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来认为,温州最火红的岁月是90年代。那时候的温州被称为不夜城,到了夜晚,站在人民路的城开天桥上,人民路上商家的霓虹闪烁,一眼看不到头,蔚为壮观。且变化的灯光,美轮美奂,让人应接不暇。晚上十点过后,解放北路上摆出来的夜排档,人来人往,人声鼎沸,一直经营到凌晨。
不仅如此,当时的温州还是时髦的代名词。很多女孩穿着时髦,丝毫不输给当时的毗邻香港的广州城。据说很多温州厂商利用大量旅居在欧洲的温州人优势,能让在巴黎街头刚刚出现的时髦服饰,不管是服装还是包包,在一个星期之后就能生产出来,出现在温州街头。因此,当初很多来过温州的客商用“破破烂烂的温州城,漂漂亮亮的温州人”来形容温州。
当初温州的妙果寺附近的服装批发市场还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客商前来进货。不仅如此,当初温州有10个专业市场,非常火爆,在国内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只是,义乌小商品市场诞生之后,温州的各个市场渐渐的衰败了。
在90年代初,一群以女性为主的老板走进温州市区纱帽河街区,开始经营女装、女鞋、女性小饰品、鲜花、婚纱、婚庆喜糖等行业。1994年,一本反映温州女性创业故事的电视剧《温州女人》借用纱帽河街区拍摄,电视剧播出后市民开始称纱帽河为“女人街”。
纱帽河东西走向,全长270米,与温州网红步行五马街并排平行走向,两街相隔不过50米。然而纱帽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是温州古老街道之一。早在唐代,温州城内就有百贾坊、平市坊,商贾云集,市井繁荣。到了北宋时期的公元1077年,温州的商税高达25391贯,是全国各个县平均商税的七倍。宋代开始,现在的纱帽河一带就形成街区,被称为“双桂坊”,清代改称纱帽河。据说改成纱帽河的原因是因为此处的一条小河,中间呈正方形,两端狭长,类似古代官员戴的乌纱帽,故名纱帽河。
电视剧播出的那段时间,我正好住在附近,每次出门经过纱帽河,熙熙攘攘的人群便迎面而来。每逢节假日,更是与五马街一样被挤得水泄不通。
那时候去逛纱帽河的大多是年轻人,走进纱帽河便能感觉到一股青春的气息迎面而来,不仅是店员还是游客,店招的名称还是经营的商品,都散发出青春的活力,对年轻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众多年轻的消费群体又吸引商家入驻经营年轻人喜欢的美食小吃。记得当时纱帽河还引来了温州锅贴、牛肉丸、糖炒栗子等零食、小吃店纷纷入驻。纱帽河锅贴还成了一个温州锅贴的代名词,成了知名品牌。
现在的纱帽河与前几年比,女人街的元素也开始弱化了,但是纱帽河已经纳入温州历史街区,与温州五马街、登选坊一起打造一个步行街区。我想到时候纱帽河一定会焕发新的活力。
纱帽河曾经是我一位城管朋友的辖区,他告诉我,纱帽河街区徒步管理时,时不时能看到几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养眼美女。他的同事工作因此都很积极。据他介绍,由于纱帽河巨大的人流带来商机的同时,引来的大量的流动摊贩,城管的执法力量捉襟见肘。这些流动摊贩推着小车,大多是经营烤鱿鱼,臭豆腐、油炸灯盏糕等,经常打一枪换一炮,搞得满街都是油烟味。曾经有位经营饰品的女老板吐槽,在店里待了一天之后,满身都是有油烟味,尤其头发中都会散发出起酥油的气味,不知道还以为她经营的是一家小吃店。为此,她外出办事之前,必须回家的洗头洗澡后才敢出门。有些经营女装的老板不得不把展示的衣服用塑料袋罩着,要不然没几天,这些新衣服就会粘上一层薄薄的油污。
当这批流动商贩对周边经营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时候,政府要求执法局对这批流动商贩进行整治,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这些摊贩他们要么就是与执法人员往猫捉老鼠的游戏,要么就是组团暴力抗法。在整治期间,摊贩利用民众对城管的负面印象,还引发了多次群体事件,见于报端。城管不得不改变方法,最后用堵疏结合的方法才彻底的将摊贩赶出纱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