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运送完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的油罐车,不经任何清洗或消毒,直接装上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继续运输,最终流向我们的餐桌——日前,媒体曝光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和汇福粮油集团的混装运输行为,引发舆论关注。
事关国民日常所用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全网哗然。中储粮相关话题因“罐车运输油罐混用”的问题冲上微博热搜。
罐车运输油罐混用
在新京报发布的“罐车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油”的报道中,我们得以窥见事件的全貌。
报道里面提到,一辆从宁夏运送煤制油到河北的罐车,卸完煤制油后,并未洗罐就驶入一家名为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的厂区。记者在厂区外能清晰看到罐车装油的全过程,自始至终这辆罐车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也没有人检查罐体内干净与否。大约四十分钟后,这辆罐车就装满了油,出厂区的地磅显示,这辆罐车装了35吨大豆油。
报道中指出,不清洗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目前国内许多罐车都存在装完化工液体后直接装载食用液体,造成食用油被残存的化工液体污染的现象。而为了逃避监管,许多罐车不洗罐的话,司机都会通过擦拭卸油口来应付检查。即使卸货时食用油方会取样检查,但是由于检验项目有限,如果食用油中掺入其他杂质,普通的检测也没办法查出来。
报道还透露一个让人心惊的细节:一些罐车只是用白纸将罐体外侧喷涂的介质信息遮盖住,再重新张贴一张写有“食用油”字样的贴纸,就能在进厂验罐时堂而皇之地“蒙混过关”。
这并不是一次偶然事件,而是某些司机和运输公司长期以来的违法操作。
更加令人心理极度不适的是,煤油罐车混装食用油,可能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
根据羊城晚报金羊网报道,有长期从事罐装车运输业务的司机透露,包括工业废水、塑化剂、废机油、减水剂这样的非危化品液体,都可能与食用油共用普货罐车。
这些被污染的食用油就这么堂而皇之的流入了千家万户,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之上,而我们还毫不知情。
由于事关每个人的生活,随着相关报道的深入,食用油混装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多方回应
此次报道中涉及的食用油企业,分别是汇福粮油集团和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中储粮旗下有金鼎、鼎皇、华鼎、俏厨等食用油品牌。天眼查显示,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汇福、金汇福、全汇福、福满盈、福香等多个食品类别的注册商标。但在电商平台上,只有金鼎这一品牌有官方旗舰店,其他品牌虽然没有旗舰店,但在电商平台中依旧有产品在售。
下午,有网友发现中储粮旗下食用油品牌金鼎淘宝旗舰店系列食用油如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橄榄油、芝麻油等均已下架。客服回应称,仓库最近休息,过一阵会重新上架。同日晚间,旗舰店产品恢复正常售卖。
另一涉事公司汇福粮油集团主要品牌为金汇福和汇福。7月8日,汇福粮油集团回应称,卖出的散油都是客户自提的油,可以以任何形式流向市场,不清楚客户渠道流向是餐饮为主还是零售为主,唯独不是“汇福”牌的。
诸多回应,却仍然无法解开公众内心的担忧与困惑:混装运输不清洗的罐车为何能够“一路绿灯”?谁又该对煤制油罐车混装食用油负责?
7月9日晚间,国务院食安办作出回应:组织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食用油罐车运输环节有关问题。对于违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将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问题油危害
化工油食用油混装的漏洞,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用煤制油罐车运输的食用油流向哪里,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据媒体报道,涉事企业为食用油的生产加工企业,属于整条产业链的中游位置,向上对接进口油料作物与油料种植的上游公司,向下便是包装运输、销售等下游环节。
它们的油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流通到消费端。一种是以散装卖给客户,这些客户通常是中小型的食用油分装工厂,生产桶装食用油再卖给消费者;或者是需求量较大的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服务企业。另一种则是直接包装成桶装食用调和油,以自有品牌通过渠道和经销商卖给个人或企业消费者。
涉事企业下游客户中有不少做的是餐饮供应链的生意,从公开招标信息来看,其生意涉及高校食堂、各大农贸市场、食品厂等。
化工油混装食用液体,形同投毒。而这些问题油的最终出处,就在你我的餐盘里。当这些含有重金属和苯等化工原料的食用油被人食用,轻则可能引发身体不适反应,重则可能导致慢性中毒、肝肾功能受损等不可逆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乱象之根
这种公然僭越食品安全红线的“罐车混装食用油”现象,其实并非第一次闯入公众视野。
早在2005年,《南国早报》就披露了“罐车拉完危险化学品后又拉食品”问题;2011年,湖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也提出过类似质疑,2015年,该频道《真相大调查》记者又扒出了有毒化学品运输车违规运装食用油的内幕……
回溯至2017年,优恪网曾将市面上10款畅销油辣椒产品送往德国检测,结果包括老干妈、海天、老干爹在内的多款产品被检出含有矿物油成分。尽管当时各品牌纷纷回应,但真相始终扑朔迷离。如今,“一车两油”的曝光,让不少网友将这两起事件联系起来,怀疑矿物油的来源或许正是运输过程中的交叉污染。
20年过去,罐车混装乱象再次刷新眼球。诚如网友悲叹: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三鹿。
而乱象存在之根,行业监管漏洞是绕不开的一环。
目前在食用油运输方面,我国只有一部推荐性的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gb/t 30354—2013》,其中提到“运输食用植物油应使用专用容器,不得使用非食用植物油罐车和容器运输”。尽管标准清晰、要求明确,但它并没有强制效力,对厂家约束力极其有限,因此留下了监管的模糊地带,变相地给罐车混装提供了“便利条件”。
然而在利益面前,总有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铤而走险,拿公众安全以身试险。这种行为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和监管部门的不作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社会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的体现。
对于这种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的不当行为,仅靠呼吁企业加强自我约束显然苍白无力。尤其当这种现象已经悄然演变成行业默认的“潜规则”,无疑暴露出监督执法的严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