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感的10句古诗词,一字一句,悲凉无奈,悲入骨髓。

书易聊文化方式 2024-10-19 09:08:53

01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一首《生查子·元夕》以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

下片却一转画风,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饱含辛酸蕴藏无奈,更有无边无际的苦痛。

欧阳修的诗词里,多的是惜春之言,思念之语,本诗属于后者。

七夕其实让中国的有情人很伤心。

你看李商隐的《七夕》,“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总是在七夕想起你,总是在最失落时想起你。

再看杜牧的《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爱藏在心底而无法倾诉,总是让人黯然神伤。

还有李清照的《七夕》,“……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玉女思君不见君,此恨绵绵无绝期。

最后看孟浩然的《七夕》,“他乡逢七夕,旅馆益覊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诗人的思念之愁,在那七夕,倍感凄凉。

02.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雨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清·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

赏析

纳兰此词以一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负心的锦衣郎。起句非常新奇,本来两情相悦,恨不能朝朝暮暮,然而如若知道迟早分离,倒不如保持“初见”时那种若即若离的美好。然后描绘变心的人往往指责满怀痴情却无端被弃的一方首先变心,失恋女子的爱恨情殇可见一斑。最后引用七夕长生殿的典故,谴责薄情郎虽然当日也曾订下海誓山盟,如今却背情弃义。

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道尽了人生的无奈和玄机。相见甚欢,相处甚难。虽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旧”,可更现实的是“人无百样好,花无百日红”。时间一久,难免抱怨,小怨渐生大憎,直至不欢而散。人与人永远最好只见一次面,始终保持初见的印象。

【微评】: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当初见你的时候,要是人不随着岁月的打磨而变心该有多好啊!“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是对人的一种期许,大清的多情才子容若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经典的一句,让多少动情男女为之心驰;然而岁月沧桑,感情这东西,最终留给我们的却是更真实的无奈。

03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避云汉。

——唐·李白《月下独酌》

赏析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钊苦闷、彷徨。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04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宋·李清照《武陵春》

此词上阕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阕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05.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代十国·李煜《虞美人》

李煜(别称:南唐后主、李后主,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被称为“千古词帝”。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李煜囚居期间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开篇即以“何时了”“知多少”接连发问,引出词人对往事的追忆和感慨,悲愤之情喷薄而出。“小楼”句用一“又”字,写出春花秋月依然如故,引发词人“故国不堪回首”的悔恨叹息。

下阕承,从故国月明想到当年的“雕栏玉砌”,揭示物是人非之意。

一日君王,一日囚犯,天下经历如此落差的有几人,愁是什么样的呢,愁就像那向东流的江水一样。

06.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宋·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

这是诗人陆游的作品。诗人在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长达十二年。这期间常常在风雪之夜,孤灯之下,回首往事。这首诗虽然没有从正面揭露和谴责南宋投降派,仅就个人的身世经历和遭遇而言,但通过诗人饱含热泪的诉说,不难看到投降派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从而激起读者对他们的愤恨。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此词回忆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07.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宋·陆游《钗头凤》

荡气回肠的词作,无尽伤感情怀。陆游的爱情故事有点感天动地,千古遗迹犹存,总似把那缠绵悱恻娓娓道来。虽与表妹唐婉青梅竹马两情相悦,怎奈陆游的母亲坚决反对,在那个时代父母之言重之又重,唯有劳燕分飞了。陆游沈园中因感而书这钗头凤,其表妹唐婉偶见回书,为情所困的唐婉就此竟郁郁而终,不能不令人唏嘘慨叹。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绍兴沈园,见证了宋代大诗人陆游与唐琬爱情故事的地方。陆游与唐琬本是一对夫妻,结婚三年后因家庭原因被迫分开,十多年后的春天,陆游在沈园游玩时偶遇唐琬,怅然若失的陆游题了一首《钗头凤》于沈园的壁间,现在沈园的诗壁上,还附有唐琬所写的《钗头凤》一词,一左一右,成为爱情绝唱。

《钗头凤·世情薄》

唐琬 〔宋代〕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感慨之余在墙上题下这一首《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虽然我们依旧心里还有对方,却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与地,而我们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08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诉说的同样是让人痛彻心扉的相思之情。

诗人一开口便用寒鸦归巢之景,定下忧愁之调。后一句更是用池边新柳温柔之色,反衬离别的苦楚。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如果不是亲自感受这离愁别恨的苦楚,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人生中的离别和遗憾,会让我们无法忘怀,一些人,一些事。体会过温暖,体会过入怀,体会过拥有的满足,一旦失去,就成了我们身上、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痕与疼痛。谁的生命中,没有几段遗憾呢。正是因为经过,经过爱恨,经过离别,经过某个街角,经过某段人生,经过风,经过雨,我们才开始懂得,什么是无悔,什么是珍贵。

09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唐·崔郊《赠婢》

这首诗的内容写的是自己所爱者被劫夺的悲哀。唐末范摅《云溪友议》载:唐元和年间,秀才崔郊与其姑母的一个婢女互生情愫,互相爱慕。但是后来婢女却被卖给了显贵于某。崔郊悲伤怅惘不已。

一年寒食节,偶尔外出的婢女,邂逅了崔郊,崔郊百感交集,写下《赠婢诗》:"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诗人被夺取所爱的悲哀,我们不难体会。后来于某读到此诗,为崔郊的痴情所感动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一时传为美谈。

10.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零丁洋的意象在文天祥的诗歌中多次出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过零丁洋》这首诗。这首诗实际上是文天祥被囚禁在厓山期间所作,充满了对国家和家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坚守忠诚和原则的决心。

他宁愿死去,也不愿意背叛国家和自己的信仰。这就是为什么他要“过零丁洋”,宁可在囚禁中坚守自己的信念,也不愿屈服于敌人。

文天祥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他的坚韧与忠诚令人深感敬佩。在南宋国破家亡的时刻,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卫国家的事业中。他的诗文充满了浓厚的爱国情感和正义感,他用文字抒发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深情厚意。诗篇如同清泉般涌出,洗涤着人们的心灵,唤起了对国家的热爱。

某参考刊物有文说:“文天祥临终前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此说有误。这两句出自他被捕后押解途中所作《过零丁洋》诗,距离他英勇就义还有四年时间。据《宋史•文天祥传》,文天祥临刑殊从容,对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恐怕可以算作文天祥的遗书。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