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眩(排病)反应:疾病将愈的征兆(六)

鸿朗说健康 2024-08-23 16:01:49

从以上两个特点来看,又可以说瞑眩的预后是良好的。

须要说明的是,上述特点并不是绝对的,有个别情况与此不尽符合。例如,有的是可以预料的,像太阳病服麻黄汤,病解时不汗而衄者即是。其实也是由于此种瞑眩现象较为常见一些,以至能够总结出规律而已。

另外,也有反应较为缓和的,日本学者称之为小瞑眩。但不管怎样,瞑眩的多样性和迅速趋愈性是不可否认的,否则,就不成其为瞑眩了。

五、瞑眩反应机体排病的方式与时间

邪气的性质决定排病的方式。

中医认为自然界存在风、寒、暑、湿、燥、火等不同的邪气,而人体内部也会产生不同的邪气,比如说痰浊,水饮,瘀血等,不同的邪气排病反应是不同的。

一般风邪的排病反应是打喷嚏,流鼻涕,发热以及身体酸痛,痒,麻,胀的感觉。

寒邪的话,脏腑寒邪较重的病人,像四肢的痿、痹等证,服药后可出现全身怕冷,觉得病似加重,觉得有冷气往外冒,出冷汗。

湿邪一般胶滞于全身的经络和上中下三焦,表现为肢体的沉重,甚至水肿,所以在排出湿邪的时候,湿邪移于手足,手足除有酸麻痛胀痒等感觉以外,还会起水泡,发湿疹,甚至蜕皮。有的患者全身出粘汗。

火邪主要是通过斑疹,痒,肿痛,发热,尿赤,肛门灼热,腹泻等方式排出体外。

还有一个就是痰邪,痰湿邪气主要是通过大量咳痰,无明显诱因的尿频,腹泻,大量排汗等方式排出体外。

瘀血排出体外的方式是皮下瘀斑,便血,咳血,还有月经等。如果瘀血是阻滞于经络的话,病人会出现腰部痛如折,或者体表出现酸,热,麻,胀,痒如虫爬,或者腕部出现不自觉地跳动,抽搐。这是元气运行旺盛,在打通瘀滞的经络时出现的必然反映。

最后是燥邪,燥邪排出体外的方式有舌红、面红,大便黑臭等反应。

三、机体排病的时间。

首先,跟病邪所在的位置有关。如果是病在经络的话,排病的时间就会短一些,病在六腑的话,排病的时间会长一点,病在五脏,排病的时间最久。

其次,与病邪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风性轻极易排出体外,而湿性粘排出最慢,寒邪藏于肌肉,相对湿邪又会慢一些,痰邪排出体外最慢。

再次,和病人的体质也相关,一般来说阳盛体质最容易排邪,身体壮实的,抵抗力比较强,自我修复的能力也好。阳虚体质是最难排邪的,因为他抵御外邪、自我修复的功能都比较弱。

最后,中医处方的剂量也会影响排病的时间。一般在病人不虚的情况下,方子的剂量大一些,排病就会快一些。

六、瞑眩发生机理的探讨

凡人之为病,或从外起,或自内生,均与正邪进退出入有关。而其表现虽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又都是阴阳逆乱、偏胜偏衰的结果。病一延久,则逆者更逆,虚者益虚。就是说,机体的生理协调系统被破坏了,导致了恶性循环。

这种疾病状态下机体内的恶性循环,恰似一个链条,而治疗的目的,就是要将其打断。大凡药之奏效,有两大途径:一是按一般途径发挥作用,或补其虚,或泻其邪,将链条一环环解脱开来,病虽能愈,但须一定时日;另一途径则是捷径,即药力所到,适中肯綮,一举打断关键一环,促使恶性循环逆转,恢复正常生理节律,则倾刻之间,病势应刃瓦解。

瞑眩现象正是药循捷径而奏效的表现。所谓拨动了“治愈机转”,亦即指此。

病之关键环节,恰是留邪之所、正邪交争之地。倘药矢一旦中的,正气必因药力所扶与邪剧争,故见一时性症状增剧现象。正如汤本求真氏所说,此乃患病机体“藉有力药剂之援助,奋然蹶起,而欲驱逐病毒作用之反照也。”

另一方面,也是病邪为药力所攻,无处容身,夺径外遁的表现。总之,瞑眩现象虽千变万化,但终究是正气振奋和病邪速溃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正气,主要指阳气而言。一身之中,阳气最为紧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景岳将真阳喻为人身之大宝,足见其贵也。

故凡可以出现瞑眩的病证,或内伤痼疾,或外邪欲深,总有阳气受到遏伤的情况,以致无法与邪抗争。若此时郁阳得适当药力相助,便能冲破病邪羁绊而奋起。

临床所见如服小柴胡汤后战汗而愈之类,即为阳气奋争之象。又如一胃弛缓病人,服《金匮》人参汤后呵欠连作,病乃好转,也是阳气来复之兆。正因为阳气伸张,才能够与邪抗争并驱之于外。盘邪顿溃,纷纷取径逃遁,或外越,或内散,故尔出现汗、吐、下、出血、利尿等各种不同的反应。

对此,矢数氏称之为病邪“自坏崩溃”机制。实际上,就是在体内阳气的推动下,加速了病邪的排泄过程。

有人把机体的这种抗邪能力和自愈能力解释为Vitality(活力),并指出通过药物的作用可使之activate(赋活),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虽然药物只有通过机体才能发挥作用,但对瞑眩反应而言,适当的药物刺激毕竟是一个启动关键。

而机体抗御疾病、维持生理平衡的机能一经被启动,往往会迅猛地加强起来。这样,不但欲治疗的病证得以速愈,有时某些并未打算治疗的宿疾也随之而除。

例如,王允升医师治疗一个感冒病人,据证投以小柴胡汤,服后得战汗而愈,同时,多年的肩背痛亦一起消失。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是不少的。

1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