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第一将,全家47口被清军灭门,300年后他子孙把溥仪赶出皇宫

沐光知百年 2023-11-26 07:57:01

谁是明末第一将?

袁崇焕?毛文龙?还是后金的努尔哈赤和多尔衮?

这个问题恐怕争论多久都很难会有定论,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句话。

明末,一个战乱四起的年代,大明初期,在朱元璋的带领下,明军将领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任务,那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当然当时的主要敌人是蒙古人,而明末就不一样了。

随着明帝国的发展,中央的政治体制已经积弊日久,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甚至整个军队,都已经滋生腐败而大大削减了国家综合实力和军队战斗力。

就在这个时候,东北的后金崛起威胁辽东,成为大明王朝在东北的最大敌人,这个时候孙承宗横空出世,在明末的舞台上书写了一首壮烈的英雄悲歌。

值得一提的是,在几百年以后的民国,孙承宗的后代,竟然还能帮孙承宗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

一切可以说是充满了戏剧意味。

一、明末横空出世的孙承宗

孙承宗的性格特点有多明显呢?至今留下来的史书和资料中,都称他忠心报国慷慨壮烈,在英雄辈出的历史长河中,孙承宗能够占据一席之地,足以说明史官们对他的推崇,足以彰显孙承宗的人格魅力。

孙承宗出生于河北保定高阳,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和许多生来就表现出不凡的少年一样,他也是天资聪明学习刻苦,在16岁那年就考上了秀才,成为国家的储备人才。

但在读书之外,孙承宗依然表现出了经世致用心怀天下的能力,与那些只会动动嘴皮子的文人不同,孙承宗不畏艰险,对家乡高阳的山川河岳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派上用场。

由此可见,孙承宗既有文人胸怀天下的大志向,也有武将经略军队的谋略。

32岁那年,孙承宗考中举人,距离进京工作只有一步之遥,只要再努力一些,高官厚禄指日可待。

在潜心学习的那段日子里,孙承宗考察边事自学成才,为以后戍边抗击清军的入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段时间为了维持生计,孙承宗在一位边关官吏的家中做起了老师,就是类似于现在的一对一辅导,借着和主人聊天的机会,孙承宗可以了解到在普通官吏眼中,大明的边防究竟是什么样子。

42岁那年,孙承宗以殿试第二名的成绩进入翰林院,正式进入到大明王朝官吏体制的中央阶层,有了直面皇帝的机会。

翰林院的生活是比较清闲的,这让孙承宗有了更多的时间能够阅读平时见不到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因此而在翰林院获得了很好的名声。

明神宗去世之后,熹宗继位,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那位木匠皇帝,在首辅大臣的指派之下,孙承宗成为皇帝的专属讲师,每日为皇帝讲书,时不时的联系时政,因为业务能力和讲课水平很高,因此而受到皇帝的尊重。

就这样,做过私塾先生的孙承宗在翰林院谋出了一条出路,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在大明王朝的末期横空出世,成为未来几年里所有人都瞩目的人物。

二、明末斗争中的孙承宗

大抵上官制的腐败王朝的灭亡都是从拉帮结派开始的,这其中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党争,官员一旦陷于党争就会失去对时局的判断,在为国家做事的时候往往选择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方向。

这种做法,小则杀身亡家,大则会影响国家大政方针,造成政权倾覆民族灭亡。

明末就是这样一个党争不断地时期,孙承宗横空出世而又宦海沉浮,不可能不成为各党关注的重点人物。

在阉党(以太监为主体的党派)公布的《东林点将录》中,孙承宗赫然就是东林党的主要人物,但孙承宗的个人想法和行为,又和一般的东林党人大不相同。

明朝自万历中期开始,早已经日渐颓势,后续继任的皇帝中也不乏想要励精图治的,但都因为内忧外患而最终失败。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缺乏有效的措施而往往上下政令不通,让原本已经混乱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原本准备大展拳脚的忠志之士,只能在一声声叹息中看着大明帝国走向无法挽回的深渊。

天启二年也就是1622年,辽东告急,军事重镇广宁被后金军队占领,朝臣惊慌无望,这时候他们忽然发现,一直给皇帝讲书的孙承宗好像面无惧色,再联系到以往对孙承宗的种种传言。

于是在众望所归之下,孙承宗就任兵部尚书兼大学士,成为兵部的最高指挥官,不仅如此,他还亲赴辽东督师,要与后金军队长久的对峙。

孙承宗年轻的时候,就曾经表现出非常深刻的忧国忧民之心,他不辞辛劳编纂的《高阳县志》,其中详细记载了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状况,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为他们谋一条生路。

朝廷里的官员们结党营私,当权的明神宗贪财好色,这些孙承宗都知道,但是他没有选择逃避或者隐居避祸,而是频频上疏规劝皇帝,可惜此时的皇帝早已经听不进去这些话了,孙承宗的奏疏就如泥牛入海,翻不起半点浪花。

在朝廷党争日趋明显的环境下,孙承宗作为当权大臣,自然会受到各方势力的拉拢,魏忠贤就首当其冲,但结果可想而知,身负报国理想的孙承宗自然不会投靠阉党。

在那个非黑即白的斗争环境下,不投靠阉党那你就是东林党,孙承宗也就顺势成为了东林主将。

但因为孙承宗正直的性格,他依然受到东林党人的排挤,为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党争就是一种为自身利益的争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甚至能够不够国家危亡,只要威胁党派利益,就要将他逐出门户。

东林党人虽然曾与代表着最邪恶势力的阉党有过殊死斗争,但最终也无法摆脱倾覆的厄运,只能随着大明王朝一起灭亡。

三、屡靖边患却落得悲惨结局

辽东边事不宁,崇祯皇帝虽有大志但确实没有什么有效的手段,几经波折之后,孙承宗在朝中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反而成为了孤家寡人,于是年已七旬的他自知在朝功业难成,主动要求辞官归隐了。

孙承宗一辈子有过数次辞官归隐的经历,天启五年因为阉党的处处排挤,孙承宗一气之下辞官归隐,但就在短短几年之后的崇祯二年,因为后金军寇边直逼北京,孙承宗被再次起用。

最后一次辞官是崇祯四年,这时候七十多岁的孙承宗实在是打不动了,每逢征召,孙承宗总是不顾自己年老力衰冲锋在前,想要在战场上发挥自己的最后一份余热。

崇祯十一年,后金军进攻高阳,这里是孙承宗的老家,原本已经赋闲在家的孙承宗带领全家四十余人参与到抵抗侵略的斗争中,最终战死。

不仅仅孙承宗一人,他一家大小四十余口全部壮烈殉国,结束了他辉煌壮烈的一生。

作为明末守备边疆的重要人物,他的功绩远不止于此,辽东督师的几十年里,孙承宗修建了坚固的关宁锦防线,这在后续袁崇焕等人抗击后金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名将精神代代传

就在孙承宗壮烈殉国的两百多年后,一个名叫孙岳的后代出生了,这是孙承宗的九世孙,当年祖上基本全家被清军屠戮殆尽,这一支也是非常艰难才传承下来的。

正是因为知道祖上和清军的血海深仇,孙家人曾经发誓永远不给清王朝做官,直到孙岳的父亲孙迈唐这一代,经过走南闯北的谋求生计,家里的日子才渐渐好了起来。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衣食无忧的孙岳度过了他非常快乐的少年时光,年岁稍涨之后,孙岳就想离开家乡博取功名。

但因得知家族与清王朝的血海深仇,孙岳也发誓绝不给清政府做官,为此他只能在社会上游荡。

有一天,孙岳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乞讨的老人,一番交谈之下,他觉得这个老人贪图举止非常文雅,为何会落得个沿街乞讨,一问之下才得知,原来是有一个天主教的教徒到处恃强凌弱,抢夺了这位老人的家产。

一向喜欢抱打不平的孙岳气不打一处来,当即决定要为民除害,经过几天的打听,事情的原委被调查的清清楚楚,这个天主教徒看上谁的家产就会污蔑主人和义和团有染,借助当地教堂的势力鱼肉百姓。

孙岳磨利钢刀,手起刀落就取了这恶贼的姓名,事罢,为了不连累别人,孙岳更是留下一份书信详述个中原委,既是警告贪官污吏,同时也是大丈夫行事光明磊落的证据。

当然,在本地孙岳是住不下去了,走投无路之下,孙岳来到五台山出家做了和尚,在庙中做了像“鲁智深”一样的人物,不守寺规到处惹是生非。

1903年,冯国璋督办北洋武备学堂,身披袈裟的孙岳毅然决然前往参加考试,最终被成功录取为第一期学生。

北洋时期天下动荡,各路军阀汹汹如过江之鲫,辛亥革命以后,虽然统治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制度被废除,但是皇帝一行人仍旧居住在皇宫中,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1924年,冯玉祥联合孙岳、胡景翼、邓宝珊等人发动北京政变,政变造成的其他结果现在暂时不提,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将皇帝溥仪一行人从皇宫中赶了出去。

这就很有戏剧意味了,当年清军入关侵略高阳,杀尽孙承宗一家四十余口,二百多年后,是孙承宗的后人亲手将皇帝赶出了紫禁城。

总结:

历史总是非常奇特的,孙承宗在大明王朝大厦将倾的时候,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整个辽东战局,栉风沐雨殚精竭虑,最终战死沙场英勇殉国,谱写了一首悲情壮丽的英雄史诗。

可就在二百多年以后,孙承宗的直系后人做了大清王朝灭亡的最后一次推手,算是为祖宗报了血海深仇。

对此我们只能说“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18 阅读:12147
评论列表
  • 2024-04-17 19:18

    是鹿仲麟把皇帝赶出皇宫的

  • 2024-04-20 16:23

    都灭门了还哪来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