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传统武术,在拳论中会看到很多诸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气沉丹田,立身中正等术语,很多教武术的,甚至公园里晃悠的大爷大妈也背的滚瓜烂熟,这些术语,其实是对身法的要求,贯穿了整个武学的始终,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些术语或要求具体讲什么,需要怎么做,根本就不知所云,因为武术是一门用身体体悟的学问,没有体悟,看到这些术语或者要求自然是云里雾里,越看越糊涂。
关于这些专业术语,很多的武术人,包括所谓的大师专家都在解读,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堆积在一起可称得上汗牛充栋。而现实是:真正明白的老拳师因为文化层次等因素不善用言语来表达,而在山脚下或半山腰上徘徊的大师却长篇累牍的猜,以致,大家平时书上或者网上看到的秘籍等基本都是残缺不全、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解读,习练者按此方法练下去,与功夫、健康的正道自然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不练伤身体就是万幸了。
这个《解密含胸拔背、松腰落胯》的标题,看起来有几分哗众取宠之嫌,我的初衷是尽量的把这个专题讲清楚,讲透彻,是否能够解开大家对此的疑惑,还请读完本文后再决定扔过来的是板砖还是点赞。
一、含胸拔背
磨刀不误砍柴工,为正确的理解含胸拔背、松腰落胯,大家很有必要对人体的结构有个基本的了解。人体分躯干和四肢,我们躯干最重要的三条线:两肩、两胯、脊柱,这构成一个士大夫的“士”,要保持身体的稳定,这三条线的稳定是关键,人体间架的准确与稳定,不是由肌肉决定,而是由骨骼决定的,是由骨骼会动的地方决定的,即由关节决定,由关节的角度来决定的。
人体脊椎,从下而下分别是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尾椎(尾闾),嗓子眼到膻中穴的这一竖桩着的骨头是胸骨,从胸椎到胸骨,左右各有五根肋骨连接构成胸腔(胸廓),胸腔中有很多人体的器官,这是胸腔的基本结构。
肋骨以及胸骨组成的胸廓在武学中很重要,胸廓与胸椎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胸廓的运动方式会影响到胸椎,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我们胸廓的状态来改变我们脊柱的状态。大部分人自然站立时,胸骨下面是斜向前下的,上面斜向后上,这时候,上身的压力在腰,这使得上半身是往后倾斜,以平衡上半身前后的重量。
含(涵)胸拔背是所有内家拳的基本要求,挺胸、拙力、努气是内家拳的三害,如果练拳多年含胸拔背都搞不清,建议拳也没必要继续练了。含也就是收敛,也就是胸骨往里面含,而不是像站军姿那样把胸挺出来,拔即往上的力量,这点很重要,琵琶骨底端往上的部位为背或者说胸椎两侧所对应的部分为背,拔背就是把背肌往上拔。含胸与拔背应该同时做,如果仅仅是胸往里面含,而没有拔背,那结果就是驼背,这也是不少人不理解含胸拔背,长时间练拳练成了罗锅的的根源。
含胸的目的是为了拔背,含胸就是要让胸廓撑沉下去,胸廓很重,里面有很多器官,胸廓往下落,练拳是要求虚灵顶劲或者头如绳吊系,当胸骨往下沉,连接接胸骨与胸椎的肋骨会撬着胸椎往上推,含胸的目的是要拔背,拔背的目的是要把胸椎向上拉开,是开胸椎,这是含胸拔背的根本目的。
大家不妨看图想象一下,胸骨往下,胸骨同肋骨一起如杠杆一样,撬动这胸椎往上,够形象吧,传武是数千年多少辈人的智慧的结晶,先辈惜字如金,含胸拔背四个字尽然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果哪一天,咱们对先辈拳论中的某些术语存疑,请记住,是你自己文化底蕴太单薄,无法参透。
关于含胸拔背、松腰落胯的详细视频课程,请识别一下二维码。
二、松腰落胯
关于胯,这里不采用解剖学中的复杂结构,什么骨盆、胯、髋、骶骨、耻骨等,古代原本就没有现代解剖学,也不会分的如此细,习练者不是医生,没有学过解剖学,不然会在这一堆迷魂阵的结构术语中迷失。在本文可以约定腰以下大腿以上为胯,分左右两胯,尾巴骨(尾闾)插在两胯间;腰定义为胯以上肋骨以下为腰。
所谓落胯,即胯整体往下落,一般人,胯为什么不能往下落?因为被腰拉拽着,腰一紧,胯就被撬起来了,平常,我们的腰都是在出力的,因为我们平时站立式,身体并不是平衡的,前面重后面轻,脊柱前面有太多东西,后面没有东西,基本上,如果要不用力,人会往前倒,所以,平时人们的自然状态,背肌会把前面的身体部位拉住,腰部的肌肉也会拉拽胯,所以腰不松,胯就落不下去,腰肌松了,骨盆很重,就会往下落,这时腰椎往下开了。实际的武学修炼,是调整胯的位置状态,利用胯的重量下沉去松腰,去打开腰椎,利用胸廓的重量通过肋骨撬动胸椎去开胸椎。
三、含胸拔背、松腰落胯的目的
有经验的老拳师给弟子捏拳架、特别是调桩架时,师父用一手扶着下巴,一手扶脖子发际两侧往上领,脖子往后靠,下巴下保持压着个乒乓球的意念,“螳螂的脖子”就出来了,然后,一手扶着背,用另一只手手指把胸骨底端往里往下顶,再用两手把两肩往前稍稍一扣,保持这状态就是含胸拔背;关于松腰落胯的拿捏,师父会一手扶着腹部(收腹),一手从腰往下捋屁股(溜臀),然后再两手把左右两胯往前一掰(裹臀),”流水的屁股”就出来了,师父还会叮嘱,尾巴骨往地下指,保持这个状态就起到了松腰落胯的目的。
含胸拔背的实质是调整胸廓的状态,利用胸廓的重量通过与胸椎与胸骨连接的肋骨来撬起胸椎,让胸椎往上拔;松腰落胯的实质是调整胯的状态,利用胯的重量来往下拉拽腰椎,加上“螳螂的脖”和尾闾下指,整条脊柱上领下拽才会被一节一节的拉开。记住,站桩是练这个东西,行拳也是练这个东西。修炼脊柱骨,身体里才会有真东西。
脊柱是一节一节的关节组成的,在武学中称为龙骨,如何修炼龙骨,就鲜为人知了。其实修炼龙骨的堂奥就在含胸拔背和松腰落胯上,而含胸拔背和松腰落胯的目的是开脊柱关节,注意,含胸拔背和松腰落胯是利用胸廓和胯的自然力(重量)。
四、在站桩、行拳中如何操练
武学中很重视整,重视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而不是各自为政,谈含胸拔背就离不开松腰落胯,两者不能割裂开来,因为训练龙骨时需要同时做到含胸拔背和松腰落胯,对含胸拔背而言,最重要的部位就是胸骨,胸骨的稳定,胸骨能够垂直向下,就保持了胸椎的稳定;对腰胯而言,脊柱和胯最重要的交汇处就是尾巴骨(尾闾或者荐椎),保持尾巴骨的稳定和垂直下指,就保持了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所以,站桩行拳都要求溜臀裹臀敛臀,实质就是前面所说的保持流水的屁股和腰胯的稳定性。
胸骨的下端与尾巴骨有相似之处,也就是都如钟锤一样往下,这两个点,是我们实操时的根本,含胸拔背和松腰胯胯只需要同时注意胸骨为尾闾,在站桩和行拳时,要让尾巴骨和胸骨同时垂直往下落,不要让它单方向运动。
五、影响含胸拔背、松腰落胯的因素
明白了含胸拔背、松腰落胯在站桩行拳过程中怎么做,但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这也就是我我常给我的会员说的,支撑武术的基本功太差,影响含胸拔背、松腰落胯的根本因素是肩关节、胯关节是否已经打开以及关节周围的韧带或者肌肉是否有足够的弹性。
沉肩坠肘也是行拳走架的基本要求,做不好含胸拔背,是因为肩不松,肩沉不下去,特别是用力时,绝大多数人都会寒肩(耸肩),肩膀前面的肌肉(前胸)紧起来,这时胸廓被肩前面的肌肉往上拉,同时背上的肌肉无法产生上拔的力,这样胸就无法正确的含起来,所以,胸部的肌肉必须得松下来,这就是拳学中所说的胸松背圆。
松腰落胯也一样,胯关节腔没有打开,胯同尾闾没有分离,胯左右水平转动和上下错位的幅度太小,要摆出“流水的屁股”的架子,自然很难做到。
练功的逻辑性很强,一环扣一环,所以明白的老师会告诉弟子先练什么,再练什么,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可以沉肩就可以含胸,可以含胸就可以拔背,可以做到含胸拔背,就可以做到气沉丹田,可以做到含胸拔背松腰落胯,也就是意味着你的脊椎上下被拉伸起来,能够做到立身中正,绕了一圈,又回到了支撑含胸拔背和松腰落胯的基础上,也就是开肩和开胯的训练,这也就是几乎所有拳种把腰胯训练作为传武的入门功法的根本原因。
肩胯有了东西,含胸拔背松腰落胯就容易做到了,脊柱每个关节也就容易打开而不挤在一起了,五脏六腑都挂在脊柱上,脊柱松活了,动作也就灵活了,气血也就畅通了,身体也就健康了,漂亮的拳法也就有了根基。
关于肩胯的训练也是两个重要的专题,限于篇幅以后再说,含胸拔背松腰落胯这个专题是传武会员的视频直播公开课整理的简要文字版,很多人一上来要视频,在这里你也别问了,视频课件是传武会员的学习内容。
真正的武学,不可能普罗大众,一直以来都是阳春白雪,是极少数人玩的东西。传武,需要真正的传承才行。现在传统武学会员(第八期)已经开始招募,五月份开课,里面有很多承载武学的基础性功法,包括桩功、试力、内功、肩胯训练、技击、养生等,愿自己在武学路上少走弯路的朋友,请关注传统武学会员招募书(第八期),可以私信罗山主进行交流。 (本文完)
本文作者:罗山主,湖南人在北京,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痴迷于武学,传统武学公众平台(CNWUXUE)创始人,主要习练洪洞通背拳、白猿通背拳和意拳,2017年初,辞去优越的工作,全职从事武学传承,目前一边随师父学习,一边自己带学生,带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