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成:贾平凹笔下的“高兴”人生

从寒评文化 2024-06-17 07:32:49

他叫刘高兴,原名刘书桢,是丹凤县棣花古镇贾塬村的一位农民,也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邻居和发小。十多年前,因贾平凹以他为生活原型创作的的长篇小说《高兴》而出名,又因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最近又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而走红,成了全国几乎人人知晓的名人,每天登门拜访的游客络绎不绝。甚至有许多人说,到棣花不见刘高兴,等于没到棣花来。几年来,他和著名作家贾平凹几乎齐名,有时更甚,成了丹凤旅游景点中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金字招牌。

刘高兴的一生中充满了坎坷和传奇。他务过农,当过兵,当过厨子,磨过豆腐,吊过挂面,还卖过油条,后来到西安拾破烂,用架子车给人送蜂窝煤,因与居住在西安的贾平凹常来常往,彼此熟悉的像一个人一样,他进入贾平凹的创作视线,这段经历被撰写成小说《高兴》。小说一开始就在全国发行30万册,让刘高兴一下子出了名,也改变了他的命运,用他的话说,就是“咱一个农民,叫老贾这一宣传,把事情弄大了,秃子沾了月亮光了!”

刘高兴是聪明人,知道怎样及时变换角色,改变命运。在五十多岁时,他以初中二年级辍学的程度上了大学,取得文凭。自修书法、绘画,戴上斯文呢礼帽,穿上正装,挂起了文人长衫的装扮,加上气质不凡,被来访的客人称呼为“刘老师”,并在棣花老家售卖贾平凹的作品《高兴》和他的作品《我与平凹》两本书。完成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形象向一个文化人角色的蜕变。

从棣花古镇变成了旅游名镇以后,刘高兴就天天坐在家里的堂屋中,习字、画画、卖书、与游人照相,给他们讲贾平凹的故事,他那带有棣花乡土气息的方言,既生动又形象,加上满面笑容,让游客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贾平凹,知道了棣花的风土人情,趣闻轶事,也了解了刘高兴的神话一样的人生故事。他的书法绘画水平,也在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练中有了提高,有了长进,一些书法作品被省级博物馆和大专院校的书画院收藏,价格也有了明显提高,从一幅百元涨至五百元。自然,家里的生活也慢慢有了改善,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一个佳话。

见识的人多了,刘高兴的境界也和过去大不相同了,他在繁忙的迎来送往中,也和前来拜访的作家、书法家、画家、名人、教授和学者品茶论道,谈论艺术,交流技巧;也养养花草,喂喂笼子里的鹦鹉,教它们说“恭喜发财“,“你好!”一类的短句,逗自己开心,也给自己的生活平添了几份高雅,几份乐趣。

贾平凹是刘高兴的知音,也是恩人。俩人常联系,常交流,每当贾平凹回家乡到刘高兴家串门时,俩人总有说不完的话,叙不不完的旧。贾平凹曾经真诚地说,“假如命运置换,自己当兵六年,退伍种地,吊挂面养猪拉煤捡破烂,肯定不如高兴。高兴若上大学,在图书馆看三年书,分配在出版社编书、写作写字,肯定样样出色。那时不是他写一本叫《高兴》的农民进城又返乡的书,而是高兴写一本叫《平凹》的书。”这句话,让刘高兴听了开心地哈哈大笑,他把这段话制成匾脾,挂在门口的墙上,让来来往往的游客观赏,浏览,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高兴已不是一个老式的普通农民,他是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来的一个新型农民代表,正在信心满满地走向未来,走向成功。随着电视剧《高兴》的拍摄和播出,“高兴”这块金字招牌,在棣花古镇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熠熠生辉,闪闪发亮。

作者简介:

张书成,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会员,丹凤县作协理事。

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金秋》、《先锋》、《共产党人》、《当代陕西》、《教师报》、《陕西教育》、《工商时报》、《农民日报》、《陕西农民报》、《法制周报》、《文艺报》、《商洛日报》、《丹江潮》、《山泉》、《丹水》等发表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数百篇(首),《万湾农家乐》、《旅游遐想》等获丹江旅游征文二等奖。部分散文、诗歌被收入《采芝商山》、《丹凤文学》丛书,已由北京团结出版社结集出版《棣花细语》散文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