走路降糖,却走出糖尿病足溃疡,被迫截肢,为啥?3个教训要吸取

源玮评健康 2023-06-11 22:54:04

于大爷今年70岁,患2型糖尿病多年,“降糖”也成了他生活的主基调。

于大爷热爱运动,退休后将大把时间都花在了登山、竞走、骑行等各种运动上,又听说运动有助于降糖,积极性更高了,经常走两三万步。

于大爷原以为这样走下去血糖会一路降,却不想血糖没降,反而左脚磨损出伤口,长久不愈,反复发生破溃与感染,等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前去就医,却被医生告知患上了糖尿病足,需要截去左足拇指。

于大爷一时有些难以接受,不是说多走路可以降糖吗,怎么自己还走出了糖尿病足,甚至还要截肢?在解答这一问题之前,大家先进行了解“糖尿病足究竟是什么情况?”这一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啥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状,发病隐匿、病程长、危害大是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足部溃疡、坏死、疼痛、麻木等。

随着病情进展多会合并感染,这种感染与溃疡相互作用,往往导致伤口无法在短时间内愈合,并可能在病程后期损伤肌肉、韧带,乃至是骨骼。

周围神经性病变与血管病变在糖尿病足的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2型糖尿病中,周围神经性病变的发病率在10%以上,随着病程的延长,发病率也将随之上升,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晰,一般认为与糖代谢异常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神经炎症反应有关。

过高的血糖水平也会导致微血管病变,周围神经性病变会造成神经功能受损与下肢血液供应障碍,相应的患者下肢感觉将会减退,即便皮肤破损也难以觉察;

并且,长时间血糖控制不佳极易继发动脉粥样硬化,这与高血糖对血管壁的经常性刺激导致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关,过高的血液黏稠度也是诱因之一,同时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高血脂、高血压也常会同时存在,继而引起下肢血管病变,表现为下肢动脉狭窄、动脉经常性缺氧与缺血。

别小看这一改变,下肢动脉的缺氧、缺血又会导致营养物质交换与代谢产物的排出受限,影响伤口的愈合。在高糖环境下,过高的氧化应激水平也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的正常运作,进一步延长伤口愈合时间。

另外,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代谢紊乱,脂肪与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伤口自然也难以愈合。而由于足部伤口在初期多会被忽视,继发感染与溃疡且处理不及时就再正常不过,这将会直线提高致残率与致死率。

临床上发现:由于感染初期仅发生在浅层皮肤,患者往往不会及时处理伤口,随着感染的进一步加剧,肌肉、骨骼都可能被侵袭,继而引发肌肉、骨骼的坏死,以及坏疽、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那些最终拖到需要截肢才意识到感染严重性的病例并不在少数。

糖尿病足合并溃疡及感染者的死亡率可达11%,截肢率也高达22%,因糖尿病足而截肢的患者,70%以上并发感染或溃疡。

显然,糖尿病足的危害是万万不容小觑的,那糖尿病足初期都有何症状?走路又是否真的能降糖?别急,接着往下看。

想靠走路降糖?最好不要“用力过猛”

先说结论,包括走路在内的有氧运动,都对降糖有积极意义,但若运动的打开方式不对,不仅不能有效降糖,还可能造成或加速糖尿病足的发生。

那么,运动究竟是如何起到辅助作用的呢?其一就是增大消耗;我们知道多余的葡萄糖在人体内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脏、肌肉中,运动过程中肌糖原会被分解为乳酸,之后用于人体供能,一般只要持续15分钟以上较高强度的有氧运动,肌糖原就能被较为高效地利用。

并且在运动过程中被调用的不单单是肌糖原,血糖与肝糖原亦会参加供能过程,故维持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血糖也会随之降低。

另外,提血糖往往少不了胰岛素,毕竟作为唯一的降糖激素在调节血糖的动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胰岛素抵抗也是糖尿病的病理基础之一,胰岛素抵抗会使得机体对血糖敏感性下降、利用率降低,进一步导致血糖代谢紊乱,使血糖超出正常水平。

运动则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手段之一,运动过程中胰岛素受体的结合能力与数量都会增加,而胰岛素要想发挥作用,和胰岛素受体进行结合是少不了的。

胰岛素受体广泛分布在人体细胞表面,为了更好地弄清楚运动和胰岛素受体之间的关系,有学者进行大鼠实验发现,通过运动使患糖尿病的大鼠拥有了更强的胰岛素结合能力,研究人员认为这是运动强化了大鼠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力与数量。

再者,荷兰的一项研究更加印证了这一说法,受试者在进行持续中高强度运动后,胰岛素抵抗降低了18%至25%,并且这种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效果,似乎在夜间更为有效。

在长期的有氧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也会提升,有助于血糖的动态平衡并调节胰岛素敏感性,血糖自然也就能降下去。

但需要注意,通过运动降低血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高强度训练,葡萄糖过度消耗的同时,蛋白质与脂肪也会一同参与到供能中,降糖意义不大。

再有,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常会伴有周围神经性病变与下肢血管病变,这时再进行超负荷的运动,糖尿病足还可能会找上门来。

行走时足部会承受较大压力,而局部缺血会使足部肌肉弹性下降,更易受伤,但因患者对痛觉的感知不明显,故在足部磨损破溃时也常难有感觉。

而足部一旦发生开放性的伤口,过高强度的运动不仅会加剧伤口的磨损,还会进一步影响伤口的愈合,所以想靠走路降糖思路是对的,但不能“用力过猛”,否则有发生糖尿病足感染、溃疡的风险。

糖尿病足发生初期,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足部感官异常,表现为足部的麻木、疼痛,对温度的感知不敏感,行走时会有踩在棉花上的怪异感觉;

不过单纯因下肢血管病变导致的糖尿病足一般不会有感官异常,初期以皮肤干燥、间歇跛行、足部温度下降为主要表现。

总之,想靠走路降糖可行吗?可行!但是不要“用力过猛”。

另外,虽说走路降糖确实可行,但是不可否认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足的最有效方式,但血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降至稳定,对于这类患者,避免足部发生感染与溃疡也十分重要,否则会有截肢风险与性命之虞。

不想糖尿病足溃疡感染,这3个教训要吸取

糖尿病足会导致感觉异常,对高温和外伤也不自知,但更危险的还是感染与溃疡,避免像案例中的于大爷一样导致截肢,发生糖尿病足后这3个教训要吸取:

(1)选择合适的鞋袜

糖尿病足患者不宜穿着过紧、过硬和不透气的鞋袜,尤其是高跟鞋这种易对足部产生挤压的鞋子,对于普通人来说足部的挤压和磨损能够被及时感知,并做出处理,但糖尿病足患者不易察觉,不透气的鞋袜影响汗液的蒸发,更易滋生细菌,一旦有开放性的伤口便会趁虚而入,引起感染。

(2)足底“老茧”谨慎处理

手、足部长期受摩擦易形成老茧,医学上称之为胼胝,它本质上是一层增厚的角质层,对健康的影响有限,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胼胝下的组织会在行走时承受更大的压力,更易发生破溃与感染,而自行处理也并不是明智的方式,若在处理胼胝过程中造成开放性伤口,则问题会变得更加棘手。

糖尿病患者在嵌甲的处理上同样需要谨慎,一旦损伤足部,伤口很难愈合,感染风险也会增加,每日检查足部是否有胼胝、嵌甲,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更为妥当。

(3)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糖尿病患者需要适度的运动,但运动的强度与负荷应与体质相适应,尤其是在发生糖尿病足且有开放性伤口后,运动量一定要相应降低。日常中即便是最简单的散步,也要注意行走的姿势是否正确,否则足部更易产生胼胝与破损。

总结

运动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降糖方式,它对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原消耗都有积极意义,但运动量并非越多越好,短时间内的高强度运动对降糖的意义有限,足部也有可能在过度运动中产生磨损与破溃,增加感染与溃疡发生风险。

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切忌“用力过猛”,日常也要多检查足部是否存在胼胝、嵌甲等问题,并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朱信霖,廖万清,张超,潘炜华.糖尿病足溃疡发病机制及治疗[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3,37(04)

0 阅读: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