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7月,在东北边境上,日本关东军展开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演习——关东大特演。
此时,苏军正在边境被德军全线突破,对于一直想要北进的关东军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说是演习,实际就是想集结大军,入侵苏联。
可让人诧异的是,日军将70万关东军陈兵边境,到最后却雷声大雨点小,始终未敢进攻苏联。
那么,为何最后时刻日本却怂了呢?本期就和雨田君一起来揭秘背后的故事。
日军精锐关东张
70万大军集结,关东大特演在得知德国进攻苏联之后,日军北进派们可开始躁动起来。
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也开始对日军进行动员,准备以关东大特演的形式进行北进计划。
在之前日军的兵棋推演中,他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
1个日军师团能顶顶1.5个苏军师,而此时苏军在西伯利亚防御部队一共有15个师左右(等同于日军11个师团),日军想要获胜必须要集2倍的兵力,也就是22个师团(首批16个师团)
于是在1941年7月3日,也就是苏德战争开战第10天,杉山元就下令进行总体动员。
也就是在对苏作战准备上,提前两个月动员16个师团。
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剧照)
当时关东军的一共有11个师团。
分别是挽马化针对野战条件下的第1、8、11、12、14和24,合计6个师团;以及的针对山地和密林条件下的骡马化第9、11、28和25,合计4个师团,以及一个机械化第23师团(曾在诺门罕被苏军团灭)。
别看从上面的配置上看也能得知日军的17个常设师团里面只有7个就隶属于关东军。但这里需要提出的一点就是,后面组建的4个师团也皆是日军常设师团组成,这是为何?
原来,从1939年开始,日军常设师团从四联队制改成三联队制,多出来的联队则被重组编号为第20-30师团。
精锐的常设师团
比如,第25师团,就下辖来自第4师团的70联队(条山)、第10师团的40联队(鸟取)、第12师团的14联队(小仓);第28师团则是下辖,第1师团的第3联队(东京,参加过226兵变)、12师团的40联队(高田)、第9师团的36联队(鲭江)。
同时为了配满16个师团,关东军将新组建第29师团(从第3、14和16师团个抽调一个联队组成)以及在半岛的19、20师团,也一起纳入自己的体系里面,最后还从国内调过来以北九州精锐组成的第51和56两个第二常设师团,合计16个师团。
因此这16个师团皆是常设师团的战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甲等师团配置……
在进行军演的关东军炮兵
王牌部队,肯定要是王牌装备。
日军当时所有师团一共分为四档,而排名第一档的正是关东军师团。
以关东军挽马和骡马师团为例, 他们虽然是三联制,但总兵力仍然超过2.1万人,轻重机枪479挺,掷弹筒330多具,92步炮18门(一个大队2门,山地的骡马师团92步炮换成36门90毫米迫击炮),在重炮方面3个步兵联队有12门41式山炮,炮兵联队有48门火炮,挽马师团为12门75毫米野炮,24门105毫米榴弹炮或加农炮,12门150毫米重榴弹炮;骡马师团为12门41式山炮,36门94山炮。
这个火力配置除了轻武器差距,在重武器上几乎已经和西线德军步兵师的配置差不多了。
关东军炮兵部队(41山炮)
对苏备战除了16个师团之外,在配属部队上,日军也是做到了极致的加强。
首先,就是在重炮和飞机上,当时大本营将各战区以及本土的独立野炮联队、独立飞行联队等300多个作战单位调往东北,这让日军在除了师团配属的火炮之外,还有关东军直属配兵联队将近20个,所辖105毫米以上重炮260门,加农炮110门,合计370门,关东军还下设一个飞行集团,总计战机达到600架以上。
而且炮兵和陆航的到来,也让后勤的辎重、观测、道路、卫生和兵站部队也随之增加,用于机动运输的的马匹也从日本和关内战场调过去,总计达到了14万匹军马;为了机动运兵,日军在1941年7月-10月,在黑河、佳木斯以及牡丹江等地修建了1000公里的铁路。
而且因为在诺门罕战役中吃亏,日军也加强了对装甲部队的建设,除了机械化的第23师团之外,还有大量的独立战车联队被编入关东军内部,得益于自己德军盟友的闪击战,日军也在大兴安岭沿线部署了战车集团,只等开战就长驱西伯利亚。
关东军战车部队(好像是八九式坦克)
此时日军在边境已经部署了多达70多万关东军。
在第一批次动员完毕之后,在关东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大将的指挥下,关东军展开了为期1个多月的演习,一时间边境风声鹤唳,而且随着苏军在乌克兰前线的溃败,日军在西伯利亚的开辟第二战场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可哪怕是到了1941年11月,德军兵临莫斯科的危机时刻,日军居然安奈住了野心,最后时刻却怂了,这又是为何?
深入东南亚作战的关东军
忌惮苏军反击,北进的时机不行在诺门罕战役被苏军打怕的日军,对于边境对面的他们还是很忌惮的。
在1941年的时候,虽然日军计划的是对面的苏军是15个阻击师(防御部队),但这也仅限是外兴安岭和东西伯利亚方向。
1941年4月,苏德战场没爆发之前,苏军在远东方向(贝加尔湖军区+远东方面军)的驻军有:20个步兵师(含一个山地师)5个摩托化步兵师,1个骑兵师,5个坦克师,合计31个作战师,总兵力达到了60万人(不算海军+空军+边防部队)。
在1941年4月关东军没大规模增兵之前,双方的兵力比为3:2,苏军领先,而且装甲和炮兵部队优势明显。
苏军缴获的日军装备
在6月份,德军进攻苏联之后,苏军也从远东调兵参战,在这31个师中,苏军截止1941年一抽调了7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步兵师,3个坦克师,合计11个师。老的骨干师也还剩下20个,总兵力不过45万。
那很多人可能就会问了,70万对45万,关东军为何不敢动手?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还剩下这20个骨干师,但人家苏军也不傻,他们以这20个师为骨干,补充大量的的新兵入伍,事实上外高加索、贝加尔湖和西伯利亚有很多部队,所以随后哪怕人苏军又抽调13个师又2个旅进入苏德战场,但依靠着庞大的兵源,苏军在远东方向的兵力最低的月份都是在80万以上,平常月份都是超过百万。
苏军兵力配置
到了1941年12月,哪怕是莫斯科战役激战正酣,远东的苏军总兵力也达到了130万人,而比巅峰时期的日军关东军还多60万人,虽然大量精锐部队,如近卫坦克部队、摩托化师调走,而且经过多次扩军,战斗骨干被稀释,导致苏军在远东的兵源质量很差,而且在装备的质量上还有所下滑坦克仅为2000多辆(很多老式的T26),火炮1万门,以及3300架作战飞机。
但对于日军关东军仍然有绝对优势。
远东苏军部队
因此,从1941年7月-12月,苏军一直都是占据兵力优势,关东军压根就不敢动手。
以至于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在和大本营汇报的时候,也是绝望的说道
“预定8月上旬对苏开战的决定,已毫无可能”
随后,在1949年9月,德军进攻势头变缓解之后,日军参谋本部也做出了“在本年内对苏联不行使武力”的决定,对苏作战计划破产……
在演习的日军关东军机枪部队
当然除了对面苏军太强这个直接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隐藏的原因就是:
北进的时机,或者说性价比不太高。
1941年,别看日军还在中国战场逞凶,但他的外部环境非常的差,特别是能源危机。
靠着占领东北和山西的煤矿,日军占领区生产的煤炭尚且能自足88%,可其他能源和战略战略物资就捉襟见肘。
各项资源的自足率都非常低,比如,
石油-18.4%,铁矿石-42.4%,铜--3%,铝-15%,锌-18.4%。
占领印尼攫取大量矿产的日军
从上面这些数据我们也能猜到,日本原料和设备的供应陷于捉襟见肘的图境,特别是原料和石油的短缺,对日本仍是一个致命的威胁,没有了石油、钢铁和橡胶,就意味着日军的飞机、坦克、军舰等便不能开动,因此他们在1941年最迫切的是要到的是能源,而以前他们的能源是从美国进口,可二战开始后美国已经限制了对日出口石油等能源物资,想要获取这些战略物资,只能靠抢。
而亚洲范围内这些战略物资无非是两个方向:
一个是西伯利亚,另一个是东南亚
可1941年8月份的时候已经快接近冬天了,就算日军能拿下西伯利亚,这里既不出产粮食,也不像高加索那里富有油田,压根不能快速掠夺资源,而相反东南亚在以西方的经营下富得流油,菲律宾的铜、泰国的粮食、印尼和缅甸的石油、马来西亚的橡胶和锡矿,哪一个都是日本稀缺的,而且这里的矿产产业已经很成熟,能快速补给日本。
1942年日军南方军(前身是关东军)入侵缅甸,远处为油田
所以,基于强大的苏军势力,以及更具性价比的东南亚资源,1941年的日军也果断变怂,直接南下和英美争锋……
有历史资料详细说明,哪需要你来胡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