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请知悉)
1985年春天,年仅19岁的女孩殷玉珍,被自己的父亲迫不得已地送入一个陌生而荒凉的沙漠,成为了一户人家的媳妇。
这个地方连风沙都能将门堵死,每天的生活似乎只有无尽的挣扎和等待。
她多次试图逃离,却总是未果,然而,她的命运并非永远被困在沙中。15年后,她的努力和坚持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荣获大奖,她的名字也因此响彻世界。
婚姻与沙漠1985年的春天,陕西省靖边县的风沙再次凶猛地卷起。这个时期的中国,尤其是贫瘠的西北地区,仍然沉浸在传统习俗和封建残余的阴影下。
在这样的背景中,女孩殷玉珍即将迎来她人生中最大的转变——被迫嫁给一个陌生人,到一个偏远的沙漠地带开始新的生活。
殷玉珍的家庭是典型的农村家庭,生活朴素而勤劳。她的父亲,殷风军,是一个诚实的农民,平日里除了耕作,还兼顾放羊,生活虽然艰苦,但也算得上平静。母亲则是家中的持家人,勤劳且节俭,把家维持得井井有条。殷玉珍是家中的老四,从小就聪明伶俐,长得也格外清秀,是村里出了名的美人胚子。
然而,美丽在某些时候也成了她的负担。在那个年代,良好的外貌往往成为了婚姻市场上的一种“资本”,而女孩的婚事往往也不由自己作主。尽管殷玉珍有着自己的梦想和愿望,她渴望有一天能够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但这些愿望很快就被现实的残酷所湮没。
在一次意外的沙尘暴中,殷风军几乎丧命于毛乌素沙漠的腹地,幸运的是,被一位好心的牧羊人白大哥救了回来。白大哥住在沙漠的边缘,家境贫寒,屋子简陋,周围几乎没有其他的居民。救命之恩让殷风军深感于心,他认为应该用某种方式来报答这位救命恩人。
不久之后,白大哥的儿子白万祥到了适婚年龄,却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婚配对象。知晓这一情况的殷风军,出于对白大哥救命之恩的感激,加之酒后话多,便许下承诺,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白万祥。当这个决定被告知给殷玉珍时,她感到既震惊又无奈,但在家庭压力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没有选择的余地。
婚礼的筹备匆匆进行,在一个春风送暖的日子里,殷玉珍被装扮得如同一朵花儿一般,坐上了前往新家的驴车。车队在尘土飞扬的小道上缓缓前行,殷玉珍心中却如同被压上了一块大石。毛乌素沙漠的名字在村里人的口中总是带着几分敬畏,那里的生活条件是极端恶劣的。
进入荒漠殷玉珍这一路上虽然心情沉重,但对即将到达的地方知之甚少。沿途的风景逐渐从熟悉的田园转变为荒芜的沙地,黄沙漫天,不时刮过的风更是带着锋利的沙粒,打在脸上生疼。
车队最终到达了目的地——一个隐藏在沙丘之间的小村庄,只有寥寥几户人家,环境贫瘠,远不如殷玉珍家乡的繁荣景象。白万祥的家更是简陋,仅是几间低矮的土坯房,屋顶由粗糙的草料搭成,门前杂草丛生。周围的“邻居”几乎看不见,只有风声和沙声伴随。
婚礼在一个清晨举行,简单的仪式在白万祥家的小院里完成。村里的老人和几位亲戚围坐一圈,目睹这场联姻。殷玉珍身着红色的婚纱,头上戴着用当地风情制作的花环,被引导到白万祥身边。白万祥穿着一件传统的蓝色绸缎长袍,面色严肃,他接过红绸,与殷玉珍的手轻轻绑在一起,象征着两人的结合。
结婚之后,殷玉珍被引入了新的居所——一间地窖式的住所,地面低于外面的土地约半米,仅有几平方米大小。屋内十分昏暗,只有顶部的一个小洞通风。屋子里没有任何家具,只铺了一些干草和破布,这里是她和白万祥未来生活的地方。
白万祥开始介绍殷玉珍将如何适应这里的生活。他向她展示了如何从附近的井中提水,以及如何在沙地上种植耐旱的植物。每天,他都会带着殷玉珍到外面的沙地上劳作,尝试种植一些能在沙漠中生长的庄稼。
然而,生活的艰难远超殷玉珍的预料。每当沙尘暴来临,他们的小屋几乎会被沙子完全掩埋。在这样的日子里,白万祥必须早起,用铁锹和手工挖开沉积在门外的沙堆,这是每日重复的苦差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殷玉珍在白万祥的帮助下,慢慢学会了如何管理稀少的水资源,如何在沙漠中寻找食物。他们的生活虽然极度简朴,但两人通过共同的努力,逐渐在这片不毛之地上找到了生存的方式。
一次,白万祥发现了一个能种植的沙地,他和殷玉珍共同开垦,试图种植一些抗旱能力更强的作物。他们每天辛勤劳作,尽管环境极为恶劣。白万祥用他那有限的知识,教会了殷玉珍如何在沙土中埋种小麦和玉米,这些都是经过特殊选择,能在干旱条件下生长的作物。虽然成功的几率很小,但他们依然抱有一线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种植的小片田地开始显露出生机。在一个无风的早晨,殷玉珍和白万祥检查他们的庄稼,惊喜地发现几株玉米苗竟然顽强地冒出了土面。这一小小的成功给了他们巨大的心理慰藉和继续努力的动力。
风沙中的希望然而,生活的挑战远不止于此。某日,一个强大的沙尘暴突然来袭,天空瞬间被黄沙遮蔽,视线几乎为零。白万祥和殷玉珍急忙躲回他们的小屋,用湿布堵住门缝,试图阻挡侵袭的沙粒。沙尘暴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当一切平息下来时,他们的田地几乎被新的沙层完全覆盖。
清理沙层的工作艰巨而繁重,白万祥和殷玉珍耗费了数日时间才勉强恢复了田地的原貌。尽管心中充满失望,他们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再次开始了耕种。
生活的艰苦并未使他们的关系疏远,反而在共同的奋斗中变得更加紧密。白万祥开始教授殷玉珍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如制作简易的沙地工具,以及如何在沙漠环境中寻找可用的自然资源。
时间如同流沙般悄无声息地流逝,他们的生活逐渐步入了一种新的常态。尽管每天都充满挑战,但殷玉珍和白万祥都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找到了一种奇特的宁静。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他们惊喜地发现,他们的田地中不仅玉米存活了下来,还成功结果。这是他们种植以来的第一次收获,虽然产量不多,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胜利和希望的象征。
白万祥决定用收获的玉米制作玉米饼庆祝这个小小的成功。他在室外点燃了一小堆火,殷玉珍则在一旁帮忙磨玉米。那天晚上,他们一起享用了这简单却极具意义的晚餐。
尽管面对的是被沙尘暴肆虐的贫瘠土地,这对夫妻共同努力,不断适应和克服困难,最终在沙漠中找到了一种生存的方式。
参考资料:
陈德华.用绿色装点七彩人生——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女杰”殷玉珍[J].国土绿化,2006(08):34.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