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沉迷办校,主席想调他去军部,陈赓:请主席先给哈军工留笔墨

沐光知百年 2023-10-10 03:56:04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听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时,还能获取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2年6月23日,身在朝鲜战场战斗的陈赓被毛主席一纸调令叫回国内,负责筹建国家重大项目,一所军事工程学校。

本来,学校成立起来是比较“简单”的,但没有想到,从选址、建设到教师选择,陈赓是屡屡碰壁,好在最后都解决的了。

就在1953年刚建好校时,毛主席一次见到陈赓之后,就突然说道:“陈赓同志,可愿去军委啊?”

“去也行,请主席先为哈军工题字。”一心扑在建校上的陈赓笑道。

当初,毛主席又为何要让正处战场的陈赓,回国建校?陈赓又为何放着军委的好职位不去,反而坚持要继续筹办学校?

1952年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团结一心,浴血奋战,屡立战功。

但是,陈旧的武器装备、落后的军事工程技术,却让战士们伤亡巨大。

痛定思痛,当年6月,毛主席电令时任志愿军代司令员的陈赓回国,创建军事工程学院,任院长兼政委。

但是万事开头难,他刚就任就遇到了一个难题:确定学校的地址

为了能确定学校地址,陈赓同奥列霍夫等4名苏联专家一行先后来到上海、南京和大连考察,但都不太合适。

直到后面来到临近苏联和朝鲜、工业资源丰富哈尔滨,才一致决定把中国的第一所军工大学修建在这。

但在修建这所军校的时候,陈赓可谓是四处碰壁,幸而有毛主席和周总理,在背后用行动来支持着陈赓。

而陈赓也不负周总理和毛主席的期待,对于建校也有着自己见解以及想法。

首先,陈赓院长十分重视师资力量。

他认为“哈军工”培养的是“军事工程师”。

既需要军事将领制定军事方面的训练计划,培养学员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和强健的体魄;又需要工程技术专家来制订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

因此,“哈军工”一方面抽调了富有军事经验的将军和部队干部,另一方面抽调了著名的海外留学人员和专家教授。

陈赓院长称他们为“二老”———老干部、老教师

陈赓院长倡导“两老办院”,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系统和学术管理系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这为“哈军工”既是军事学院又是工程技术大学的多重办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建院之初,“二老”之间因理念不同产生过矛盾,双方存在着互相不理解、不信任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情况,1953年7月1日,陈赓院长在座谈会上提出:办好我们的学院要有两根柱子,老干部是一根柱子,老教师也是一根柱子。

“既要承认你光荣的‘两万五’,也要承认人家的十年寒窗苦;戴过‘八角帽’(红军军帽)和'四角帽’(博士帽),上过‘太行山’(老八路)和去过‘旧金山’(留学人员)的都是学院的宝贵财富。”

通过一系列形象幽默的话语为“老干部”打开心结,实现“两老”团结办学。

“哈军工”还通过制度建设来保证“二老办院”的实施,特别是保证“老教师”的学术权力,激发其积极性与创造性。

学院为了保证教授的学术自主权,在全军率先成立了教育工作者协会和教授会。

教育工作者协会由陈赓院长倡导,总政治部批准,为教师提供了政治学习、文化活动和教学科研的交流平台。

“哈军工”按学科专业成立了教授会,教授会对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如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体现了教授治学。

“两老办院”尊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遵循教育规律,调动了老干部和老教师两方面的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哈军工”的健康发展。

特别是在建国初期,强调出身、强调红色基因的文化氛围中,在“哈军工”这样高度保密的军事教育重镇中,

陈赓院长对学者的尊重和信任,更能凸显陈赓院长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远见卓识,开明博大的胸襟和格局。

其次,陈赓院长办学始终秉承着服务育人理念

服务育人高校即学校不仅在教学、科研、训练、工作上提供优质服务,还要在服务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教育。

陈赓在多种场合向全院教职工动员和强调,要积极主动地为学员服务、为教学服务。

他把这种服务形象地称作“端盘子”、“搭梯子”。

学院筹建之初,军委批复学院的组织系统表是七个部、两个处、一个办公室和五个系。担负后勤工作的就有两部一处,即技术器材部、物质保障部以及财务处。

由此可见陈赓院长对贯彻服务育人理念的重视。在教职工为学员提供一切保障的时候,陈赓也在努力做好教职工的“服务员”。

1953年7月10日,陈赓匆匆忙忙的赶至中南海见毛主席。

毛主席带着微笑看着陈赓询问道:今天因为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呀?

陈赓立即说:为了建教员校舍的事。

然后陈赓又简短的给毛主席做了个报告。

毛主席听完后说:你分析的很有道理,待会你去告知黄副总长,召集军队相关部门去解决问题。

一边说着毛主席又以询问意见的口气询问道:陈赓,你还有兴致办这学校么?我希望你能来军委工作,你的想法呢?

陈赓笑道:去军委不错呀,但是我对于办学校兴致更高一些,9月1号咱们就要开学了,先请主席您为我校写一段《训词》吧,然后再为学校在报纸上起个好名字。

说到这儿毛主席不禁的笑了笑:好你个陈赓,小算盘是算的精呀,人我还没拿到,还要我出些笔水,但是现在我都不常写什么了,这样,你去搞个初稿,然后我再改动改动,以及校办的报刊,南京军事学院叫《军学》,你们就叫做《工学》好了。”

1953年9月1日,哈军工举行了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典礼上,陈赓接过军委授予的八一军旗,宣布学院正式落成。

如今,这面军旗依然陈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纪念馆里,烈烈如焰、威名如山!

“哈军工”培养的人才群星璀璨,红透专深。

据不完全统计,“哈军工”13届10867名毕业生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为24人

培养的将军有143位(包括上将6位、中将17位、少将120位)

省部级以上领导27位,高校校长或党委书记31位。

平均每500个学生就产生一名院士,进一步印证了“哈军工”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1970年哈军工拆校分建后,有三所高校秉承陈赓院长“军事科技最高学府”的精神,继续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国铸利器。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以服务国防科技为己任、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成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强的重要战略力量

小结

陈赓大将的教育思想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国防科技发展的实际,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科研,狠抓质量,体现了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的完美统一,铸就了“哈军工”的辉煌。

陈赓大将重视知识分子、关怀老教授,并以身作则,给哈军工师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陈赓大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无论是“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两老办学”,还是服务育人体现都是对人的尊重、对人才的充分尊重和信任。

虽然“哈军工”已经永远的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陈赓元帅的教育理念和精神还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

国防现代化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坚持和奉献的力量,看到了国家之栋梁。

这个些流传下来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回眸,更体现了人民对陈赓等前辈为了祖国事业呕心沥血的敬意。

在国防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必将继承陈赓的精神,继续翻开新的篇章,让我国教育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