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印度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在 2024 年 12 月 30 日夜间送两枚卫星上天,本想在太空搞把大动作,结果却状况频出。印度搞的这次“空间对接试验”(SpaDeX),目标挺宏大,想靠这展示自家航天器在近地轨道交会对接和分离的技术,还想着就此跻身航天精英国家行列,跟中美俄平起平坐。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斯里达拉·帕尼克·索马纳特早前放话,说对接操作差不多在 2025 年 1 月 7 日展开,这俩卫星重量都在 220 公斤上下,要在距地球 470 公里的环形轨道交会对接,对接完了还要搞电力传输,说这技术对复合航天器控制、航天器分离后载荷运转老重要了。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斯里达拉·帕尼克·索马纳特(资料图)
眼瞅着到日子了,印度却掉链子了。1 月 6 日突然宣布推迟几天,给出的理由是“对接过程需要通过基于今天确定的中止预案的地面模拟,进行进一步验证”,就这一句,多的也不透露,你说让人急不急。这太空对接技术,那可是航天里的高精尖活儿,就好比在太空中让两根针精准地对上眼,差一丝一毫都不行。
中美俄在这领域摸爬滚打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攻克的技术难题,那是印度一时半会儿赶不上的。美国的航天飞机早在多年前就频繁执行太空对接任务,为建设国际空间站立下汗马功劳;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更是对接老手,各种复杂任务轻松应对;咱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建设,从核心舱发射到多个舱段精准对接,一步步稳扎稳打,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技术成熟度极高。
美国航天飞机(资料图)
再看印度这次用的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C60),虽说它有个“性价比之王”的名号,像之前月船三号花 7460 万美元就登陆月球,把 NASA 都惊到了。可一分钱一分货啊,便宜有便宜的道理,它的运载能力跟中美俄的重型运载火箭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中美俄的重型家伙专门用来发射大型空间站组件、深空探测器和重型卫星,那劲头十足。印度这火箭主要就适合发些中小型卫星,像低地球轨道的通讯卫星、探测卫星啥的,干不了大活儿。
技术上,PSLV 用的固体 + 液体推进剂混合设计,现在看来有点落后了,人家中美俄好多火箭都用液氧 + 液氢技术,又高效又环保。猎鹰重型火箭凭着一级助推器回收技术,把发射成本降得很低,在市场上相当有话语权;长征五号和质子 - M 火箭那更是全能选手,载人、探月、深空探测等高难度任务都不在话下,印度这火箭就只能在低成本商业发射圈子里混混。
载人航天火箭发射(资料图)
印度在载人航天这块,差距更是明显。中美俄早都实现载人航天“常态化操作”了,中国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里生活、工作有条不紊,各种高科技设施保障航天员的生活和科研任务;美国 SpaceX 时不时就送宇航员上太空,商业载人航天玩得风生水起;俄罗斯“联盟号”一直是载人航天的可靠伙伴,经验丰富得很。印度呢,计划 2026 年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到现在还延期呢,八字还没一撇。没载人航天的底子,就想一步跨到太空对接,这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印度航天这些年也不是没成绩,从火星探测到月球登陆,靠着低成本方案吸引不少目光。但航天这事儿,不是光靠省钱就能行的,得有实实在在的技术积累。就拿这次卫星对接来说,推迟了就说明准备工作不到位,技术不成熟。想跟中美俄平起平坐,不是喊喊口号就行,得沉下心,把基础打牢,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别老想着弯道超车,一不小心就容易翻车。
莫迪(资料图)
咱再看看全球航天的大形势,美国“新格伦”重型运载火箭首飞在即,那可是带着美国继续拓展太空探索边界的使命;中国空间站持续建设,未来还会有更多精彩的太空科研活动上演;俄罗斯新一代载人飞船也在研发,力求保持航天强国的地位。在这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印度想靠一次不太成熟的卫星对接试验就崭露头角,太难了。
印度要是真想在航天领域闯出一片天,得重新审视自己的计划。一方面,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别再扣扣搜搜舍不得花钱,把运载火箭技术、太空对接技术、载人航天技术这些短板赶紧补上;另一方面,得优化任务规划,别让载人航天任务老是延期,给科研人员和民众点信心。不然,就凭现在这状况,想跟中美俄平起平坐,那真就是做梦,卫星对接推迟这事儿,就是个警钟,敲响了印度航天的现实困境。 未来印度航天到底咋走,全世界都看着呢,就看它能不能吸取教训,踏实奋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