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本质

般若萝卜 2025-01-07 15:41:16

一直想说一个很大的话题。

但总觉得时机未到,还不能完全表达清楚。

表达不清楚或许不是表达者的原因,而是语言这种工具的局限。

最近决定写出来,希望朋友们因此获得些许启发。

这个话题是:世界的本质。

之前有幸和几个朋友深聊过,聊到人是否生而平等,聊到王阳明、了凡四训、易经、克里希那穆提,甚至聊到人和万物的分别。

聊得很开心,但总觉得没有聊透。

一方面是语言有其固有的限制,很多东西无法精确传达。

另一方面,人的思想,必须要有经历做基础,没有相关经历,任人说的再到位,对方还是不能感同身受。

等到真的经历过了,才会恍然大悟:“原来真是这样。”

故佛家有无明之说。

就好像有一层窗户纸,薄薄的纸两边是两个世界。

又好像有一条河,这边是此岸,那边是彼岸。

所以,这篇文章,有的人能看懂,有的人认为是疯言疯语,都是自然的。

(一)

那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开门见山,世界的本质是“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万事万物,都是虚幻的,不存在的。包括你自己。

你每天所烦恼的、焦虑的、担忧的、害怕的、气愤的,耿耿于怀的,忙忙碌碌的,都是不存在的,所有事物都是无中生有,情绪更是如此。

“别开玩笑了”,“你说的有点神叨了”,你会这样说。

是啊,我们每天生活的这个世界,看上去一切都是那么实在,你有家庭,有孩子,有工作,有一帮好朋友,每天的烦恼层出不穷,快乐也如影随形,说这些都不存在,是不是疯了?

那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实在”是存在的?

比如,你身边的人。

你看到他,他就存在吗?你所感知到的,只是大脑虚拟的影像。

你摸到他,他就存在吗?你摸到他时产生的触觉,也是大脑虚拟出来的。

你听到他说话,他就存在吗?听觉也是大脑虚拟的结果。

色、声、香、味、触、法,皆是如此。

都是大脑虚拟的感觉罢了。

我们没有办法证明周围的世界真实存在。

没有办法否定我们其实是“缸中之脑”。

甚至,我们没办法证明有没有缸,有没有脑。

你说,“这都是猜想,你同样没办法证明世界是‘空’的。”

事实上,无数悟道者,不论是佛家,道家,还是很多不信仰任何宗教的天然的觉者,早就通过实修验证了世界“空”的本质。

最前沿的物理学也慢慢发现,组成物质最小的单位并不是夸克、电子、质子等实体,而是一种一维的不停波动的能量弦。万事万物宏观上看起来实在,无限细分下去,到微观无限小的时候,其实什么都不存在。

无数微小的虚空组成了“实在”,就像看起来白色、庞大、饱满的云团,其实是由无色透明的微小水滴组成。

量子涨落理论指出,真空中可以凭空产生物质,物质也可以凭空消失。电子和反电子成对从真空中出现,很快又消失,真空是一个创造并充满物质与反物质的地方,真空中充斥着这些波动,即量子涨落。

宇宙也是从虚无中创生,无中生有。从更广阔的尺度,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尺度看,宇宙只是一次虚空中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涨落”,终究回归空无。如同灿烂的火焰,剧烈燃烧,幻化出瑰丽妖娆的形体,发出璀璨的光芒,却很快消失无踪。万物皆是如此。

从视觉上说,我们认为世界非“空”,是因为我们切切实实地看到了东西。“你看,这世界琳琅满目的,怎么会是‘空’的?”

我们能看到这些由基本粒子组成的“万物”,是因为可见光的反射,因为我们的眼睛和大脑能够识别这些光线。世上还有无数的不可见光,是人眼甚至仪器识别不了的。我们把这些可以识别出来的东西叫做“存在”,识别不出来的,就是“不存在”。

假如我们不能识别任何光线,你还会认为世上有事物存在吗?以能否识别判定“存在”可靠吗?人的感官太局限了,由进化塑造出的感官,只能识别出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事物。

那么,我们的大脑感知并虚拟出来的世界,是真实可信的吗?每天,我们都要面对源源不断的信息输入。为了提高处理效率,大脑总是先建立一个模型,屏蔽掉潜意识认为不必要的东西。这样在看到一件事物时,不必每次都处理大量的数据。我们感知到的,并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映像,而是大脑虚拟出的模型,这个模型和客观世界有很大出入。无数的视错觉、味觉错觉、“橡胶手”错觉、“幻肢”现象等早就验证了这一点。

橡胶手错觉实验:受试者坐在桌子前,一只手隐藏在一块板子后面,同时在受试者面前摆上一只以假乱真的、形状和隐藏手一模一样的橡胶手臂。在开始阶段,实验人员同时用刷子触碰真手和橡胶手,只不过受试者眼睛只能看到橡胶手的状态。一段时间后,受试者开始把橡胶手这边的“视觉”与真手感觉到的“感觉”联系起来。以致于当实验人员只触碰橡胶手而不碰那只真手时,受试者仍然会“感觉”到触碰。

霍金在《大设计》里指出:“我们的大脑通过建立一个外部世界的模型来解译我们的感官输入。我们形成家庭、树木、别人、来自墙壁插座的电流、原子、分子以及其他宇宙的心智概念。这些心智概念就是我们能够获知的全部实在。”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我们所感知的世界,而“空”,是世界的本质。

存在是“空”,“空”也是存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你反驳说,“我认为我是存在的,我就是存在的。”你的这个“认为”,又是什么呢?只是一种想法,一个念头。如果你仔细观察你的念头,会发现他们并不存在。念头就像凭空幻化的魔鬼,你定睛看它时,它就化作青烟消失了。甚至,你所说的“我”,和念头一样,也是虚幻不实的。在禅修或者进入“心流”时,有机会可以感受没有念头的状态,即无我之境。在那里,没有任何念头,没有时间和空间,没有“我”。

(二)

说了这么多,你或许仍然不能完全理解,或者不能赞同。

都没有关系,“空”,不是某人的个人观点,甚至不是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宗教,而是事实,是世界的本质。无论你理解与否,赞同与否,“空”都在那里。

“理解”“赞同”只是智识上的东西,即便智识上接纳了,还远远不够。

要想真正理解“空”,需要亲身体悟。不是靠大脑的理论知识、逻辑推理、头脑风暴,而是全身心地感知。

如何真切地体悟呢?

最直接的方法是坚持正念禅修(冥想),练习观察情绪和念头,和情绪、念头保持距离,不被它们带走。

冥想不必急于求成,不必当成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甚至不必拘泥于打坐,日常生活中,尝试把冥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随时可以进入冥想状态。慢慢地,你就能越来越深地体悟到这一事实,甚至有机会进入到“无我之境”,体会到和万物融为一体,成为宇宙本身的感觉。

那时,一切都明了了,你戳破了窗户纸,到达了彼岸。

(三)

明白了世界的本质,对我们个人来说,可能不会有什么变化,该上班还是要上班,该赚钱还是要赚钱,该内卷还是难免内卷,肩上的责任跑不了,社会的约束逃不掉。但通过有意识地练习,可以逐渐超脱,慢慢从世俗中抽离,即使做不到完全超脱,和这个忙碌不安的自我保持距离,开放地不带评判地观察,也能在俗世中获得安宁与平和。

当负面情绪升起时,当脑中念头纷乱芜杂时,试着回到当下,观察一下自己的情绪,发生在身体哪个位置,让哪个位置不舒服;观察一下念头,看着念头升起又消失,来来回回如走马灯般,但不要被念头带着走。如同看一列火车,从远处驶来,从你眼前驶过,驶向远处消失不见。你会发现,你和坏情绪,和各种念头之间有了空间,情绪不再是你,念头也不再是你,平和安宁回到你身上,各种负面情绪一扫而空。

体悟“空”的本质后,我们将无所畏惧,没有束缚。就像《夏洛特烦恼》中沈腾说的:“在我梦里,我还能让你给欺负了?”一切不过是场虚幻的梦罢了。在这场梦里,在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没有什么不可以做。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良知,大胆放手做自己想做的事吧,不必束手束脚,不必委屈求全,更不必做违心之事。无论怎样,每一个当下都是完美的。

有的人可能因此陷入虚无主义,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生活失去了目标。意义是人的思想赋予的虚幻的东西,虚幻的东西总会崩塌,我们不能靠意义活着。

要活在当下,一切从心出发,遵从良知的引导,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做自己内心一直想做的那个人。

但行前路,无问西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