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丽江或是阆中、徽州?到底是哪一个古城最吸引你?

星之旅说 2023-07-21 09:38:00

寻找古城,传承文化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孕育出了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它们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涵盖了许多珍贵的古建筑,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古城的城墙,厚重的青砖,堆砌着很多故事。黛瓦青墙,泛着古老的苍颜,用手轻轻的触摸,指尖下的粉墨,就滴落成了带着唐诗宋词的清幽。

古城,一座沉淀了岁月的城市,它在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之后,依然保留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你是否曾经被古城的魅力所吸引,感受过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今天,我们将带您领略四大古城——平遥古城、丽江古城、阆中古城和徽州古城的风采。在这里,你将看到古城的独特建筑、历史文化、人文风情,以及那些令人陶醉的美丽风景。到底是哪一个古城最吸引你?快来加入我们的讨论吧!

(平遥古城)

山西平遥古城(龟城布局、保存完整)

平遥地处山西省晋中地区腹部,太原盆地南端,汾河穿境南流,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由县城西北侧而过,地处要冲,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商贸集市场,有“拉不完填不满的平追城”和“小北京”之称。

(平遥古城)

平遥,史称古陶,相传为帝尧的封地。古陶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甫驻军于此而建,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旧城埂的基础上扩建了今天的砖石城墙。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城内街道、古建街门、市楼、商店、民居等仍保留有完整的明清形制,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古代县城。

平遥古城以南大街为主轴线,以街心的市楼为至高点,城隍、衙署择高处而立,一东一西,对称分布,表达了封建统治者“人神共治”的愿望。全城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小巷道,经纬交织,主次分明 。市井商铺林立,店面相连。古民居鳞次栉比,院落重重,宅院(包括商铺)建筑中轴强烈,对称严谨,从房舍的配置上体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伦理观念。

(平遥古城)

鸟瞰平遥古城,其布局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平面呈方形的古城,形如龟状,故有“龟城”之称。城有六门,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之头,城门和瓮城外门都向南,任由龟头自由伸缩,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门似龟尾,瓮城外门折而东向,如龟尾东甩,这里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

城池东西各二门似龟脚,三座瓮城外门向南开,如龟正缓缓伸腿屈肢向前爬行。唯东门瓮城外门不向南拐,而向东开,其实是此门正对由京都而来的官道,便于交通。有趣的是,传说是怕神龟爬向别处,用一根无形的绳索将其左腿拉直,牢牢拴在城东北8公里以外的麓台塔上。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墙位于县城中心位置,是明洪武年间在西周基础上扩建的砖石城墙。城墙总长6100多米,高10余米,城墙上以砖石铺就,可以并行两辆车马。中段有多处敌台,四周有高大城楼。外墙每隔5米就有敌台一个,环城还有小敌楼72座,垛口3000处,寓意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象征。

古城民居多为四合院形制,现存传统四合院3700多座。四合院内大多装饰精美,门口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配以沉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体现了明清建筑风格与山西民俗文化的协调统一。

(平遥古城)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公元1823年,由平遥西达蒲村李大全投资白银30万两和细窑村掌柜雷履泰共同创立日升昌,从此结束了中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极大地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平遥县衙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平遥县衙作为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县衙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

(平遥古城)

县衙大门外隔道相对原有一照壁,本系循民俗所建,所以照壁以南称为“照壁南街”。县衙大门外右侧有“申明亭”,申明亭的设立也是明朝初年对诉讼程序的一项改革,解决了千百年来县太爷被民事纠纷所困,无法脱身去整治、发展一县之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业的陋习。大门廊下架设登闻鼓,立于洪武初年,百姓可击鼓上闻,申诉冤屈。

平遥清虚观坐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是平遥古城内最大的道观,按照道东佛西的传统布局安排,清虚观原名太平观,始建于唐高宗年间,几经易名,至清代复称“清虚观”至今。清虚观向我们展示三部分内容:中轴线上道教遗存向我们充分立体地展示中国道教文化,东西厢房的平遥城史文化,展示了平遥从远古城的洪荒时代开始的悠悠历史、灿烂文化,文化珍品异彩给呈,展示它们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同的艺术风格。

(丽江古城)

云南丽江古城(纳西文化、古建瑰宝)

丽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始建于宋末元初,丽江古城最大的特色就是水多桥多,整体由四方街、木府、万古楼、方国瑜故居等建筑组成,古城主街依河、小巷临渠,可以说一步一水,一水一景,古朴的民居结构简洁粗犷,又不失细腻,让人流连忘返。

(丽江古城)

丽江是纳西族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高原春城”之称。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已初具规模,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古称“大研厢”,因其居于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

古城坐落在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以大江深峡、高山险关为依托,北依象眠山,西枕狮子山,南临文笔山,形成了三山为屏,一川相连的地理背景。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若筑城墙,就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因而古城未筑城墙。

(丽江古城)

水可以说是丽江古城的设计者。玉泉水自城东北黑龙潭涌出,向南蜿蜒而下,到双石桥下分成东河、中河、西河三股支流,进而又分为无数细流,穿屋绕户,流遍全城。河不宽,一般都只有两三米,那一条条清溪旁垂柳轻指,葱翠的树林掩映着溪流,也掩映着溪流旁的人家。在这高原古城里,居然也有江南水城般的“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风光。

丽江寻常百姓民居,格局式样大多是三坊一照壁,门多东门,厅廊宽敞,天蟛大方,门窗雕饰花鸟等图案,极富文化气息,体现了纳西民族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而且古城居民喜欢在庭院种植花木,摆设盆景,素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古城无户不养花”之称。

(丽江古城)

古城的大街小巷均用红色角砾石铺筑而成,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尘,经过几十代人的行走磨压,显得精亮滑溜,光耀夺目,与整个城市环境十分协调,是大研古城特有的景观。四方街位于古城中心,象征着“权镇四方”,自古商旅云集,贸易兴盛,也是节日聚会处。街上的每条巷道均由五彩花石铺就,显得光滑夹带,是古城最有特色的地方之一。

丽江最早归属云南地区的地方政权大理国,大理国后期纳西族首领叶古年建立了越析诏国,七十年后被南诏灭国,归南诏国所属,唐代西藏吐蕃崛起又归属吐蕃。元代以后一直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公元十三世纪后期纳西族木氏祖先阿甲阿德率部从白沙古镇迁至丽江大研镇。

(丽江古城)

纳西族是一支古老民族,丽江是纳西族的主要聚集地。据说纳西族族源为河湟地带的古羌人,古羌人不是所谓的羌族,而是远古时代中原地区对西部诸多族群的统称。他们最早生活在中原部落西部,是一个有着不同文化和人类学基因的族群。随着中原民族的西迁,其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于是一部分古羌人开始向南方迁徙。最初迁至川西一带,后其中一部分又迁徙到了岷江、金沙江一带,与当地族群融合渐渐形成具有独特文化和风俗的纳西族。

说到丽江纳西族,史料中最丰满的是纳西族木氏土司。有一部《木氏宦谱》记录了其家族从隋末唐初开始到清雍正年长达三十九代的兴衰。这部家族史成谱于清嘉庆年间,从始祖叶古年开始记录,尽管在叶古年之前还有传承,但这位骁勇无比的先祖创造了纳西族人历史上的辉煌,他荡平了洱海以东地区建立了越析诏(诏者,王也),为著名的六诏之一,尽管越析诏只存在了七十年,但由于叶古年的努力,其家族成为滇西北权镇一方的显赫家族。

(丽江古城)

到了元代,首领阿琼阿良迎降蒙古大军,归附元世祖忽必烈。明初,首领阿甲阿得率木氏家族归附朱氏王朝,朱元璋为了表彰其家族的开明和忠诚,赐姓“木”,阿甲阿得改名“木得”。经历元、明、清三个朝代,木氏家族共二十二代土司均从属于中原政权,世袭为官,镇抚地方。

在云南的土司中,木氏接受汉文化最早,以知诗书、好礼守义闻名。在大量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使之本土化,最终形成了著名的纳西文化。土司官地选址大研,意味着滇西北地方政权的建立。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了木氏土司的统治,才有丽江古城的兴起。

(丽江古城)

十三世纪初建成的丽江古城是纳西族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民居博物馆。精致的古城,历经多年的保护和修缮,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是丽江最具特色的民居形式,“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景致,使得古城内小桥、客栈、流水相得益彰。道路彩石铺地,清水洗街,街巷相连,四通八达。

(阆中古城)

四川阆中古城(风水民居、阆苑仙境)

阆中古城,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是巴蜀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据历史记载,这座城市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并且曾是刘备的都城之一。阆中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是“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

(阆中古城)

阆中古称阆苑,相传为中国远古帝王伏羲诞生的地方。战国中期曾为巴国别都,巴国据此与七国并驾争雄,为经济、军事上雄踞一方的重镇。公元前314年,秦灭巴,秦惠王始置阆中县,为全蜀最早建县之一,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阆中古城位于嘉陵江畔,汉初迁今城址,后经张飞扩建,城池以条石和青砖修筑。明洪武时又大加扩修,内外俱瓮以石,上覆以屋,开4座城门,门上建月城。弘治年间,知府张翼重修,“城壕一丈五尺,阔二丈五尺,池水四汇而达于江”。

(阆中古城)

古代的阆中,是川北重镇,也是秦入蜀的孔道。陆路有米仓、金牛大道,水路有嘉陵江横贯其中。南北往来,必经阆中,自古以来即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刘备定益州后,派张飞驻守于此达7年。唐高宗时,滕王元婴先后镇守阆中,任阆中刺史。顺治四年(1647年),南明大将赵荣贵与清李国英驻军决战阆中,赵荣贵驻守阆中达4年之久。顺治八年(1651年),清平西王吴三桂率大军入川,与赵荣贵在阆中决战,赵战败被杀。

古城阆中的建筑风格也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古城风貌得到了天然保护。现存古城整体格局形成于唐宋时期,主体为明、清建筑,古城内的街名多有其特殊含义,每条街都有一段历史。

(阆中古城)

古城内的民居,南北兼容,既有北方的四合院,又有南方园林式,还有奇特微派民居。民居的布局讲究寓意,除体现传统的风水理论外,按天井沿有“多”字、“品”字等形式。民居的门窗雕刻技艺娴熟精良,题材广泛丰富,被誉为“巴蜀古建筑的实物宝库”。

一步进入阆中古城,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岁月。石板铺就的街道、古老的建筑、砖瓦斑驳的墙壁,都展现着岁月的痕迹。城内的街巷错综复杂,形成了迷宫般的布局,让人沉浸在古代城市的氛围中。

(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阆中古城墙。这座古城墙高大而坚固,周长超过十公里,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美景,感受古代城市的壮丽和宏伟。

独具特色的风水文化更给阆中古镇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打钱棍、花灯戏、剪纸。川北皮影、阆中傩戏等构成了阆中民俗文化的瑰丽长廊:保宁醋、白糖蒸馍、保宁压酒、松花皮蛋、酸菜豆花面、锭子锅盔、热凉面、牛羊杂碎面、吊汤扯面,川北凉粉等民俗民风特色小吃,形成了阆中远近闻名的特色饮食文化。

(徽州古城)

安徽徽州古城(徽商古埠、古园古街)

徽州古城,是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古城周围五峰拱秀,六水迴澜,山光水色,楚楚动人;城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坝、古牌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

(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核心,素有"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徽剧(徽班)之乡"、"中国徽文化之乡"、"中国牌坊之乡"之美誉。像是一块璞玉,掩藏在青山绿水之中。曾经的富贵繁华已渐渐退去,沉淀下来的是沧桑的古城墙、古朴的民居和街道、庄严的八角牌坊和空气中弥漫着的徽文化气息。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县,称歙县,隋为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元明清三朝沿用。隋以后的1300多年一直是徽州的府治所在地,为黄山、新安间的首邑,是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徽州古城)

南宋时期,都城由开封迁到临安(今杭州)后,紧临临安的歙县成了京畿腹地,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徽商兴起,理学扎根,形成“官商学一体”的文化体系。明清时期,歙县商人称雄中国商界,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局面。

兴旺之时,大多歙商都回故里购置田地,建住宅,修祠堂,立牌坊,因此,才留下今天这一座座大气徽宏的徽派建筑。而且,他们还资助一些文人墨客,使自己有一种儒雅的生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朱熹、毕昇、黄实虹、陶行知等一代代宗师相继出现,并开创了新安理学、皖汉学派、新安画派、徽派雕刻、徽派书版、徽派四雕及建筑等独特的“徽派文化”。

(徽州古城)

悠久的历史,繁荣的经济,使歙县留下了众多名胜遗迹。歙县古城建于明,现保存有南、北谯楼和部分城垣,城内有大量明清民宅庭园以及一些明清风格的街巷,古寺院、古桥、古塔更是随处可见。

徽州府衙,位于歙县徽州古城景区的核心区域,是徽州府的标志,以中轴线式布局,把古城的城墙、牌坊、谯楼、钟楼等连成线,保持了明弘治年间一轴、五门格局,为全国气势最雄伟的府衙建筑群,徽州府衙坐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主堂,两侧辅助。从照壁至知府廨,各院落之间距离、比例,好比缩小的故宫,所以古建专家说“府衙是缩小的故宫,故宫是放大的府衙”。

(徽州古城)

来到徽州古城,你首先能看到的就是那绵延高耸的古城墙。徽州古城墙,大气而沧桑。用指尖轻触着它青苔斑驳的身体,用心倾听它的悠悠往事,徽州的老故事就全都藏在这层层叠叠的砖瓦隙缝之间。和历史上所有著名的古城墙一样,徽州古城墙的建立初衷也是为了保护城市,抵御外敌。

徽州古城的几个城门中,南谯楼最有特色。据地方志记载,此楼建于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修。13对柱子构成门框,在门洞里依次排开,撑起城楼,据说这种“排栅柱”是北宋正宗的城门形制,今已很难见到。行走在南谯楼下,静静观赏这些文物,抚触年代久远的楼阁城墙,默想歙县曾有的辉煌历史。

(徽州古城)

东谯楼,与南谯楼咫尺相望,也即阳和门,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门。蓝天白云之下,砖红色的墙体与二层的砖红色木质建筑楼阁相映相融,气势恢宏,意境悠远。从东谯楼进去后,便可见到古城的精华景点——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的主人许国是歙县人,历任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衣锦还乡后即立此坊。许国石坊是仿木构造建筑,有脊、吻、斗拱。石柱、梁坊、匾额、斗拱、雀替上都雕饰有精美的画图,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雕饰设计,极富有个性化,表达了牌坊主人许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成就,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

结束语

“黄昏时分,古城的瓦房上,映照着夕阳的余晖,仿佛化作了一座梦境的仙境。”这是一句富有诗意的描述,把古城的美好之处展现出来了,让人感受到了它的神秘和浪漫。

“古城的石板路,蜿蜒曲折,仿佛一条迷失在时光中的小溪。”这句话用简单的语言,将古城的道路描绘得十分清晰,让人感受到了它的历史和文化。

“古城的夜晚,是一幅宛若流动的画卷,星光闪烁,灯火辉煌,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将古城的夜晚描绘得十分浪漫,让人感受到了它的神秘和美丽。

哪一座古城最能触动你的心弦?快来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吧!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旅行并不是急行军,有时要学会放慢脚步,细细体会这里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味道。这种味道是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漫步在街头巷尾,去学习、去体悟。

旅行不仅仅是看景、释放压力,更多的是要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也许你还在为繁忙的工作而抱怨,也许还在为生活琐事、感情纠结而烦闷,此时,不妨想一想:生活中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吗?

生活中的每个人,不论是谁,如果想要获得就要付出努力,就像勤劳的石匠与其妻巧手绣娘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个人不想付出,那就不可能有收获。因此,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烦躁;多一些感恩,多一些理解,生活的路自然越走越宽阔,而你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