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09 以来,Gartner 一年一度的云基础设施魔力象限就成为观察全球云计算产业格局的风向标之一。
与其他关注行业市场份额的报告相比,该象限以横轴、纵轴两个方向,将云计算公司的技术、产品、服务以及战略前瞻性等要素纳入其中,形成「领导者、远见者、挑战者、特定领域者」四个象限,以此形成一份对公有云市场格局的素描。
特别是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疫情加速全球各国向云上迁移,云计算巨头们也迎来有史以来最好的时刻,大洋彼岸的 AWS、微软、GCP 营收持续上涨,国内的阿里云在经历连续两个季度营收突破 20 亿美元后、又迎来连续两个季度盈利。
在这样一个属于云的最好时代,Gartner 也发布了 2021 云基础设施和平台魔力象限,相比于 2020 年的市场格局,一个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阿里云首次跻身「远见者象限」,下图是 2020 与 2021 的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 Gartner 连续第十三年发布该魔力象限,过去十三年,围绕计算基础设施的变革风起云涌,既有逆袭上位者,如 AWS,也有黯然退场者,如早期的 ATT、RackSpace 等公司。
也是在这十三年里,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中国云计算公司开始强势崛起,不仅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推手,也在加速中国技术的出海,以此次阿里云入围「远见者」为例,Gartner 以阿里云海外市场的产品和技术为统计要素,肯定了其在东南亚市场的产品覆盖以及生态能力。
从这个角度去看,回顾 Gartner 云基础设施魔力象限的变化历程,不仅是回顾一段云计算产业变迁历史,也是一段中国云计算公司从弱到强的记录,无论是在「特定领域者」的腾讯还是已然跻身「远见者」的阿里云,正在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云计算新生力量。
魔力象限的 1.0 与云计算的「史前时代」如果我们把视线放远一点去看企业市场,自个人电脑出现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企业 IT 市场的主角属于为大型公司提供服务的软硬件企业,IBM、Oracle、SAP 以及微软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定义了那个时期的企业数字化运营业态。
就在 2006 年 AWS 推出后不久,第一代 iPhone 在 2007 年 1 月亮相,6 月的时候,刚刚发售的 iPhone 引爆整个科技行业,由此也开启了一个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变化,更是一次人机交互的大变革。开发者、资本疯狂进入到一个为 iPhone 开发应用/游戏的市场,由此也进一步刺激了对于托管服务的需求,Instagram 的早期快速增长,除了搭上了 iPhone 的快车,更离不开 AWS 提供的低成本、弹性的云服务。
这构成 2009 年 Gartner 发布云服务魔力象限的产业背景,当时的名字叫「虚拟主机与托管云系统基础设施魔力象限」,从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这像极了云计算的「史前时期」,而那些当时引领行业的玩家们——AT&T、IBM、RackSpace——也像极了「史前生物」,此时的 AWS,尚处在「远见者」象限。
随后世界踏入到 2010 年代,一边是依托 iPhone、Android 的新计算平台,一边是以 Instagram、Foursquare 为代表的移动应用,这是「软件吃掉世界」的时代,当大量软件、应用被托管到云上,以 AWS 为代表的公有云产品,以其灵活、低价(相对)的特点,迅速占领市场,2014 年的魔力象限,玩家们与之前已经大不同了。
魔力象限的 2.0 与中国云计算的崛起而自 2015 年开始,科技行业乃至这个星球开始向云计算过渡,这期间,微软、Google 完成 CEO 更迭,而在 Azure 利用微软强大的 Office、Windows 产品线不断追赶 AWS 的时候,Google 也终于下定决心放弃炫酷技术与理念(比如 Google App Engine),转而以「客户为中心」构建云服务。
上面提及的 Instagram 以及随后的 TikTok、Uber、Airbnb 等创业公司,都是基于云的模式(IaaS)构建,并利用云的形式(SaaS)改变了某些行业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传统的 IT 公司们——IBM、Oracle、SAP——则不得不面对客户离去、营收下滑的惨淡局面。
与此同时,中国的云计算公司开始强势崛起,一段史料是:在那个略显「遥远」的 2010 年,几位互联网大佬对于云的价值依然有诸多争议,比如李彦宏将云计算描述为「新瓶装旧酒」,马化腾则认为「云计算比较超前」,只有马云表示「(我们)对云计算充满信心和希望……」。
BAT 三位掌门人的看法塑造了中国云计算的早期图景。而当阿里云一骑绝尘并成为行业绝对领先者的时候,互联网公司所面对的,还有中国消费互联网红利逐渐消失的现实,这构成了腾讯喊出「产业互联网」口号、百度不断调整组织架构力推智能云业务以及华为云业务几番调整的行业背景。
这些行业变化同样反映在魔力象限的变化中,自 2018 年到 2020 年,如上图所示:
IBM、Oracle 逐渐退出第一阵营;AWS、微软位居领导者象限;阿里云在 2018 年进入特定领域象限,后续两年继续增长;魔力象限的 3.0疫情导致了新的不确定性,使得预测未来变得更加困难,但透过云计算领域的一些新变化,我们还可以一窥云的未来进化路径,以及魔力象限 3.0 的可能格局。
其一,更易用的云。所谓「更易用」,简单来说就是降低云服务的使用成本,比如低代码或无代码的流行,AWS 2020 年上线 Honeycode、Google 整合收购的 Appsheet、阿里云推出基于钉钉的低代码开发平台。
正如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此前在一场演讲里所言,「低代码开发时代,人人都是创新者」,越来越多的低代码平台,持续降低应用开发、创新的门槛,这些平台可以让企业内部最懂业务的人成为企业应用的开发者,从而能够将应用变成改善业务的关键一环,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
结合一份公开数据也可以感受到企业对低代码的欢迎程度,在今年 1 月上线低代码开发平台后,阿里云的钉钉平台应用总数超百万,3 个月增长了近一倍,其中低代码应用 3 个月时间增长了近 38 万个。
如果说低代码是面向业务场景,那么无服务器(Serverless)带来的则可能引发整个云计算的「自我颠覆」,就像下图所展示的那样,无服务器就是云计算的未来,它满足了企业对于云服务弹性、灵活的需求,所谓「来了就用,功能齐全,用完即走」,无需为闲置的云资源支付费用。
在这个领域,AWS 借助先发优势,其无服务器产品 Lambda 一直领先业界;透过 Forrester 发布的 2021 一季度 FaaS 评测报告可以看到,阿里云的无服务器产品能力同样强大,如下图所示,阿里云拿到产品能力全球第一、战略愿景全球第二的成绩。
其二,新兴市场争夺。过去十几年,欧美等 IT 环境成熟的国家已经逐步接受了云计算,而在广大的亚非拉市场,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市场是其中的一个焦点,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云计算市场之一;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云计算使用情况又相当复杂,中国企业的数字化程度参差不齐,不同地区、行业的数字化能力存在巨大差异。
这对包括 AWS 在内的国际巨头都是一个巨大挑战,而作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最大玩家,阿里云力推「云钉一体」,利用长期以来积累的底层技术能力,将各种复杂的云计算产品封装为更简单也更友好的界面,像极了过往 PC 出现图形系统的「奇点时刻」,「云钉一体」未来的发展也值得期待。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市场是东南亚,这个地区拥有超过 6 亿人口,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催生了巨大的云计算基础设施需求,目前的东南亚已经形成了阿里云、AWS和微软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更进一步看,无论是数据中心建设到云生态合作建设,中国公司在东南亚市场拥有不小的竞争力,这与早期的持续投入息息相关,比如阿里云 2015 年就在新加坡建立数据中心,以此作为国际业务总部,并持续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地建立或扩大数据中心规模。
结合 Gartner 上半年给出的阿里云亚太市场第一的评价来看,阿里云的东南亚市场份额一定不少,而接下来,中国公司在东南亚市场与 AWS、微软等美国公司的较量,也会为魔力象限的未来走向埋下伏笔。
写在最后过去十三年,Gartner 云魔力象限从名称到评价标准一直在变化,与此呼应的,也是企业云计算市场的变化,以「客户为中心」的 AWS,不断引领云计算的产品和技术发展。
也在这过去的十三年,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中国公司,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不断追赶的同时也在引领新技术与产品风向,并在新兴市场拥有与 AWS、微软一掰手腕的能力,这也使得阿里云此番入围 Gartner 云基础设施的「远见者象限」更具行业示范意义,这是 Gartner 云基础设施魔力象限 3.0 的新起点,也是中国云计算公司的新起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