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潮来袭,有观察家说,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所有的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教育。乂学教育的创始人栗浩洋正谋划着给传统教育行业一个“粉碎性的打击”。
乂学教育开发了一套完整的自适应学习引擎,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一位学生画一个学习画像,然后提供定制化的“补缺”方案。
栗浩洋认为这是一种彻底的“因材施教”。近期他出席各类活动每都会讲到:“我们通过给每一个学生与众不同的用户画像,发现他们学习力的区别、敏感度的区别和认知水平的区别。比如对于一个70多分的孩子,他只要学他不会的20多个知识点,对于一个40分的差生来说,他不需要学他不会的58个知识点,只需要期末先考到65分,下个学期再往七八十分进发。”
栗浩洋在推介乂学教育的伟大产品时,不忘勾勒这样一幅远景:“乂学机器人把500个初中数学知识点拆成2万个知识点,还有500万道题来去不同的标签、匹配这些知识点,没有一个特级教师能够知道所有的这一切。AI取代特级教师已经成为可能。”
这则预言的本质问题在于,栗浩洋和他的乂学教育到底是怎样定义教育的价值的?如果特级教师的作用就是拆解、匹配知识点,那这样的特级教师淘汰也罢。如果教育就是拆分知识点,然后“因材施教”帮学生提分,这样的教育不要也罢。
弱人工智能时代,AI对每一个行业的改变,无非是效率、准确率、转化率的几何级提升,由此让企业获得比以往更大的经济效益,让用户获得比以往更好的用户体验——人工智能简直是老天派来辅佐消费升级的。
AI对安防、家居甚至医疗行业发起的“粉碎性变革”,都可以围绕经济效益展开,并冠之以“提升用户体验”的美名。但是教育行业不行。在全世界,教育都是百年大计、国之根本,这绝不仅仅是一门生意,绝不仅仅就能靠提升效率和“用户”体验了事。甚至可以说,教育就不是一个用户体验之上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讲,用户正是通过痛苦的学习经历来获得成长,没有刻骨铭心的试错与反省,就没有突破过往的质变与成长。这种成长既包括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包括独立人格、健康思想的完善。显然这不是提分工具能做到的。
栗浩洋在鼓吹AI教育时,还提到了一个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细微的需求,但过去没有被尊重,现在有了AI,因为它的全知全能,再加上它的见微知著,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受到最完美的、最精准的对应。”
即使身为人工智能的支持者,笔者也很难想象,人类给不了的尊重,机器该如何打造?真正的因材施教始终是建立在师长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特级教师的价值除了体现在对知识点的把握和讲授上,同样也体现在人格魅力和沟通技巧上。用做题机器培养做题机器,这种产业只能叫“应试产业”,不能叫“教育行业”。
用AI替代老师?教育显然不是这么玩的。
栗浩洋和他的乂学教育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刻意混淆应试和教育的关系,是因为在这一轮AI驱动的消费升级当中,新兴企业必须要比传统的教育机构走得更远,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方法上——毕竟他正打造一场粉碎性的革新。单单像传统教育机构(比如它的投资方新东方)那样给主流教育体系打辅助,不足以展现时代的变化、新企业的价值。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机构要更有噱头,更有消费意义,就得能取代特级教师才行。
乂学教育是一家商业化运作相当成熟的公司。他们在今日头条和百度搜索都投放了大量广告,人工智能这块金字招牌,帮公司在众多教育机构中脱颖而出。创始人栗浩洋也在各种场合频繁出镜,不断地提出概念,推介产品,展望人工智能的伟大未来。这些品牌效应,最终都将服务于其具体业务,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订单。中国家长在孩子身上从来毫不吝惜,历来是什么好给提供什么。但实际上乂学教育的引擎究竟比人类教师强多少,这一点还未得到足够的认证,本月初,乂学机器人和真人教师组织了一场对战,结果虽然是机器人获胜,但迅速招来许多质疑。
作为提升学习成绩的效率工具,乂学教育打造的AI教育产品理应得到认可和欢迎。这是帮助学生取得更好书面成绩的一个快速通道。不过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则和特殊之处,传统格局也必有其存在的理由。人工智能企业最忌怀抱技术就自以为是,居高临下地想要掀翻一切,至少要先弄懂这个行业的价值和原则,再审视自己能起到的作用。
作者:Zero
编辑:Bixby
图片:部分源自网络
本文为未来图灵(futureturing)独家文章,转载请申请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