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觉人生太艰难,劝君读读黄公望

幻翠聊文化 2023-07-12 22:46:01

文|不有趣灵魂,本文系头条首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若需转载,请于3日后进行,相互理解,感恩理解!

公元1316年,黄公望踉踉跄跄地走出监狱的大门,明朗的天光照着这个不太美好的世界。

他的心情,也很不美好。

回首前半生,他追求功名,想出人头地,而今快五十岁了,一事无成,还蹲过大狱,空有一身才华,一腔抱负,却活成了那个世界最大的失败者。

他回到自己的小屋,关起门来谁也不见,整日和青天白云为伴,身旁溪水潺潺,声音悦耳。

他想了很久,沉默了很长时间,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从今往后,不事功名,安心做自己吧,按照外在的要求活着,太累了。

人生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01

公元1269年,江苏常熟,一个男孩呱呱坠地,父亲给他取名陆坚。

陆家本是江南大族,可是到了陆坚这一代,已经衰颓得跟普通人家没什么两样了,没有豪宅,一家人在陋巷之中,艰难求生。

后来,父亲也不幸去世了,陆坚孤苦无依,永嘉大户黄公,恰好在此小住,见陆坚身世可怜,又身姿俊秀,便想把陆坚过继为子。

陆坚答应了,年过九十的黄老,非常高兴,感叹:“黄公望子久矣。”

陆坚从此得名黄公望。

那一年,他10岁。

黄公望聪明好学,饱读诗书,熟读经史,也心怀大志,渴望博取功名,出人头地。

然而,宋朝没了,元朝建立,科举被废除了,黄公望科举无望,挣钱也无门,因为他既非才名在外,又非豪门贵族,没有人会注意到他这样一个小人物,推举他做官。

他虽然博览群书,多才多艺,但终究只是一个年轻人,即便在他生活的小县城小有才名,但走出去了,什么都不是。

1291年,黄公望二十三岁,他辞别家人,出去闯荡,希望能拼出一个好前程。

那时候,他没经过社会的毒打,所以满怀激情,乘着一叶扁舟,顺着运河南下,前往杭州。

现实很快就给黄公望上了一课,因为他没有后台,没有背景,辛辛苦苦,也只能找到一份在官府打杂的工作。

更让黄公望难受的是,他有抱负却不能施展,只能唯唯诺诺,听从上官的命令行事,处境卑下,只能尽量秉公持正,不和贪官污吏为伍,也不参与蝇营狗苟的事情。

他尽量为民做事,尽可能的为百姓平反冤案。

举世皆浊,他只想做一股清流。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有些事情,只要有一个人坚持,就有意义。

02

黄公望渴望出人头地,却没有被名利占据,他渴望能实现自己做官的理想,却不会为了实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比起在衙门做事,他最喜欢的,还是山水自然。

他在西湖西南处结庐而居,住处风景秀丽,可远望群山,也可远眺西湖,山川美景尽收眼底,每次忙完公务,回到自己的小屋,读书写字,听风品茗,偶尔吹吹铁笛,觉得这才是生活。

有一次,他和朋友游孤山,在山上吹笛子。

恰好,山下也传来笛音,黄公望边吹边下山,笛音越来越近,交汇在一起,两人相视一笑,然后悠然远去。

这个时期,黄公望还结识了一群道士朋友,相谈甚欢,黄公望的内心,也被影响了,渴望清静无为、顺应自然。

他给自己做了道袍,有时候也穿着这身衣服出去会朋友,这是穿衣自由。

但离谱的是,有一天他去上班,竟然穿着道袍,头戴黄冠,手持公文,向上司汇报工作。

上司一看,大为愤怒,这里是官府,不是道观,你穿成这样,是想干嘛?撇头盖脑就给黄公望一顿训斥。

被上司训斥,黄公望也很不爽,这工作干了几年了,人一直不自由,就为了这碎银几两,就为了想出人头地,这窝囊气,简直受够了。

他越想越不爽,大笔一挥,写了一封辞职信,然后潇洒离开。

他又成了一个闲人,可任情山水,四处游历,浪迹江湖,他走进山里,走进自然,山间之四时变换,美丽无比,山间之朝暮晦明,也无比耀眼。

这样的景色,容易让人生出诗情,也容易让人长出画意。

黄公望想画画了。

他拿出纸笔,开始画胸中丘壑。

这世间,除了少部分人,大部分人要真正成为自己,都需要经历很多,都需要看清很多。

他们需要从很多事情里走出来,才能看清自己真正的方向,才能积聚到足够的能量,去对抗拉他下沉的那些东西。

03

任情山水十几年,黄公望依旧没能真正放下功名,他还是觉得,男儿在世,不该如此虚度光阴,还是应该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1311年,他再次回到杭州,一头扎进世俗去追求功名。

这一年,黄公望43岁,人到中年,依旧无所成就。

那时候,一叶扁舟,再次将他带到杭州城,他的小屋还在,对面寺庙的佛灯依然。

他想入朝做事,可是苦无门路,只能和白云为伍,与山水为伴,找自己的道士朋友聊聊人生。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章闾。

此时,章闾正在杭州当官,他给了黄公望一份工作,虽然依旧是当个小职员,帮老板打打杂,但黄公望不想放过这样的机会。

这一次,黄公望干得很努力,因为这是他能够当官的唯一的机会了,他想好好把握。

可干了几年,不仅没搞到一个进入仕途的机会,反而被抓进了监狱。

章闾不是一个好人,以权谋私,贪得无厌,还搞出了9条人命,这事儿败露后,证据确凿,章闾无法抵赖,被抓了。

作为章闾的秘书,黄公望也被抓进监狱,一生仕途,到此终结。

更气人的是,他被刚被抓进监狱,朝廷就恢复了科考,黄公望的朋友,也通过科考高中进士做了官,这让他更加难受。

想他黄公望,满腹经纶,为何时运如此不济?前半生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进入科场,可如今,科场没进,反而进了刑场。

锒铛入狱,也让黄公望明白了很多事情,他拼命追求的东西,或许就是一场虚幻。

等到出狱时,他已经48岁了,人生过半,他到底该何去何从?

他抬头看着天空,还是跟过去一样,云卷云舒,人间也还是那样,熙熙攘攘。

他决定了,就这样吧,此生再不求仕途了,做个道士吧。

于是,他穿上道袍,成了一个黄冠儒服的道士。

马克吐温说:

人生最重要的两天,第一天是出生的那天,第二天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那天。

出生的那天,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知道自己为何而活,我们的人生就有了方向,生命就有了意义。

04

快50岁了,黄公望抛弃了世俗的追求,只想好好做自己。

不用上班了,他不用每天想着怎么应付别人,不用想着怎么应付上司,也不用担心被人陷害,他深居简出,经常浪迹山林,看看山水,听听自然的声音,也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那个为官为吏的黄公望,已经死了。

那个庸庸碌碌的黄公望,已经死了。

从今往后,只有一个自由自在的黄公望,没有什么能束缚他,他的另一种人生,刚刚开始。

他决定,拜个师父,好好学画。

赵孟頫是当时著名的画家,黄公望与之相识,他打算拜赵孟頫为师。

50岁了,还能学画吗?

很多人都抱着这样的问题,他们也这样劝黄公望,你都一把年纪了,还想学画?

但黄公望不管,成了赵孟頫门下的一名学生,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

赵孟頫去世后,黄公望又四处云游,他卖卜为生,日子过得很穷,但他过得挺好。。

一个人胸中有丘壑,就会活得越来越平静,因为那些山水,会滋养他的灵魂。

他背着纸笔,走到哪画到哪儿,不求画得很好,但求将自己想画的画下来。

一番云游之后,黄公望回到老家常熟。

黄公望每天带着一壶酒,走进山中,找一块大石头,邀青山对饮,一边喝酒,一边赏景,他不在意时间过去多久,他也不在意自己是否失败。

画意浓时,他拿出笔墨,就开始画。

山、水、人,一切都很美。

酒喝完了,酒瓶子往湖里一丢,溅起水花,他转身就走。

月亮好的晚上,黄公望也不愿错过,他带着酒乘着小舟,绕着山缓缓而行,用绳子拴住酒瓶,放在水里,小舟拖着酒瓶缓缓向前。

有次到了齐女墓,他用力一拉,绳子断了,酒瓶沉到水里,黄公望双手抚掌,大笑而过。

笑声传出去,别人还以为是神仙夜游。

生命,是一片旷野,而不是一条轨道,可现实当中,无数人再一条轨道上活着。

05

自从学画之后,黄公望就成了一个无业游民。

家里的生活入不敷出,他画了画,拿出去卖,换钱买米,但他还不出名,所以画也卖不了多少钱。

但他并不在意,而是努力钻研画技,生活,能过下去就好,也总会过下去的。

他的朋友前来求画,只要有,他从不拒绝,要是没有,他也不勉强自己。

对于画,他想努力画好每一幅,但并不执着结果,所以画完之后,该送人就送人,该卖就卖了。

对于他来说,重要的是活成什么样,而不是占有什么。

有时候不画画,他就登上山去,远观山水,打坐,呼吸吐纳。

1329年,黄公望离开常熟,前往浙江圣井山的一个道观修行。

和他一起的,还有另一位鼎鼎有名的画家倪瓒,此时的倪瓒,29岁,而黄公望,已经61岁,两人相交莫逆,一起去道观拜师修行。

倪瓒有个哥哥,是道教的名人,经他介绍,黄公望两人来到道观,大师问:

汝和人邪?

黄公望答:

黄子久也。

大师说:

通身不是汝,唯有此声是汝。

于是,两人成了道观的弟子。

山里条件简陋,两人住在山洞里,修炼,下山觅食,到山中采摘野果,砍柴烧火。

入山之后,黄公望真的放弃了世俗的物质生活,活得半俗半仙,半醒半醉。

一箪食,一瓢饮,自得其乐。

山中景色迷人,嘉树苍苍,云海泱泱,黄公望的心,也越来越通透,对这世界,也越来越不执着。

第二年,倪瓒下山,黄公望继续修行。

1333年,黄公望学成下山,此时,他已经在山上住了五年。

下山这一年,黄公望65岁了。

进入道家,成为一名道士,并不是黄公望心血来潮,他从二十几岁开始就开始接触道教,并被影响。

他给自己取道号:“大痴”。

何为大痴?

《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

大痴者,无明甚矣。

真痴者,不知自己痴,真愚者,不知自己愚。

06

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的老人,大多在家养老。

1338年,黄公望70岁,还在四处云游。

有朋友叫他去杭州隐居,他就回到了杭州,将旧居打理干净,改名“大痴俺”。

大痴俺里大痴住,大痴每天写字画画,闲暇时就去山中,或去湖畔,看不尽的风光,功名富贵,皆是尘土,唯有眼前的生活,真实不虚。

内心越是平静,他的画就越好。

他的朋友感叹:

十年不见黄大痴,大痴真是人中豪。

对于黄公望来说,住在山水里,画着山水画,心中无烦事,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外在的东西,束缚不了他。

他就这样,一边画,一边看,一边将内心打扫得干干净净。

1347年,黄公望79岁,他和师兄无用游历到富春江,但见富春江两岸群山夹峙,风景明丽清秀,灵气逼人,岸边的人家点缀其间,如同神仙画卷。

黄公望说,我不走了。

他走到庙山坞,但见此处野山草逸,环境幽静,四周寂无人迹,他决定,就在这里结庐隐居。

他给自己的住处取名“小洞天”,焚香煮茶,夕阳晚照,月户雨窗,如在仙境。

可黄公望年纪太大了,无用担心他孤身在外,无人照顾,想让他一同出去游历,也方便照顾他。

但他决定,不走了。

他在自己的小屋里,富春江美景尽收眼底,黄公望一身诗意,无用也颇多感慨。

他对黄公望说,将这一切画下来吧。

黄公望答应了。

富春江太美了,他风雨无阻,每天背着包,带着纸笔,竹杖芒鞋,沿着富春江缓缓而行,眼底的景色越来越多,胸中的墨色越来越浓。

见天地,见自己。

黄公望在山水之中,抛却了名利,把自己净化得干干净净,剩下喜欢的生活,恬淡美好。

07

在富春江,黄公望真的很忙。

他很忙,因为他要画画。

这位八十岁的老人,每天早出晚归,可能也有人问他,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拼干嘛?

黄公望也许只是笑笑。

遇到好的风景,他就画下来,画完之后,卖了换钱,可是他对钱又不执着,卖画的钱,虽然是辛苦赚来的,但在他心里,却很容易就放下了。

也许会有人问,你画画,又不为了钱?你是为了什么。

黄公望笑而不语。

一个人,可以什么都不为,就因为自己喜欢,所以就去做。

富春山奇峰林立,数十座山峰,黄公望用数年时间,将他们画在纸上。

画还没画完,无用一看,就知道此画必是传世名作,他让黄公望将此画送给他。

黄公望告诉无用,还没画完呢?

无用说,你先写个题跋,说这幅画是给我的,不管你什么时候完成,都可以证明这幅画给了我。

事实上,无用是担心,有人巧取豪夺,所以想让黄公望题跋为证。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前前后后画了7年,整个画卷长7米多,看着自己多年的心血,黄公望的心很平静,他画完了。

他将画送给无用,仿佛给出去一个无关紧要的东西。

此时的他,已经大有名气,倪瓒这人很傲,性格孤僻,可是对黄公望却赞不绝口。

他在画里,画了富春江的山色,他也画了自己的一生,他前半生追求功名,年近50锒铛入狱,抛下一切尘世俗名之后,反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世间事,已经束缚不了他。

回首这一生,都在画里了。

真正完成这幅画的时候,黄公望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1354年,黄公望去世。

临终前,他预感到死亡即将到来,整衣冠,端坐含笑,平静而去。

前半生,他努力想出人头地,在充满荆棘的世道里艰难前行。

后半生,他抛却束缚,按自己的心意去活,纵情山水,体悟生命,反而越发自在。

人生真正的成功,不过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08

黄公望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可《富春山居图》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自从黄公望将《富春山居图》送给无用之后,这画就在世间沉寂了,仿佛从未出现过,更无任何有关这幅画的记载。

直到明末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被沈周偶然得到,此时,距离黄公望画完这幅画,已经过去了一百年。

沈周对黄公望极为推崇,也极其喜欢这幅画,他日夜观看,遍请友人一同欣赏,见画上没有名人题跋,便请朋友题跋。

没想到朋友把画带走之后,却而他的儿子“干没”了,找了借口,不肯归还,说是画丢了。

沈周痛苦不堪,只能凭着记忆,临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此后,《富春山居图》几易其主,几十年后,这幅画到了大书画家董其昌的手里。

董其昌一看,大呼:

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后来,董其昌被迫逃亡,身上就带着《富春山居图》。

董其昌之后,这幅画到了吴正志手里,吴正志又传给了儿子吴问卿,吴问卿爱这幅画,简直到了疯魔的程度,他将此画作为家中第一宝,单独建了一个阁楼藏画。

就连晚上睡觉,吴问卿还要枕着这幅画入睡。

更疯狂的是,他临死前,竟然要焚烧此画,让它为自己陪葬,因为他舍不得这幅画。

幸好,被侄儿吴静俺抢救了,但《富春山居图》也被烧成了两段,成了残卷,一半是《剩山图》,一半是《无用师卷》。

因为太喜欢,所以差点毁了这幅画。

人这一生,有些执着,不仅会毁了自己,同时也会毁了别人。

黄公望最后放下了所有执着,人生坦坦荡荡,他在这幅画里,也表达了这样一种意思。

在这世间,大多数人都因执着而苦。

人生实苦,苦在我执。

执着于生死,执着于贫富,执着于名利,甚至执着于幸福。

可人生最好的,恰恰就是放下执着。

09

《富春山居图》成了两段,这两份残卷,也开始了自己的离奇经历。

乾隆皇帝是个爱画的人,也爱给自己喜欢的书画题跋,乾隆10年冬,这位皇帝收到一幅黄公望的画。

他认定,这就是《富春山居图》。

乾隆皇帝爱不释手,在上面反复题跋,盖上自己的印章。

就在这时,有人将真正的《无用师卷》送到了乾隆手里,乾隆将两幅画摆在一起,竟然真假难辨,最后他认定《无用师卷》是假的,但因为其精妙,也被收藏在宫中。

此后,真的《无用师卷》近两百年来无消息,而假的那幅《子明卷》却被乾隆题跋50多处,整个画面处处字迹,满目疮痍,破坏了画面的完整。

直到整个画面再也没有地方可题跋了,乾隆这才罢手。

过了很多年,战火蔓延在中华大地,故宫博物院决定,将藏品转移,《无用师卷》这才重见天日。

后来,《无用师卷》辗转到了台湾,被收藏在台北博物院。

此时,《剩山图》已经消失匿迹数百年了,1938年,古董店老板曹友卿购得一幅破烂残卷,但他敏锐地觉察到此物不凡,便请大收藏家吴湖帆鉴定。

吴湖帆打开一看,惊得目瞪口呆,激动不已,只见此画雄放秀逸,山峦苍苍,神韵非凡。

他断定,此画就是《富春山居图》的残卷《剩山图》。

最终,他以高价购得此画,多年后将此画献给浙江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2011年,《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共同展出,山水合璧。

这两幅画自从当年被一把火烧开,已经过去了数百年,数百年光阴,人生多变,唯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始终未曾变过。

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人没怎么变,每个人都渴望活得更好,有些人靠向物质,以为物质能让自己更好。

可最后我们会发现,真正能让我们活好的方式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10

时过境迁,无数人内卷,精神内耗,活得并不开心。

我们或许可以反思一下,是否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出了问题,因为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会让自己感到痛苦的。

在不适合自己的生活里内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难受,在不适合自己的生活里内耗,只会把自己耗得油尽灯枯。

黄公望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生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可能有人觉得,人活着,不能太自私,但我觉得,一个人,若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又怎么能真正照顾他人呢?

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在意自己,又有谁会真正在意我们呢?

对于任何生命来说,完成他自己,都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任何一种生活,要求你舍弃自己的灵魂,让你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坚决地对这种生活说不!

文|不有趣灵魂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