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水稻高产稳产的关键,袁隆平院士的一生都是围绕水稻高产这个追求开展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从发现“野败”实现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到实现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突破,到完善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推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是可以载入史册的育种成就,为解决吃饱饭、保障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一、三系法杂交水稻三系法杂交水稻是以袁隆平院士为主导发明的水稻育种新技术,要实现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需要育成配套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从1964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设想到1973年发表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宣告实现“三系”配套成功,期间最重要的工作是寻找天然雄性不育系。经过多年的寻找,在1970年袁隆平的两位助手李必湖、尹华奇在三亚的野生稻中寻找到雄性不育株,即后来众所周知的 “野败”型不育系。
寻找到了“野败”型不育系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突破口,但实现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创制还需要适宜的恢复系。1972年颜龙安院士利用 “野败” 不育种子育出野败籼型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并成功配套选育了“汕优2号”;到了80年代,谢华安院士培育了强恢复系“明恢63”,与野败籼型不育系“珍汕97A”配套选育出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汕优63”。
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制种时,需要将不育系与恢复系按一定比例相间种植,通过调整种植时间、使用生长调节剂等手段使其花期相遇,辅以人工授粉,就可获得三系杂交水稻品种的种子。同时,育种单位还要将不育系与保持系按一定比例相间种植生产保持不育特性的种子。相比生产两系杂交水稻品种的种子,生产三系杂交水稻品种的种子过程要更繁杂一些。
二、两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的概念最早由杂交水稻专家石明松在1981年提出,发现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与三系法杂交水稻不同的地方在于不育系能“两用”,即可作为不育系与恢复系配套生产两系杂交水稻品种的种子,同时在短日照季节下能够自交繁殖不育系种子,省掉了三系中的保持系,简化了种子生产过程,同时杂交水稻品种的配组更容易实现。
袁隆平院士从1986年开始研究两系法杂交水稻,1987年在其团队发现了粳稻和籼稻两用核不育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两系法杂交水稻的战略。1989年因气候原因导致两用不育系出现严重的育性转换问题,分析认识到育种材料的育性变化不仅与光照相关,还与温度相关,经过不断努力最终选育出具有更低温度临界点的不育系,解决了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生产上应用的问题。
三、超级杂交稻超级稻育种计划始于1996年,由袁隆平担任首席科学家。2000年实现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接下来二十多年先后实现每亩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的目标。2018年袁隆平院士提出每亩1200公斤的目标,2023年10月14日在四川省德昌县超级稻超高产攻关示范项目测产,3块田平均亩产1251.5公斤,率先突破水稻1200公斤的目标,刷新超级稻单季产量世界纪录。
四、第三代杂交水稻袁隆平院士不仅关注传统育种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也非常关注,对邓兴旺团队提出的新型不育系的构想和技术路线称之为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2011年袁隆平领衔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
2017年袁隆平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通过验收,于2018年获得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19年开启第三杂交水稻的应用,近几年在湖南、广东等地示范表现优异,选育的第三杂交水稻品种周年亩产先后突破1500公斤、1600公斤。
第三代杂交水稻是以遗传工程核不育系为基础,在分子生物技术的帮助下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比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更简单易于操作,具有配组自由、制种安全的特点。目前在生产示范应用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品种有三优1号、三优2号、三优9号等。
综上,袁隆平院士为国家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杂交水稻科研成果不仅让十四亿人口的大国不再缺粮,还造福世界人民。
云众地服务宗旨: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