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军团兵败福州,总指挥粟裕有苦难言?政委不听劝,一仗打没700人

乐蓉评历史 2024-11-14 12:20:40

“你还没有资格撤我的职!”

性格一向平和的粟裕,情绪罕见如此激动。

他无法想象,几千人的部队困在敌人包围圈里,时刻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政委乐少华居然还是如此蛮横霸道,动辄拍桌子骂人,滥用“政委最后决定权”,对行军作战指手画脚瞎指挥,自己提出不同意见,直接就被扣上“反对政委制度”的帽子,甚至还受到了撤职威胁。

粟裕一再忍让,但军事路线上的接连失误,使整个红7军团减员超过三分之一,伤员离队者众多,再不做出改变,部队就要打光了。更为难堪的是,直至此时,军团最高决策层仍在争论不休,三天两头要吵架,他这个参谋长再不出来劝阻,内部这团邪火就止不住。

一、红7军团“铁三角”被拆,粟裕难救肖劲光

红7军团创立之初,人少兵弱,战斗力不强,部队人数不满6000,其中2000多还是在瑞金补充的新兵,全军团长短枪只有1000余支,6门迫击炮,大部分战士们手中拿的都是梭镖长矛这样的冷兵器。

但这支年轻的部队,又是整个中央红军序列中,被寄予厚望的新锐力量。因为就在红7军团的指挥班子里,聚集了当时红军之中名声鹊起的三位“青年军事家”:寻淮洲、肖劲光、粟裕。

寻淮洲当时年仅21岁,从秋收起义时的普通战士,到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他只用了6年,论战绩之彪炳,晋升之迅速,堪称军中第一。肖劲光和粟裕,在红11军时就是搭档,一个政委,一个参谋长,两人年纪相仿,意气相投,合作指挥大小数十仗,几无败绩。

肖劲光、粟裕

三人当中,寻淮洲领衔军旅,以犀利带来锐度;粟裕谋划全局,以沉稳提升高度;肖劲光治军维稳,以远见拓展深度。有此三人珠联璧合,红7军团便前途无量。

但如此契合的铁三角,却因为两个人的意气用事,以至还未成型,就被硬生生给拆散了。

红11军改编为红7军团后,肖劲光出任军团政委,因寻淮洲还未赶到部队,便由他暂时负责部队事务。

当时适逢第五次反围剿局势危急,李德、博古不顾7军团人员未齐、装备简陋等诸多不利,强硬命令肖劲光率部攻打浒湾。粟裕闻讯大惊,劝阻说没有重武器,万万打不得攻坚战,但肖劲光只是无奈感叹:

“他们说如果拒绝命令,就是拒绝战斗,拒绝革命!明知鸡蛋碰石头,也得干啊。”

结果这一仗,7军团果然栽了跟头。部队强攻无法得手,反而陷入敌军两万人的夹击之中,只能固守待援。在阻击过程中,粟裕单独率领数百人防守10余里的阵地,血战两天两夜,与主力完全断绝联系,而当他辗转找到部队时,却听到一个噩耗:肖劲光出事了。

浒湾一战,7军团损失惨重,肖劲光为了保存部队的骨血,在无法与上级联系的情况下,不得已下达了撤退命令。但李德、博古为了给战斗的失利找借口,把责任都推给了肖劲光,将他撤销一切职务。

博古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得粟裕不知所措,他找到刚上任的寻淮洲,指着地图上的阵地,激动地解释到:

“我们被十倍于己的敌人包围,背水一战打了几天几夜,三个师都折损大半,难道他们硬要全拼光才甘心吗?肖劲光何罪之有!”

作为沙场宿将,寻淮洲当然能明白肖劲光和粟裕的苦衷,但他虽说是军团长,但毕竟资历浅,又是初来乍到,哪里有什么话语权,要保肖劲光,他这个级别是远远不够与李德、博古讲道理的。

因为肖劲光事件,7军团的指挥班子也迎来了一次大调整:乐少华出任军团政委,粟裕晋升为军团参谋长,特派员曾洪易及工作团随军行动。

两名空降干部,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曾被选派去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是博古的同校校友。

乐少华工人出身,搞后勤干宣传都是一把好手,但其个性耿直,脾气火爆,极易动怒。曾洪易则是典型的书生干部,多次在地方苏区担任一把手,在他身上,也有当时留苏学生的通病:特别好斗,喜欢辩论,引经据典,滔滔不绝。

乐少华

博古把两位心腹安排到7军团,就是为了加强对这支新军的掌控力。他曾说过,一旦部队与上级失去联系,就由特派员、军团长、军团政委三人组成决策组,指挥军团一切行动。

这样的配置隐患很大,曾洪易作为特派员话语权很高,乐少华有政委的“最后决定权”,但偏偏两人都是政工干部,完全不懂军事。7军团两位名将,寻淮洲资历、地位都被压了一头,粟裕更是直接被排除在决策层之外。

在调整完军团人事后,李德、博古紧跟着又发布了一条所谓的《作战任务的训令》,命令红7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赣、皖等省行动,沿途宣传抗日活动。

反围剿军情如此紧急,却要派出一支部队北上宣传抗日,听起来简直匪夷所思。

事实上,博古之所以要让7军团孤军北上,是需要一支部队作为“诱饵”往敌人心腹地带移动,调动敌军主力追击,以掩护中央红军向西南突围。因为命令过于凶险,所以博古根本不敢明说。

一套古怪的指挥班子。

一项错误的命令。

从这一刻起,就注定了红7军团的苦难辉煌。

二、乐少华一意孤行,粟裕无奈受命打福州

红7军团出征时,只有1200余支枪,却带了160余万份抗日宣传资料。6000人的队伍,绵延十余里,全军家当皆携带在身,就像一头负重的老牛,在崎岖的山路上逶迤前行。

按计划,7军团离开江西苏区后,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由根据地东南部突出渡过闽江,进入福建。

第二步:挺进浙西,对敌人后方力量给予打击。

第三步:抵达皖南建立新的根据地。

因为是奇兵突袭,7军团一开始的行动非常顺利。彼时蒋军主力都在集中在湘赣前线,后方极为空虚,只有少量杂牌的留守部队。7军团强渡闽江,驰骋福建,连战连捷,只要适时进人浙江,局面便豁然开朗。

但偏偏此时,博古又来了命令,要7军团立即停止向北,转而向西,威胁并相机袭取福州。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项愚蠢的命令。红军不是没有打过大城市,如长沙、赣州几场大仗,都是受挫而撤。事实证明,没有重炮,就不可能赢下大规模的攻坚战。博古如此忽视历史教训,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为了掩护红军主力长征,已经完全不顾7军团的死活。

这个道理寻淮洲、粟裕怎么可能不明白,但军令如山,只能执行。

果然,随着红军突然在闽中地区出现,威逼福州,蒋军高层大为震惊。号称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的蒋鼎文,连夜由漳州飞到福州督军。福建警备司令王敬久,仓皇之下干脆完全放弃闵东南的防务,将主力87师紧急调回防卫福州,并出动飞机沿路轰炸,以阻击7军团行军速度。

王敬久

蒋介石为了救援福建,又命令在湖北整训的49师伍诚仁部,由长江水路日夜兼程东进,经海运驰援福州。此外,泉州的罗振东部,延平的卫立煌部,永安的卢兴邦部,都蠢蠢欲动,企图将7军团合围,一举歼灭。

从战略上讲,此时7军团吸引敌军主力回援的目的已经达成,现在应该趁敌人援兵未至,守军不敢轻动的最佳时机,放弃攻打福州,迅速撤离福建。这是上上之策,也是唯一的生路。

可偏偏就在此时,7军团的最高“三人决策团”又争了起来。

深夜,在水口镇原福建省防暂编第4旅旅长钱玉光家的客厅里,7军团高级干部围坐一齐,讨论接下来的战略方向。寻淮洲认为这仗不该打,粟裕则态度鲜明地站在军团长一边,说福州城内守备力量远远超过红军,硬攻无异于以卵击石,这在战略上简直毫无可取之处。

粟裕话还没说完,乐少华就拍了桌子,粗略地插话道:

"你懂什么!攻打福州,是上级的决定,难道你敢违抗命令?这支队伍我当家!谁反对我,谁就是反对政治委员制度!"

作为特派员,曾洪易摆出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紧接着附和说:

“同志们啊,你们胆子太小了,这有什么可怕的呀!你们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吗?福州之战,正是向敌人显示我们力量的大好时机嘛!”

在乐少华看来,自己不懂军事,但只要听博古的命令,就能一直维持自己的权威。曾洪易也是如此,他对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盲目认为红军已经到了无往不胜的地步,而且同样作为留苏派,他也更愿意追随于博古。

就这样,三人团表决二比一,年轻的寻淮洲纵然和乐少华吵到面红耳赤,而改变不了军团攻打福州的决定。

因为寻淮洲在强渡闽江时坠马负伤,无法去到前线,所以指挥福州战役的担子就落到了参谋长粟裕头上。粟裕不想打这仗,但如果自己不出面掌控局面,放任乐少华、曾洪易去指挥部队,恐怕7军团势必要在福州城下拼到山穷水尽。

粟裕没有选择。但这一打,果然就出事了。

三、 福州之败,后患无穷

这场仗,7军团从一开始就失了先机。

8月2日,部队奔袭福州,结果遭遇蒋军八架飞机沿路轰炸,不仅行踪完全暴露,伤亡也不小。7日,7军团抵达福州西北近郊,顾不上喘息片刻,当晚即向福州城发起攻击。

在战术层面,粟裕已然做到了最好,兵贵神速,赶在敌人援兵抵达之前抢先攻城,在加上之前与福建地下党约定里应外合的计划,胜算还是有的。

但双方正式交火后,粟裕却第一时间发现状况不对。

第一、 福州城墙高大坚固,部队缺少重武器根本无法破坏城墙。

第二、 夜幕下的福州城灯火通明,且敌人火力异常猛烈,种种迹象就表明福州守军早有防备。

第三、 约定好的里应外合完全没有动静,福建地下党可能出了意外。

事实证明,粟裕的判断完全正确。福州守军兵力充足,工事坚固,且此时城里城外全都肃清了一遍,地下党已经遭到完全破坏。

至此,战场完全失衡。

7军团拿着步枪长矛冲击城门,因缺乏情报支持,数次撞到敌人防守最为严密处,双方血战数场,互有胜负。但一旦拖到白天,蒋军战机就能从福州机场直接起飞,对城外狂轰滥炸。据当时的报纸记载:

“航空第三队、第五队派遣轰炸机,自晨至晚,前往掷弹十数次,计掷重量炸弹六十枚。”

为了减少伤亡,粟裕只能命令部队白天潜入山林,晚上再采取的新进军路线,绕过敌人外围阵地,直逼福州北门楼下。这一次,城墙近在眼前,但因为缺乏攻城器械,临时准备的梯子太短,城墙又高,战士们根本无法攀登入城。

城门炸不开,城墙登不上,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下敌人据险而守,人数武器都不占优势,如何打?

粟裕很清楚,以目前的局面再僵持下去,7军团的结局无非两种,一是攻不破城,遭遇敌人守军和援兵的两面夹击;二是强攻入城,但因实力所限,也解决不了敌人,反而要把自己困在里面。

关键时刻,寻淮洲带伤召开军事会议,提出撤兵。曾洪易见识到战场残酷,战战兢兢,躲在一旁不敢出声。唯独乐少华依旧固执,仍在高喊:不攻克福州,誓死不撤!

三人团吵得不可开交,粟裕再也忍不住了,他直截了当地告诉乐少华:

“上面的命令是相机袭取福州,现在已经失去了袭取的机会,必须考虑撤退!”

粟裕的顶撞,一下镇住了乐少华,再加上寻淮洲的坚持与曾洪易的沉默,他也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掌控部队。就这样,粟裕亲自殿后,掩护部队撤离福州,并在之后攻占罗源县城,这才稳住阵脚。

但福州一战,红7军团损失近800人,加上沿途安置的几百伤员,减员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三个师的编制基本被打残废,还牺牲了几名师、团级干部。等到部队9月初进入闽北苏区时,已经不足4000人。

更为严峻的是,7军团刚进福建时,声势浩大,敌人不知底细,大多闻风而逃。而福州战后,红军的实力完全暴露。战役结束几天之后,蒋军报纸就以"福州严重的一夜,红军分两路进袭福州"的大字标题进行宣传,说:

"红军之实力完全暴露,其主力不过3000之众,枪2000余支,并有轻机枪20多挺,大刀梭标,参什其间,以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之名义,企图牵制闽西国军之进剿,实现所谓围魏救赵之战术"。

自此之后,遭遇重兵围困的7军团几乎日日战斗,4个月,1600多公里,在一封封命令的催促下历经大战,损失过半,最终被迫转入闽浙赣苏区,与方志敏、刘畴西的地方武装红10军会师,改编为红10军团。

之后,因为战略再次失误,谭家桥一战,寻淮洲牺牲,部队撤离途中,在怀玉山陷入重围,方志敏、刘畴西被捕就义,红10军团除粟裕率领800人血战突围外,其余2000多主力全部壮烈牺牲。

刘畴西、方志敏

曾洪易留在了闽浙赣苏区担任政委,后因对革命悲观失望而被撤职,因过不惯根据地的苦日子,他悄悄潜赴上海,最终向蒋军投降。

乐少华先前因负伤离队,秘密转回浙江家乡养伤,后辗转到达延安,一直担任后勤工作,从此再未上过前线。

从红7军团到红10军团,最后只剩下粟裕这一支孤军,在浙南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毛主席曾致电闽浙边区询问粟裕的下落,得到的回复却是“粟裕同志可能已经牺牲”。在1937年陕北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粟裕还曾上过烈士的名单。

直到1938年,为了响应抗战,粟裕率抗日游击总队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序列。毛主席这才从前来延安汇报的新四军参谋长周子昆口中,听到了粟裕还活着的消息。

看到当年井冈山的小班长,如今已经成为了华东战场的头号战将,毛主席尤为感慨:

“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而这句话,最后也得到了历史的印证。

9 阅读:1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