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任法》中说:“然故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这就是成语“如影随形”的出处。
7年来,浙商银行与其“影子”“表外平台”浙商产融就是这种关系。
抛开种种聒噪,对于时至今日的浙商银行而言,除了腐败窝案外,最大的争议与诟病莫过于其庞大资产裂变背后的表外资金。那么,通过浙商产融7年来的积累,浙商银行的表外资金到底超出万亿多少呢?
自2015年6月以来,浙商银行通过其“影子”平台浙商产融进行了一系列资本运作。浙商产融的前身是浙银资本(2015年6月成立),由浙商银行实际控制,主要开展“投贷联动”业务。资料显示,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浙银资本对外投资了104家有限合伙基金,注册资本金均为1000万元。借道这些有限合伙公司,浙商银行的理财资金投到一二级的股权市场。同时,浙商银行还通过其他方式绕过监管,进行复杂的资本运作。
在被投放的这些资金中,很大一部分流向了房地产市场相关领域。2015年10月,浙商银行通过浙银资本为平台,输血130亿给宝能集团,成为宝能举牌万科A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此举引发了监管的介入,经过9个月的被代管后,浙银资本被浙商产融替代。
2017年4月28日,由28名浙商组成的股东通过浙江浙商产融投资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 (曾用名:浙江浙商产融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 ) 成立了浙江浙商产融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浙商产融”)。
彼时,浙商产融注册资本1000亿元,由30余家全国范围的新老浙商行业龙头(实际代表着近60家上市公司)出资成立,是浙江省最大的航母级投资平台,被列入浙江省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重点项目。
然而,浙商产融投资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 只是早成立浙商产融11天。
天眼查显示,目前为止,浙商产融控股企业159家,间接持股企业1491家,状态为“被执行人 ”。在上述的28名股东中,有11家为失信被执行人或限制高消费、股权冻结。分别是:和润集团、宜华企业(集团)、康美实业投资控股、泰禾集团、浙江永利实业集团、浙江盾安实业、新洲集团、顾家集团、鸿达兴业集团、深圳市彩虹创业投资集团、宁波钱潮涌鑫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与浙商产融“落魄”对应的是,背后主子浙商银行的“风光”。2024年上半年浙商银行的总资产为3.25万亿元,同比增长3.27%。截至2024年9月末,浙商银行的资产总额为3.28万亿元,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为1.83万亿元。
种种迹象表明,浙商银行通过表外平台——浙商产融进行大量的资本运作促其资产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其风险和潜在的损失也日益凸显。
01
年初,浙商银行行长张荣森回应相关各方称,浙商银行已提前一年完成存量理财资产整改任务,2023年末,理财资产已全部回表,“浙商银行现在只有一张表,已不存在表外”。
果真如此吗?浙商银行通过浙商产融搞的上千家投资呢?算不算“表外资产”?
“投贷联动”曾是浙商银行的主要发展战略,其中,投资业务一度是其资产规模的最大来源。据数据,在首次突破万亿关口的2015年,浙商银行贷款及垫款净额占总资产的比例由上年的37.66%降至32.49%,占比从第一退居第二。同期,浙商银行投资资产较上年翻了一倍有余,占总资产的比重由35.92%跃升至50.49%。
那父财经梳理发现,2015年6月-2018年10月间,浙商银行依托信托计划、资管计划、股票质押等理财非标资产的助力,来加速浙商银行的规模扩张。然而,这些非标资产大多属于表外资产,与表内资产相比流动性较差,但收益率相对较高。统计显示,浙商银行的表外业务规模在2023年上半年达7680.1亿,在2.9万亿资产规模中占比超25%。2024年上半年,浙商银行的表外业务规模已超万亿元,在总资产为3.25万亿规模中占比超30%。
据年报,2023年浙商银行资产总额3.14万亿元,增长19.91%。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1.67万亿元,增长12.58%,占资产总额的53.22%;金融投资1.0006万亿元,增长33.09%,占资产总额的31.83%。
也就说,截至2023年末,浙商银行3.14万亿元的总资产中1/3以上来自金融投资业务。
这个数据,与上述2024年上半年浙商银行的表外业务规模已超万亿元存在关联逻辑。具体来看,浙商银行的表外资金规模与其上述总资产和发放贷款总额有一定的关联。
爱企查显示,浙商产融对外投资的29家企业中,其中6家已注销,2017年9月28日成立的上海融乐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鲍立明(曾是浙商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对外投资的21家企业已全部注销,其中,20家公司的法人为徐益(当前浙商产融的最新法人)。
穿透浙商产融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股权结构,展示出其与浙商银行及原高管们、30家浙商股东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错综关系。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浙商银行投资资产中有536.07亿元已发生信用减值, 较上年末大幅上升64.60%,另有已逾期未发生信用减值投资资产3亿元;投资资产减值准备余额合计282.3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7.96亿元。
由此可见,数据不仅暴露出浙商银行投资资产前期累积的风险剧增,而且还凸显了其信用风险管控和拨备计提压力的上升。
据数据,浙商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呈下行态势。与其余11家全国性股份行相比,浙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位列倒数第三,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位列倒数第二,一级资本充足率更是位列倒数第一。
02
年报显示,在浙商银行2023年1.0006万亿元的金融投资中,基金投资 1474.3亿元,占比14.73%;债券投资7601.03亿元,占比75.96%、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1047.98亿元,占比10.47%;其他金融投资58.69亿元,占比0.59%。
可见,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在浙商银行的投资占比中呈下降趋势,债券投资拔得头筹。
但是,合计占比20%多的基金投资、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对于浙商银行的影响也绝非小可。其中,其“影子”浙商产融的“坑”至今令其深陷其中。
比如,浙商产融旗下的基金公司浙银汇智(杭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30日,对外投资的21家企业中,9家已注销。其余12家中,仍有浙银资本的名称作为“被投资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也就是说,在浙商产融通过旗下基金公司、浙银资本等平台控股、间接持股的1000多加企业中,仍潜藏着诸多的风险及不确定性,因为其中很多的被投企业均涉及了房地产等“易爆品”。毕竟,浙商产融深陷的初始股东泰禾集团、和润集团、新洲集团、宜华集团、顾家集团等地产或相关企业至今仍未脱身。
此外,浙商产融旗下的基金公司本身就存在问题。2019年8月,浙商产融旗下的浙银博汇(杭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浙银伯乐(杭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浙银汇智(杭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在开展私募基金业务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浙江证监局分别对其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督管理措施。
其中,涉及部分私募基金未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评估……部分私募基金对外投资不符合基金合同的约定……部分私募基金未向投资者披露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情况,以及可能影响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其他重大信息。这种情况,至今仍存在于浙商产融的诸多基金中,只是未公开曝光。
11 月 19 日,浙商银行公告称,给予关联方浙江恒逸集团及其关联企业最高综合授信额度人民币50亿元。其中:给予浙江恒逸集团最高综合授信额度45亿元;给予浙江恒逸石化有限公司最高综合授信额度2.4亿元;给予浙江双兔新材料有限公司最高综合授信额度2.3亿元;给予杭州逸宸化纤有限公司最高综合授信额度0.3亿元。
恒逸集团及其下属的控股子公司合计持有浙商银行5.88%的股份。
目前,浙商银行的第十大股东浙江恒逸集团(持股比例2.34%),也是浙商产融的第九大股东(持股比例6.0551%)。6月7日,浙商产融的法人由王卫华变更为何斐,而何斐又同为恒逸集团的董事。
浙商银行强调,上述关联交易属于浙商银行正常经营范围内发生的常规业务,没有损害浙商银行、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但还是有股民表示,恒逸石化(000703.SZ)市值高达236.11亿(11月20日),根本不缺钱的,为什么还要给它授信2.4亿元?是不是典型的“钱都去了不需要钱的地方”?
此外,浙商产融持有市值变化图显示,2020年9月30日,浙商产融持有上市公司个股:红豆股份、*ST京蓝、*ST美盛、江南化工,流通市值共计2.996亿元;今年3月31日,报告期持有个股仅剩*ST美盛,流通市值为181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