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随着“中国复眼”二期工程启动,我国朝着建造世界上最强大的空间观测雷达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领导该项目的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表示,一旦建成,项目所在地重庆将成为“世界小行星研究之都”。“中国复眼项目二期的启动标志着我们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将促进重庆大数据、电子信息、卫星互联网等高端产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该设施占地超过1.2平方公里,位于三峡大坝区域的核心——重庆市的云阳县。北京理工大学的声明称,该项目将为我国的近地小行星监测防御系统以及其他行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持,并且使中国在深空探测技术领域“长期”保持领先地位。
项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由4个16米孔径的雷达组成,这些雷达已于2022年12月启动,并成功拍摄了世界上第一个基于分布式雷达的月球表面三维地图。
一期雷达试验的成功验证了该系统及一些关键技术的可行性。北京理工大学表示:“它满足了国家的需求,包括近地小行星防御和空间态势感知。”
此次开工建设的是第二阶段——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项目,预计将于2025年完成,届时将建设25个孔径为30米的雷达。
北京理工表示:“在二期项目完成后,三期将把雷达数量扩大到100个以上,可以拓展人类用雷达探索深空的边界,为地球宜居性和行星形成等世界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支持。”
最终,中国复眼将拥有1.5亿公里的探测范围,能够对遥远的小行星和天体(如月球、金星、火星和木星)进行高精度观测和成像。
与贵州的“中国天眼”(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不同,中国复眼通过发射电磁波和接收回声,像蝙蝠的声纳系统一样工作。
多孔径深空探测雷达在工作过程中被组合成一个大型天线,类似于昆虫的复合视觉。虽然单个雷达的功率是有限的,但它们之间的功率叠加将使得超远距离探测成为可能。
“中国天眼”可以接收数千光年外目标的无线电信号,但“中国复眼”是一种“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能够清楚地记录接近地球的小行星,并且不会受到光或云的扭曲。可以说,中国天眼是远视眼,而中国复眼是近视眼。
“中国复眼”将充当太空监控的功能,能够及早发现可能对卫星或空间站构成威胁的物体,从而提前采取措施进行摧毁或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