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见张学良躲在房间算卦,放声大哭,果然当夜府中抬出两具尸首

乐蓉评历史 2023-03-04 06:46:04

“事关人命,尤其是要处决一个风云中的人物,一时是犹豫不决的。”

作为东北军的少帅,张学良留给世人的印象,多半都是纨绔和风流的一面。这些人性上的标签,也恰恰让很多人忽视了他作为一个乱世军阀的狠辣和独断。

老帅张作霖被炸死在皇姑屯,临危受命接掌群龙无首的东北军;东北易帜,强硬面对日军和顽固派的轮番威胁;西安事变下令“兵谏”蒋介石,张学良无一不是雷霆手段,说干就干。

但就是这样一个怒发冲冠的枭雄,也会有害怕的时候。1929年1月10日的那天下午,连张学良自己都不得不承认:

“我下不了决心啊,也没有人可以商量。我一向是不讲迷信的,但决定这件事情做与不做时,我却只能选择迷信。”

张学良口中的“迷信”,就是将一枚银元朝天抛出,凭借银元落地时向上的正反面来做决定。这种算卦的方式,看起来更像是小孩子的游戏,但这又确实是当时张学良唯一的精神依赖。

而这枚被张学良选中的硬币,抛出来的结果也是极具戏剧性的。

张学良晚年回忆,当时他曾暗示自己,扔出正面就是这件事情他必须做。结果抛出的第一次是正面,再抛一次仍然是正面,抛第三次还是正面。

这样的巧合,连张学良自己都不敢相信。他只能安慰自己,如果真的有天意,那么再扔三次,全押银元的反面。

然后,抛出一回是反面,又抛一回还是反面,抛到第三回,张学良不敢再看,他打开房门叫来妻子于凤至,让她去看。

于凤至低头看着桌上那枚背面朝上的硬币,突然意识到什么,放声大哭。张学良15岁时,于凤至便嫁给了他,如今已经12年有余。作为妻子,于凤至太了解张学良了,当一个从不信命的人躲在房间里抛银元算卦,那么他算的一定是生死。

于凤至抹着泪水,转头问向张学良:

“我知道你要杀人了,是谁?”

一、一个撼动东北军权力圈的人

东北军内部虽然派系林立,但追根究底,这支部队都只是张家父子的私兵。对于张学良来说,要在东北军中罢免一个人,甚至是除掉一个人,他完全可以独断专行,不需要得到任何人的允许。

但凡事又存在着极少数的例外,这次让张学良动了杀心的,偏偏就是一个他不敢动的人。

东北军的权力圈子很特殊,张作霖绿林出身,一无背景,二无家财,之所以能够带出一支亲兵,并在奉天站稳脚跟,靠的是7个拜把兄弟的倾力相助。东北军的决策层,也正是以张作霖为核心的8人团。

但随着东北军的壮大和发展,这种极为稳固的8人团模式又突然被打破,而撼动这个权力圈子的人,正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杨宇霆。

杨宇霆的崛起,源于一次偶然事件。1915年,张作霖巡视奉天,看到一支军容齐整,纪律严明的部队,大惊失色,以为是日军乔装入城。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是时任军械厂厂长杨宇霆的卫队。

东北军能打仗不假,但早期军队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可以用一身匪气形容。杨宇霆的这支精锐卫队,无疑是让张作霖在乌鸦群里看到了凤凰。

对于张作霖来说,自己土匪起家,和他一同打天下的那帮兄弟像汤玉麟,张作相,张景惠,孙烈臣,吴俊升等人,也都是土匪和兵痞出身,作战勇猛不假,懂江湖和人情也是真,但是战略思维和军事素养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但杨宇霆不同,他早年中过秀才,后又留学日本,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能力和眼界都非常人能够比肩。张作霖很清楚,闯东北,靠着一帮兄弟绰绰有余,但要打下江山,坐稳江山,就必须倚靠杨宇霆这样的全才。

很快,杨宇霆被直接破格提拔为张作霖的参谋长。东北军的权力圈子也迎来了一次大的变革,由原先的8人团,直接演变为张作霖和杨宇霆的核心2人团。

张作霖把杨宇霆视为左膀右臂,对他极度信任,而杨宇霆的回报也远远超出了张作霖的原始预期。

杨宇霆上位后最先干了两件事,一个是练兵、整顿军纪,短时间内强化东北军的战斗力。另一个则是为张作霖谋划了一出“驱狼吞虎”的好戏作为见面礼。

当时奉天城内龙蛇混杂,多方势力盘踞于此,两个死对头一直压着张作霖,一个是28师师长冯德麟,一个是奉天督军段芝贵。三方势力表明上和和气气,暗地里却相互制肘,处处相争。

张作霖面对两个老冤家左右为难,唯独杨宇霆谋智深远,献出反间计,提出利用冯德麟来驱赶段芝贵,同时又利用段芝贵来排挤冯德麟。

这场权谋角斗历经数年,张作霖尽除异己,总览奉天兵权,成功登上省督军的宝座,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台前唱戏的是张作霖,但背后真正的操盘手却是杨宇霆。从这一系列的派系斗争可以看出,杨宇霆不仅在军事上有过人之处,且城府也极为深厚,精通权谋算计,是当之无愧的“智囊”人物。

当然,杨宇霆对于东北军的贡献远远不止这些。为了帮助张作霖维持奉系内部统治,坐稳东北王的位置,他还实打实做了四件大事。

一、筹备东北海军

率先提出要利用东三省有限的财力,打造一支首屈一指的海军部队,让东北军现代化、体系化,在战斗力上彻底甩开其他军阀势力。这样超前且大胆的想法,不要说在东北,整个中国当时敢想的军阀都没有几个,而杨宇霆不仅敢想,并且真正做到了。

二、为张作霖“生财”

1918年,直系向日本借款4千万元,购买大量军火运抵秦皇岛。杨宇霆一不做二不休,建议张作霖中途劫持,并用这批军火装备了7个混成旅。在其他方面,杨宇霆还大力鼓励农民耕种,发展生产,极大增强了东北的经济实力。

三、打造独立自主的武器装备生产体系

军阀混战,武器消耗的数量极为惊人,各大势力只能依靠外购。但这样的模式又存在弊端,一旦运输线被切断,对于部队的打击是致命的。为了保证东北军的军备,杨宇霆另辟蹊径,全力建设奉天兵工厂,使当时的东三省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军备生产地。

四、修建战备公路

南满铁路被日军牢牢掌控,整个东北军的生命线就被掐断了一大半,日军之所以屡次敢在大事上威胁张作霖,正是靠着这一筹码。为了摆脱日军限制,杨宇霆大兴土木,组织修建了四通八达的战备公路,使东北军摆脱了看别人脸色过日子的尴尬处境。

从运筹帷幄,权谋算计,帮助张作霖上位,到筹划整个东北军的体系建设,杨宇霆可谓算无遗策,充分展示了自己无所不能的一面。在张作霖的信任下,他也一跃成为东北军的核心人物,甚至是“二号人物”。

不过物极必反,杨宇霆一手缔造了自己在仕途上的神话,但很快又一手把自己拉入了万劫不复。

二、自取其祸

杨宇霆的能力毋容置疑,地位在东北军也不可或缺。但此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骄傲自大,而且极为贪权。

作为张作霖的心腹,杨宇霆是认真研究过自己这位大帅的喜好和性格的,知道他对权力的掌控非常敏感,能下狠手。但偏偏杨宇霆就忍不住那个瘾,刚在东北军站稳脚跟,就打起来自成一派的念头,想在派系林立的东北军内分一杯羹。

担任参谋长期间,杨宇霆就在副司令徐树铮的鼓吹拉拢下,暗地里谋划扩充个人势力,企图以东北军的名义,冒领军部拨款370万元,招编4个旅的新兵。

但张作霖又岂是等闲人物,他的眼线遍布整个东北军内外,杨宇霆这些小把戏根本就瞒不住。得知消息的张作霖勃然大怒,立即以“勾结外援、内树党羽”的罪名将杨宇霆、徐树增双双撤职。要不是张作霖爱才强忍了杀心,恐怕杨宇霆一条命就得交代在这里。

杨宇霆的毛病,就是他什么都懂,但偏偏又什么都不忌讳。他知道张作霖手眼通天,却硬要耍小手段;他同样知道东北军内斗严重,又不懂韬光养晦,偏去四处招惹是非,和张学良、郭松龄闹得水火不容,甚至连亲近的姜登选、韩麟春也时常看他不惯。

张作霖自然也知道杨宇霆的心思,但也明白东北军的治军治政又非杨宇霆不行,所以在罢免杨宇霆不久后,张作霖倒是舍得拉下脸再次去请他出山,并委以重任。

要说吃一堑长一智,杨宇霆栽了一次,就应该夹起尾巴做人。但他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郭松龄反奉失败后,杨宇霆直接假张作霖之命,将郭松龄处决,借此除去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

如果说杨宇霆无论怎么折腾,上面至少还有老帅张作霖能够压得住他,那么张作霖去世之后,杨宇霆则彻底成了不受管束的“摄政王”。

张作霖死后,在东北军元老张作相的保驾下,张学良顺利接过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的职务。而他走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极力促成“东北易帜,全国统一”。

但张学良的决定,无疑惹怒了杨宇霆,他坚决反对东北易帜。在杨宇霆看来,自己辅佐老帅,苦心经营,才让奉系坐稳了东三省,有了打天下的实力。如今少帅一继位就要投蒋,这是崽卖爷田不心疼,彻彻底底的败家行为。

在东北易帜的庆典上,东北军大佬悉数到场,只有杨宇霆不见踪影。矛盾彻底激化,从一开始,杨宇霆就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张学良:我跟你不是一条心。

老帅去世后,杨宇霆就自称“小诸葛”,并把张学良比作阿斗,时常在公开场合说自己要效仿“周公辅成王”。而这一切的行为,目的性都是很明确的,就是要让东北军上下知道,东北军前面站台的是张学良,但真正拍板做决定的仍然是他杨宇霆。

张学良上位之初,也敬着杨宇霆,每逢大事都会询问他的意见。但杨宇霆眼里压根瞧不起这位公子哥,甚至经常警告张学良:

“你不懂军务,别瞎掺和,我会做决定。”

但如果张学良完全不管事,杨宇霆也同样看不惯。

一次有官员找张学良汇报工作,却被卫士堵在门口,无奈之下只好来找杨宇霆。听完前因后果,杨宇霆气得张口就骂:

“汉卿子承父业,如此下去,不如死了算了。”

他拉着那位官员径直就闯进了帅府,在卫兵处得知张学良尚未起床,便直接跑到卧室外踹门,并大声嚷道:

“我是杨麟阁,快起来,有公事。”

张学良睡梦中被吵醒,也是憋了一肚子火,心想我爹都没这么嚷过我,你杨宇霆派头再大,对我也得客气些吧。

等张学良穿好衣服推开门,一句话还没来得及说,杨宇霆又骂了起来:

“老帅在世你可不这样,混帐东西,你若这样,东北的事能干好吗?”

张学良忍无可忍,破口回敬了一句:

“我干不了你干!”

杨宇霆轻视张学良,一方面是他没有摆正位置,认为自己论资历,论才能,是东北军崛起的首要功臣;论辈分,他也算张学良的叔叔辈,管教晚辈是应该的。另一方面张学良自己也确实不争气,每天不是抽大烟就是混迹在女人堆里,也不怪杨宇霆看不上他。

杨宇霆有野心,但也还算忠诚,他忠于老帅,忠于东北军,虽然看不起张学良,却也没有想着拉他下位。杨宇霆想要的,就是一个听话的傀儡“少帅”,帮他去实现自己的权力欲和抱负。

从一开始,张作霖的计划也是想让杨宇霆当诸葛亮,辅佐自己儿子坐稳江山,但事情发展又截然相反。杨宇霆并不是一心侍主的诸葛亮,张学良也偏偏不是一个言听计从的刘阿斗。

在杨宇霆为父亲筹办的寿宴上,张学良曾带着夫人携重礼前去贺寿,满场宾客竟然无一人起立迎接,甚至连打招呼的都没几个,而等到杨宇霆一来,全场起立,鸦雀无声。

宴席之上,关内不少军阀派代表出席,都跟杨宇霆拍马屁,说他是众望所归、九五之尊之人。杨宇霆自己也是忘乎所以,一言一行,都在以东北第一人自居,全然不顾台下张学良的脸色。

在坐席的安排上,杨宇霆更是直接把张学良分在了一个最为偏僻的角落,这让张学良感到颜面尽失。东北军的总司令给部下祝寿,却被赶到边边角角去落座,传出去让人笑掉大牙。一句话,要换成张作霖,杨宇霆是绝对不敢这么安排的。

这一切,连于凤至都看不下去,跟张学良开口抱怨:

“你哪里像东北的主人,杨宇霆才是东北真正的主人,看看他那副德行,眼里哪还有你这个少帅?”

一个不知收敛的权臣,一个不顾大局的少帅,事态一旦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境地,悲剧就在所难免。

三、一封要命的委任状

张学良不是不知道,除掉杨宇霆的负面影响有多大,这个烂摊子没人能收拾。但一封委任状的出现,却逼着张学良动了杀心。

1929年1月10日下午,杨宇霆、常荫槐来见张学良,提出要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由常荫槐担任督办。

事情是好事,利国利民,但东北铁路涉及各方各面,尤其是和日、苏的外交影响,张学良觉得事关重大,应该慎重考虑再做决定。但杨宇霆根本不在意张学良说什么,而是直接掏出了一份委任状摆在张学良面前,并自顾自地说到:

“文件已经拟好了,你只要签字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不用管。”

听到这样一番话,张学良脸色瞬间就变了。他强忍着怒火,半天才挤出一句话:

“现在已经到晚饭时间,起码吃个饭再做决定吧?你们就先留在府里吃一顿。”

话说到这个份上,杨宇霆也不好再逼一步,只能摆了摆手,说家中已经备好了饭菜,吃完他和常荫槐再过来。

等杨宇霆、常荫槐一走,张学良怒气上涌,把房门一甩,一个人闷在会议室里。拿着一封委任状直接摆在桌上让签字,这和逼宫有什么区别。而且这个常荫槐是什么人,张学良太了解了,让他掌了权,东北军就真的不再姓“张”了。

常荫槐算来也是东北军元老级人物,但在张作霖身亡后便转头成为了杨宇霆的心腹,并由杨宇霆举荐担任黑龙江省长,两人关系极为密切。

对杨宇霆,常荫槐那是言听计从,站队反对东北易帜,在杨宇霆等人的支持下争权夺势,大肆编练山林警备队约二十个营的兵力,扩充自己的实力,甚至在张学良发现后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继续扩军练兵。

常荫槐对主帅张学良鄙夷蔑视,这一点甚至超过杨宇霆。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轻视张学良,说:

“小六子少不更事,懂得什么?他管不了我。”

杨宇霆在东北军里自立门户,身边还有常荫槐这种掌权派,本身对张学良就是极大的威胁。而现在,杨常仍不满足,还要张口要权。

用张学良自己的话来说:

“这常荫槐能耐也太大了,他当奉天这个交通委员会的委员长,当着黑龙江的主席,现在要去吉林做这个,我这东北没人呢?只有这么一个人吗?这怎么能他一个人把东三省都做了?”

这最后的一封委任状,逼出了张学良的杀心。但此时他的目标,还只是常荫槐,对于杨宇霆,他还是想从宽处置,顶多关起来就算了。

但那枚最后抛出的银元,却改变了结局。于凤至在得知张学良想对杨常动手后,只说了一句话:

“你把他们关起来,你将来怎么办?如果东北这些大佬来保他,你放还是不放?处决杨常,这是逼出来的,最后只有一条路,你死我活。”

于凤至这番话,惊醒了张学良,也彻底宣判了杨宇霆的死刑。

下定决心的张学良拨通了电话,叫来心腹高纪毅,对他说:

“杨宇霆、常荫槐欺我太甚,现在他们正回去吃饭,少刻便会回来,我给你命令,立即将他二人处死,你率领卫士去执行就好了。”

虽然早就看不惯杨、常二人的飞扬跋扈,但听这样的命令,高纪毅还是心头一惊。不过很快,他就镇定下来,并向张学良请示到:

“在哪里执行?”

张学良想了想,说:

“就在老虎厅内执行!”

这时,时针已指向了下午5点半。高纪毅马上进行准备,他挑选了4名卫士,由他和张学良的侍卫副官谭海率领。此外,帅府卫队也把房子围得水泄不通,机枪就架在窗户口上,枪口对着酒桌。

大约过了两个多小时,酒足饭饱的杨宇霆和常荫槐,还像往常一样大摇大摆地来到老虎厅就座,拿着那份文件,只等张学良签字。

这时,埋伏多时的高纪毅和谭海率领4名全副武装的卫士夺门而入,将杨宇霆和常荫槐一把按住。杨、常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呆了,高纪毅也没有给他们任何说话的机会,而是直接宣布:

“奉长官命令,你们二人阻挠新政,破坏统一,将你二位处死,立刻执行。”

高纪毅一挥手,卫士举枪就打,随着几声枪响,杨、常二人倒地身亡。一代枭雄,顷刻之间就丢了性命。

听到枪声响起,张学良当即摊到在床。过了很久,他才挣扎着站了起来,拨通了驻天津代表胡若愚的电话,让他向蒋介石汇报杨常事件的经过。

黎明时分,张学良又紧急召开东北军高层会议,当众宣布杨宇霆、常荫槐的死讯。这个消息让到会的所有人惊愕万状,面面相觑。

连一向老成持重的张作相都痛心不已,责问张学良:

“此举未免过甚。”

张学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答到:

“我此事如果办得不对,可向东三省父老请罪,但我没有办错。”

杨宇霆的死,让内部长期存在对立的东北军实现了缓和的局面,再也没有人可以威胁张学良的权威。但是,失去了“智囊”的张学良,很快就暴露了自己在统帅能力上的不足,在关乎东北军命运的几件大事上,接连出现了严重误判!

当年7月,张学良脑子一热搞出了中东路事件,错误估计俄军实力,盲目开战导致东北军惨败。这一战也直接使旁观的日军认清了东北军真正实力,开始谋划侵华战争。

2年后的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一开始就错误判断日军只是在小打小闹,认为他们根本不敢发动全面战争,所以命令东北军不要抵抗,以免落下了把柄。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东北不战而丢。

如果有一个杨宇霆,东北军的结局也许不止于此,他的眼界和谋划,都是日军最为忌惮的。但最终的悲剧收场,只能说性格成就了英雄,也毁掉了英雄。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