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夏入秋,不宜大补!吃这些食物,有助化湿

保健时报 2022-08-14 10:35:37

由夏入秋,不宜大补

本报记者 燕声

目前,是由夏转秋的过渡时期,虽已立秋,但伏天还没过去,所以常常是“秋已立,暑难消”。此时人体内积蓄的夏季湿热还未完全散去,容易导致气阴两虚。另外,立秋后早晚寒气渐盛,体质虚弱的人容易寒气侵体,也易引发多种疾病。因此,初秋养生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避免受凉

寒气入侵易感冒

初秋时节,天气依然较为炎热,人体阳气仍处于顶峰状态,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因此要防止着凉。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乘机入侵。因为立秋之后,温差大,中午热,早晚凉。加之季节变换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下降,稍一着凉,就容易患感冒。因此,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免身体受凉,伤风感冒。

淮安市中医院男科副主任中医师徐宝曾介绍,在立秋后,天气还没有完全凉快下来,很多人还是觉得暑热难耐,平时洗澡的水温也会比较低。但在秋季自然界中的阳气在收敛,人们如果不注意敛阳气,而经常洗冷水澡,很可能虚耗阳气,对健康不利。

俗话说“立秋一日,水冷三分”。在立秋后淋雨、洗冷水澡都可能导致寒气入侵,更容易出现风寒感冒等问题。

不忙贴膘

多食肥甘厚味增脾胃负担

立秋后意味着已经进入了秋季,虽占了一个“秋”字,但天气并未完全转凉,高温缠绵,人也极易倦怠、乏力、纳呆。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马界曾提醒,此时并非贴秋膘的好时机。因为太多的高蛋白食物并不容易消化,多食肥甘厚味反增脾胃负担。

由于立秋这天还在三伏之中,不适合大补,不过我们可以用黄芪粥来补一下气。黄芪粥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养肺的功效,可以在立秋后每周喝上两三次,可以很好地补虚,补夏天消耗的气。

需要注意的是,感冒咳嗽痰多或舌苔黄厚腻的时候不要喝黄芪粥,否则容易将病邪封在体内不能宣泄出去;凡是外感病邪,有急性症状时都不宜补。

注意祛湿

可多吃运脾化湿的食物

立秋之后,天气仍处于中末伏,在南方更是暑湿、湿热未消,同时秋凉、秋燥的脚步也越来越近,日常饮食调理方面还应注意祛湿。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科主任医师康宜兵曾表示,刚立秋为夏秋之交,天气由热转凉,阳气由升发转向内敛。《内经》又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立秋之后,要顺应阳气内敛而养生。肺主秋,肺气与秋相通应。此外,肺为娇嫩之脏,喜润恶燥,不耐寒热;燥为秋季之主气,故很容易被秋燥所伤。

所以说,立秋之后日常调理以敛肺润肺为主,调脾化湿为辅。可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蜂蜜、山药、百合、莲藕等。多吃运脾化湿的食物,如节瓜、丝瓜、扁豆、薏苡仁等。此外,酸主收,酸性有助于收敛肺气,平时可多吃石榴、葡萄、柠檬、梅子、山楂、李子等水果。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燕声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3 阅读:2087
评论列表
  • 2022-08-18 23:09

    秋天湿气重?什么鸟原理

    哥莫拉 回复:
    早秋湿气当然重了,当然北方秋天就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