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数学交白卷,作文写了28个字,大学校长看后:马上录取他

史海小记 2024-07-08 17:39:50

臧克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深重笔墨的人物,他创办的《诗刊》培养了新中国的数代诗人。

就是这样的文坛大家,却在高考数学中,交了白卷,作文也仅仅写了28个字。

这样的表现又为何能被破格录取?这中间又有什么故事发生呢?

臧克家的早期生活与教育背景

臧克家出生于1905年,在山东省潍坊的一个小地主家庭。他的家族在清朝时期就以文化修养著称,从曾祖父到祖父,都是有功名在身的文化人。

到了臧克家父亲这一代,家族中的男性成员大多都是当时的大学生,可见家族对教育的重视。

作为前清的读书人,臧克家的祖父在他的教育上格外重视古诗学习。在还没有开始正式上学之前,臧克家就已经能够背诵大量历朝历代诗人的作品。

这些古诗不仅丰富了他的文学素养,也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家庭教育,臧克家的求学经历也十分丰富。他先是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这里成为了他写作新诗的起点。

在校期间,臧克家的才华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他的作品甚至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这无疑给了年轻的臧克家极大的鼓舞。

然而,臧克家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1927年,正值全国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时期,作为一个有志青年,臧克家毅然决定离开平和的校园,前往武汉参加革命。他考入了中央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六期的学员,并加入了北伐大军。

这段经历对臧克家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让他亲身体验了革命的艰辛,也让他更深入地了解了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

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塑造了他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的创作风格。

大革命失败后,臧克家的革命道路受到了阻碍。

他一度背井离乡,在东北过着逃亡的生活。这段艰难的经历,让臧克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也让他的诗歌创作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1929年,臧克家回到山东,在青岛继续学习。这一时期,他接触到了许多新思想,这些思想的冲击让他决定报考国立青岛大学,希望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新知识。

高考与破格录取

1929年,26岁的臧克家报考了国立青岛大学英文系。这次高考经历成为了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传奇故事。

考试当天,臧克家面对数学试卷时感到一筹莫展。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他对数学一窍不通。面对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他选择了干脆地交白卷,只填上了自己的姓名。

这一决定让他的数学成绩毫无悬念地得了零分。

然而,在国文考试中,臧克家展现出了他的才华。

面对两道作文题目,他先是洋洋洒洒地完成了第一题。当他准备作答第二题《杂感》时,发现试卷已经没有空间了。

于是,他凝神思考后,写下了一首仅有28个字的短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

这首简短而富有哲理的诗歌引起了阅卷老师的注意,特别是当时担任国文系主任的闻一多。作为一位著名诗人和学者,闻一多被这28个字深深打动。

他认为这短短的三句话引人深思,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潜力。

尽管臧克家的数学成绩为零,但在闻一多的坚持下,青岛大学英文系最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破格录取臧克家。闻一多认为,虽然臧克家可能成不了数学家,但他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诗人。

这次破格录取不仅改变了臧克家的人生轨迹,也为中国文坛带来了一位杰出的诗人。闻一多的慧眼识才,让一个可能被埋没的文学天才得以在适合的土壤中成长。

与闻一多的师生情谊

臧克家进入青岛大学后,虽然被录取到英文系,但他的文学才华很快就引起了闻一多的特别关注。在闻一多的建议和帮助下,臧克家顺利地从英文系转到了国文系,这一转变为他的文学生涯开启了新的篇章。

转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时的大学规定,学生入学后不得随意更换专业。但闻一多深知臧克家的文学潜力,坚持为他争取转系的机会。

在闻一多的努力下,学校最终破例允许臧克家转入国文系。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闻一多对人才的珍视,也展现了他作为教育者的远见卓识。

进入国文系后,臧克家如鱼得水,他的文学才能在闻一多的悉心指导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闻一多不仅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更是一位富有激情的诗人。

他对臧克家的创作给予了细致入微的指导,从诗歌的结构、韵律到意象的运用,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闻一多特别欣赏臧克家的诗作中所体现出的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他鼓励臧克家继续深入生活,用诗歌记录时代的脉搏。

在闻一多的影响下,臧克家的诗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既有传统诗歌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诗的创新精神。

除了创作上的指导,闻一多还在生活上给予臧克家诸多关心和支持。他经常邀请臧克家到家中做客,讨论文学和人生。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臧克家备受鼓舞,也让他在学习和创作中更加努力。

闻一多对臧克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在闻一多的指导下,臧克家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还培养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臧克家的文学创作

臧克家的文学创作生涯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937年出版的诗集《烙印》。这本诗集不仅标志着臧克家诗歌创作的成熟,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诗坛的重要地位。《烙印》中的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文学界的广泛赞誉。

臧克家的创作主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革命、农民生活和爱国主义。这些主题深深植根于他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

作为一个亲身参与过革命的知识分子,臧克家的诗作中充满了对革命理想的热忱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他用诗歌描绘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和为理想奋斗的精神。

农民生活是臧克家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出身于农村的他,对农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他的诗作生动描绘了农民的辛劳、苦难,以及他们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农村的现实,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爱国主义是贯穿臧克家整个创作生涯的主题。面对国家的苦难,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表达爱国情怀的诗歌,激励人民奋起抗敌。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也成为那个时代的重要文学见证。

正是因为臧克家对农民生活的深入描写和对农村现实的真实反映,他被誉为"农民诗人"。这个称号不仅反映了他创作主题的特点,也体现了他在中国现代诗坛的独特地位。

抗战时期的创作与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以文学家的身份积极投身于抗战事业。他不满足于远离战场的创作,而是主动请缨,深入前线进行战地采访。

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臧克家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战火纷飞的前线,亲眼目睹了中国军民英勇抗敌的场面。他用笔和纸记录下战争的残酷与中国人民的坚韧,这些第一手的资料成为了他创作的宝贵素材。

在这一时期,臧克家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现实的重要作品。其中,《津浦北线血战记》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这部作品详细记录了中国军队在津浦铁路北线与日军进行的激烈战斗。臧克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场上的惨烈场景,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这部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另一部重要作品《从军行》是臧克家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集。这本诗集收录了他在战地采访期间创作的诗歌,真实反映了前线将士的英勇事迹和普通民众的抗战生活。

《从军行》中的诗作语言朴实有力,情感真挚热烈,充分展现了臧克家作为"战地诗人"的才华。

除了这些代表作,臧克家还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现实的散文、报告文学和诗歌。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战争的残酷,更歌颂了中国人民的英勇精神,对鼓舞民族士气、激励抗战斗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生涯

新中国成立后,臧克家的创作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时代的文学创作中,继续发挥自己的文学才华,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一时期,臧克家的创作主题更加广泛,涵盖了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生活的变迁、自然风光的赞美等多个方面。他的诗歌创作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断推出新作。例如,他创作了《太行山》、《长江》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以及《桥》、《高炉》等赞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作品。

这些诗歌既保留了他一贯的朴实风格,又融入了新时代的气息,展现了诗人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除了诗歌,臧克家在散文、报告文学等领域也有丰富的创作。他深入基层,体验普通人的生活,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真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面貌,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重要文学见证。

作为新中国文坛的重要作家,臧克家的创作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魅力,更在思想上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他的创作经历和作品成为了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信息源

中国作家网,臧克家同志生平

中国新闻网,女儿追忆臧克家:半年黄埔影响终身 以笔为枪奋斗不息

5 阅读: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