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欲将彭德怀溺死,父亲却不敢阻拦,关键时刻舅舅挺身而出

熹然说历史 2023-03-25 08:33:02

近代历史上,愿意为国付出的人前赴后继,无数英才托起新生的中国。

800士兵对两万敌军,血战四昼夜;2.6万人拼25万国民党军,三战三捷;七个月五次仗,打得强国美利坚直呼停战……

不管是《中国近代史》,还是《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都记载他的传奇战斗。

但听闻,群星荟萃里的这一颗,差点在未闪亮时就被熄灭。

他是开国大将——彭德怀。

他在小时候,几欲被祖母溺死,而父亲竟不敢阻拦,是谣言还是真相?

来看星星的往事吧。

溯源看往事,先来探湘潭

彭德怀出生于1898年时的湖南湘潭,那也是秋天的时节,正值余热散去,落叶意浓。

湘潭地处湖南的东部,温润的气候不仅滋养了诸多美景,也滋养了一方人民。

在彭德怀之前,这个地方的春夏秋冬已经为中华民族孕育了社稷之器。

前有曾国藩、左宗棠,后有刘揆一、秋瑾。

且先不说其他方面的人才,但就看这四位,已经让这块土地人们与有荣焉。

“晚清四大名臣”里,有两位从这里走向全国。

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也有这里的两位义士。

再后来到毛泽东、彭德怀,建设了新中国。

湘潭这个地方,不可不谓,地灵人杰。

但对年幼的彭德怀来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不是这些前面出示的四位先人,而是当地乌峰山上古祠堂里的易参政将军。

参政不是真名,因为他是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的参政,曾在湘潭乌石,也就是彭德怀的出生地——彭家围子,劫富济贫、保境安民。

本名易华,但出于敬意,便那样称呼他。

那时的彭德怀也不叫做彭德怀,他的本名是彭得华。

村里富裕,但家里不富裕。

幸好得华在父亲的教导下,从小便充满了正义感,且耿直重义气。

父母也很看重得华的教育,在孩子六岁的时候,就开始花钱供得华读私塾。

可惜,在得华8岁的时候,母亲操劳过度离世,三个弟弟无人照管,四弟半岁,母亲死后不到一月就饿死了。

父亲许是悲伤加上劳累,也不幸患病。

丧失劳动能力后,家中一贫如洗,彭得华便无奈废学。

9岁的他,肩负起了家庭的重任,砍柴、捉鱼、挑煤卖,一直到15岁这年,备受剥削,并深受易参政劫富济贫传说影响的彭得华,参加了饥民“闹粜”运动。

在这些年里,基本是祖母来帮衬家里,照顾弟弟,甚至从彭得华10岁开始出外做工开始,还会在家中光景惨淡时,带彭得华的两个弟弟外出讨饭。

彭得华感恩祖母的付出,后来还让妻子刘坤模在家侍奉年老的祖母和病重的父亲。

既然他如此孝顺,祖母也待他用心至此,不惧面子出外乞讨过活,两人的关系应该是非常不错,甚至可以说上一句感情深厚。

历史的剧情发展极其合理,那么何来溺死一说呢?

皆因《红星照耀中国》的埃德加·斯诺如是写道。

翻开书,看看不同书中彭德怀的“不同”人生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一位正直的美国记者所写,他在毕业后,被派往中国进行国际报道,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他在宋庆龄的安排下,访问了陕甘宁边区,记录了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

这趟旅程只有五个月,却向人们呈现了红军的正面形象。

“彭德怀祖母欲将其溺亡”的传闻,便是从这本书的记录开始。

并不是对外国友人有任何非议与无端猜测,实在是这本书与《彭德怀自述》对比,后者的真实性会更高,毕竟这是彭德怀晚年自己写的。

在《西行漫记》中,彭德怀的家庭是富农背景,6岁时母亲去世后,父亲续弦,继母不喜彭德怀,便将他送到一所私塾读书,私塾的教育方式与老师都很传统,彭德怀总是挨打。

后来,彭德华进行反抗,用板凳把老师揍了一下。

此时,想把他送走的后母,顺水推舟,让彭德怀的父亲将他送到了一个婶母处,婶母宽厚善良,将他送到了所谓的新式学堂,那里提出不必孝敬父母。

被赶出家门,且遭冷落对待的彭德怀欣然赞同,却被祖母听到了他和婶母的对话,对他极为恼怒。

“看来是个残酷的专制魔王”,在书中,是如此形容的。

书中还记录了当时彭德怀的原话,说祖母拿后辈当成奴隶看,而且她抽鸦片极为厉害,彭德怀很抵触鸦片烟的气味。

有一天,彭德怀终于忍不住了,所以把烟盘从炉子上踢了下来。

此时的祖母大发雷霆,就把全族人叫来开会,说要把彭德怀溺死。

受继母欺负的彭德怀,此时已然失去了父亲的庇佑,只有舅舅站出来,责备父亲和继母没有把彭德怀教好,救了彭德怀一命。

这次之后,彭德怀从家里离开了,当时他才9岁。

可同样是9岁,《彭德怀自述》中,却没有这一段历史。

甚至反过来,家中贫苦,但家人和睦,生活艰难,但没有人被抛弃。

再看《彭德怀传》,1922年8月,彭得华,改名彭德怀,进入湖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曾留妻子在家照顾祖母和夫妻,一直到两位老人相继去世,才把妻子接到身边。

那会不会是彭德怀记错了?

还是斯诺记错了?

“我常常回忆到幼年的遭遇,鞭策自己不要腐化,不要忘记贫苦人民的生活。”

在晚年给毛泽东和中央的信件中,彭德怀如是写道。

既然如此,那么斯诺的笔触可能就有出入了。

由于《彭德怀自述》《彭德怀年谱》《彭德怀传》的出处,是从彭德怀,从记录者本人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所以,《西行漫记》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误?

推测是因为,斯诺当时只待了5个月,可是却同时采访了许多当时红军的身世,并且进行整理,还需要记录当时的苏区情景,可能印象重叠、记忆混淆。

那彭德怀,在9岁之后,去了哪里?

书外真实的他,经历了中国近代的黑暗。

底层人民悲惨,也有对生活的态度

彭德怀8岁到9岁的这一年,没有进行较为详实的记录,推测应该是为母亲奔丧,照顾父亲。

当时家中还有他的伯祖父、祖母、父亲,及两个年幼的弟弟。

盘算到最后,家里只有自己算得上是劳动力。

他在10岁到12岁时,一直努力为家里补贴,除了砍柴挑煤,还替富农看牛,第一年5文钱一天,第二年10文钱一天。

13到14岁时,又在家附近的煤窖做工。

那时的彭德怀,虽然拖着一家子人,辛苦过活,但他一直没有放弃。

直到14岁那一年的年末,他在煤洞中爬行运煤的辛苦钱,被窖主带走了。

整个煤洞的人都白干了一年,包括他。

那一刻,百感交集,愤怒占据心头,对现实的不满让他无法再安心的任劳任怨。

他想到了易参政,乌石百姓为他建造祠堂,供奉几百年,不就是感恩他带来了生活的安宁,也希望有人像易参政这样,及时救大家于水火中吗?

为什么要像不值钱的淤泥一样过活,要被人挑来担去!

可他只是恨,他做不了任何事情。

家中的老祖母、病父、幼弟让他低头。

和稻谷相反,生活的苦难是一茬接一茬的,割也割不完。

15岁那年,湘潭大旱,农民颗粒无收。

彭德怀发现了地主藏米,高价出卖,随后便得罪了这些有钱人。

他在家人的支持下,一路奔逃,来到了洞庭湖南岸,可也只是从一个地方被剥削,到另一个地方被剥削。

两年才给人赚得三担半的米,这是什么可怕的资本家!

于是,15岁的他加入了“闹粜”运动,而后又加入湘军。

投军途中,他躲进了一个山洞避雨,看水滴将石板滴出小坑,不由感慨,于是给自己取号“石穿”,以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至此,彭德怀基本完成了一个当时中国底层人民的觉醒,那时的他只是少年。

对大部分的人类来说,可以维持生活和勉强的温饱,再加上一些尊重和心灵慰藉,就可以过得很不错了。

极少人会不安心过日子,无端反抗政府,但无法生存的困苦,难以维持的生活会。

而彭德怀的经历,让他更为清醒地意识到往后的人生要如何进行。

所以,1916年的他进入湘军后,没过几年就考入了湖南陆军讲武堂,192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真正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之中。

奉献、奋斗,为中华之崛起

往后的岁月里,彭德怀一直为中国的革命,为除去中华阴霾而奋斗着。

“1929年1月,为了配合第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彭德怀留守井冈山,负责钳制湘赣敌军。”

一句不超过50字的话,随着彭德怀的简介不断出现。

但是,在这背后,是以八百人顶两万人的艰险。

三湾改编之后,中国共产党拥有了自己的军队,但是也让蒋介石政府将中国共产党更视为眼中钉。

红四、红五两军会师不久,就遭到了第三次大规模的“围剿”。

针对中共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围剿,时间间隔很短,红军还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整。

出于战略考量,主力后撤迂回,只留彭德怀带领着800人在山上抵御。

18个团2万人的兵力,彭德怀当时面临的不止是人少,还面临着缺粮少弹的困境。

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努力与敌人奋战了四个昼夜,成功地为主力部队的转移提供了时间,为后来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配合。

长征途中的湘江战役,彭德怀收到了阻击任务,军阀们的优良武器、精良战士,打得红军从8.6万人到3万人,但好在最后彭德怀领着部队,阻击成功。

惨痛的一役,也让后来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抗日战争之中,彭德怀肩负华北敌后抗战的重任。

又是一次临危受命,但他继续挺身而出。

他开展了空前广泛的抗日根据地游击战线,统一指挥了华北的敌后进攻战——百团大战。

一下冲破了日本人的“囚笼政策”,这样的胜利令日本人的大量兵力受制,也增强了全国全民族的抗战胜利信心,毛泽东也致电彭德怀,对他进行鼓励与期待。

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25万大军强攻陕北,彭德怀如当年在井冈山一般,带着两万多人守护起了陕甘宁边区。

十倍的敌人,却三战三捷,半年扭转战局,最后用时一年一个月零三天收复了延安,两年零八个月解放了西北五省。

何等的气魄和胆识,何等的谋略与巧思。

这样的气势一直延续到朝鲜战争。

这是一次保家卫国的战役,52岁的彭德怀继续在枪林弹雨中穿行。

他根据朝鲜的地形,创造战场,把握战机,自己创造了多种打法。

由于军备问题,这一仗打得不容易,也由于中国人的爱国雄心,这一仗打得美国人直呼停战。

五场战役,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能与最强国一战,被中国军队的实力震撼,更是再也不敢看轻中国。

彭德怀,做到了,也是中国做到了。

中华能在黑暗的泥沼里,再次崛起,不止得益一人。

是千千万万面对流血与死亡,毫不退缩的人,让整个中国最终再次屹立。

这些人里,有一个彭德怀。

其实他们都可以叫做彭德怀,也可以都叫做毛泽东,叫周恩来。

我们从汉语词典里,找出了很多词语,称呼他们为“先辈”“烈士”“英雄”……

最终,他们都是“中国人”。

是我,是你。

一将功成万骨枯,多的是无名的士兵,是地下的侦查,是前线的冲锋,是酷刑下的不语。

回首惨痛的岁月,如果没有一个符号,引着人们走近那段时光,没有一个榜样,立着给人们感受,怕是遗忘得会更快、更洁净。

传闻轶事是生活表面的娱乐。

可以享受一时的快乐,但如有必要,也得即时明白,一时快乐背后的百年积淀。

不要迷失在错误的故事之中。

参考文献:

《西行漫记》

《彭德怀传》

《彭德怀自述》

《中国共产党简史》

《彭德怀全传》

0 阅读: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