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打篮球?
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中学时有一个老师,他喜欢一个人打球,然后都是投三分,日子一久,管他姿势好看不好看,他就是能投进。
而我们,从一开始的只是为了将球扔进篮筐,到后面的学运球、学各种投篮、学对抗等。
说直白一点,我们喜欢的是竞争。
既然是要对抗,那便需要分组,从开始打篮球以来,我经历过了各种各样的分组方式。
主流的,无非以下几种:
点名式
这是比较早年的时候的方式了,没错,正是我还不懂球的时候,一般会由几个比较会打的来主持,几个会打的拆开成两三队,他们算是每支队的队长,然后剩下的人按照战力再分配到每个队长名下。
这种做法是不会有巨头扎堆在一个队里,增加了对抗的激烈性,而且由于是按照战力来分配,队里的人的能力有阶梯性,既可以起到老带新的作用,也能让每支队的实力相对均衡。
当然了,这种模式会容易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情况出现,最会打的那个,有时会认为其他人就是来打酱油的,于是球在他手上时几乎不会再传出来了,其他几个人便成了专业发球和传球的了。
猜拳式
这种方式有几种,但基本都是打球的围成一个圈,然后出拳。
一种是简单的以掌心掌背来区分,这种适合只有两队或者四队等双数队伍的时候,掌心向上的自动成为一队,掌心向下的同理,出现不均匀的时候就猜到均匀为止。
如果碰上需要分成三支队伍的时候,剪刀石头布的模式就派上用场了,出剪刀的一组,出石头的一组,出布的一组,相当简单快捷。
但这种带有不确定性,有时容易两个或几个强者出了一样的拳,然后分到一队去了,这样一来,便没有了均衡性可言。
所以有时,还是会视人数将最会打的几个先分好,剩下的人再来猜拳分组。
无他,只是为了对抗均衡一点。
转球式
这种做法,比较适合于一帮水平差不多的人。
因为这个没有什么套路和技术成分,你把球抛起来转也好,放在地上转也好,反正球停下来气门嘴指着谁,谁就出列,然后按123、456、789的方式分成三队或者更多队。
这种模式,和谁在一支队完全看运气,上场打的时候就要看彼此之间的配合了,有时大家互相都不认识,球基本会在每个人手上过一遍,看谁会先打,谁最会打。
总的来说,这种方式比较考验团队的配合,因为水平相差可能不大,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能力,剩下的要考虑的,便是如何通过彼此的配合,来赢下比赛了。
固定队友式
这是我在高中时就有形成的一种模式。
高中时期交的朋友,往往是比较初中时期更深入的那种了,性格差不多、兴趣差不多,上课在一起,吃饭在一起,于是,如果同时都还喜欢打球的话,很容易就形成了固定的队友。
当时我便和另外两个组成了一个组合,三人的身高、技战术等刚好能覆盖内外线,我最高臂展长又会勾手,于是负责内线,一个投篮神准的便负责外线,剩下一个,能突会投的,负责穿插。
不管遇上什么对手,我们的搭配不会变换,这样一来,有时我们有能力将对面几个明显强于我们的打下场——没有其他原因,我们的配合更默契,而对面还在玩个人英雄主义那一套。
工作之后,我加入了广州马刺球迷群,有一段时间会经常约球,多的时候大概有近20个人。这里面也有一两个组合,是经常在一起玩的,于是他们也会维持固定的搭配,一样,他们才不管其他对手是强是弱。
其他球队,如果都比较弱,固定组合的那一队便可以称霸很长一段时间,于是其他几支队都会憋着一口气,以打败他们为目标。
周末在公园打养生局的时候,时不时会来一帮高中生,他们也喜欢组成一个队伍,来对抗我们这帮老油条。
有条件的时候,这样组队没有问题,毕竟相互之间比较有默契了,知道谁跟谁在一起能技术互补,以达到战力最大化。
其实,不管是哪种分组方式,大家想要体验的,无非就是那种对抗的亢奋、肌肉碰撞的乐趣、彼此之间配合的舒适度,如果不是想体验这些,那么就像那个老师一样,一个人自投自抢、出出汗就好了。
年轻时可能喜欢自己表现,于是分到差的队友时便不太会想把球传过去,习惯自己解决战斗。到了猜拳式或者转球式阶段,队友可能比自己还厉害,于是便自觉地站到外线,把球给他们。
但假如,还是自己更厉害,此时已经过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年龄了,变得会分享球了,于是球会在几个人手里来回传,每个人都有终结的机会,实在不行的时候,才会想着把球自己掌控着,自己来解决战斗。
年过不惑,周末到公园时,他们喜欢按年龄层次来分队,我自然被安排到中老年人组里,队里75岁的大爷还是会让我站内线,对抗一下年轻气盛的中学生,让他们体验一下,什么叫做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