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黔边界系列回顾行之崇溪河-尧龙山

明瑞看看旅游 2024-10-27 04:16:49

大娄山脉横贯在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之间,天然分界渝黔两省(市),并构造出“三级(期)剥夷面”①。G210国道由重庆市綦江区安稳镇出发向南,便开始盘绕大娄山脉(中段)北坡,约12公里到达安稳镇羊角村。图中是G75兰海高速公路与G7521渝筑高速公路平行交叉的位置。两条高速公路通车时间相隔二十多年,根据不同年代的建造技术,路径走向完全各异,进而见证了中国公路交通的蝶变式发展历程。2005年通车的G75高速公路南段(綦江-遵义),双向四车道,大部分路段曲折弯绕,限速低(80KM);2021年通车的G7521渝筑高速公路则是一条直线通达,双向六车道,弯道较少,限速略高(100KM)。如今重庆市民南下遵义、贵阳,自驾选择走G7521者更多了,贵州境内还有不少摩托车也跑入高速行驶。

大娄山脉北坡景观视野,坡麓及顶部海拔均在900~1000米以上。两条高速公路平行交叉的空间处,天然立有一座石灰岩峰丘。

羊角场,坐落在海拔约900多米的一块扇形坡台端。场集紧邻贵州省桐梓县,川黔古道(主线)途经,清初兴盛边贸交易,聚落呈块状。清代属綦江县安稳里(又称‘安里’)。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从安稳镇析置羊古乡,三十四年(1945年)因周边峰丘如似“山羊角”,遂更名“羊角”②。五十年代初建立羊角乡人民政府,1958年时属赶水公社管理区,1961年析置羊角公社,1984年恢复乡治,1993年与安稳乡合并升设安稳镇,今属安稳镇所辖行政村。

羊角南场口,那簇三角梅开得挺漂亮

羊角场距綦江城区65公里,安稳场镇12公里,桐梓县城80公里。每月逢新历147日赶场,安稳镇每天也有定时班车开行到此。

羊角南场口岔路,路面都已铺筑沥青。路口两边都能连接G210国道,往左4公里可到崇溪河,往右经观音桥通达安稳场镇。

羊角村村委会办公室门前修建了广场平台,图左是一家老油坊。这些年还对房屋外立面做过装饰,勾勒水彩图画元素,体现乡村振兴风貌。油坊招牌则采用了“羊古”老称谓,传承历史地名记忆。

1935年1月中旬,为保障遵义会议顺利召开,作为主攻部队的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向黔北桐梓、松坎、酒店垭一带进军,以监视川黔边敌情动态(川军与贵州盐防军)。1月15日,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二团(团长龙振文/刘瑞龙,政委邓华)进入綦江县,驻扎在羊角场,并设立指挥部于场内一棵枫香树下。其间还在尧龙山一带与川军某部打过遭遇战。1月21日,红二团由羊角场出发,经箭头垭赶往石壕,全火力开启“四渡赤水”的新转战③。

位于羊角老街上的“红一军团二团”指挥部旧址。2021年底动工修缮,2022年9月完工,2023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④。目前有很多学校、单位来此开展党建、党史类主题教育。

民国四十年代某版“綦江县地图”对县境南部,川黔边界“羊角乡(场)”的信息标注。图中川黔公路(今210国道)已建成通车,但不过羊角场,直插盘绕崇溪河出川。羊角场位于公路东侧高坡顶,距公路直线距离1公里。

羊角场南面约2公里的小地名——大田角,因位于一块大面积田园角落而得名,今属羊角村9组居民点。川黔古道出羊角场,南行经此。这儿立有一块“邻境蒙庥”的石碑。除“境”字最容易辨识外,碑上其余大小字迹均模糊不清或为繁体写法。

“邻境蒙庥”石碑与川黔古道石板路径(右)

碑上“邻”字采用了繁体写法——“隣”(包耳旁在左,同‘鄰’),“隣(邻)境”指靠近边界。‘“蒙庥”寓意庇护、庇荫,“庥”字在古代也同“休”(止息)。4个字连贯起来解释,大概就是“川黔两省交界地带的百姓世代相融庇护、和睦共处”。附近还有一块清代所立的“綦江南界”石碑,但早已毁坏,目前仅剩基座⑤。

第二天一早离开观音桥,我们沿着支流的支流往南走了大约2英里,一开始是一段朝东南方向的陡坡,至少爬升了3000英尺,我们才来到一个叫羊角脑(Yang-kwo Lau)的村庄。从这个高度看过去,九盘子的山脊在西北一、两点钟方向。这里的土地似乎越来越贫瘠,(每一种植物为了生存都竭尽所能),唯一的农作物只有小麦、蚕豆和豌豆。然而,即使在最高处,偶尔也可见稻田,我甚至看见了开花的桃子树。最主要的树种是杉树、柞树和油桐。四川境内的最后一个村庄或者客栈是界牌(Kiai-p’ai),其得名来源于几百码开外的一座巨大石碑,上面刻着“綦江南界”。间隔1英里远,有一块稍小的石板上写着四个字“川黔边界”。地面上似乎没有可以被称之为界限的明显标志,除非从石板的正南方划一条线直指向一处叫做尧龙山(Miao-lung Shan)的突出山峰的顶端。一旦走进贵州界,你会发现除了几码少得可怜的小麦或者蚕豆,土地瘠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山色都风光无限。——节选自英国汉学家、时任英国驻重庆代表庄延龄先生在公元1881年(清代光绪七年)前往川黔古道重庆-贵州松坎段的游览行记内容(张颖、辛岚翻译版,刊登于2021年12月21日的‘重庆考古’公众号上)。

此碑高3.7米,宽1.3米,厚0.25米,碑面斑驳,立碑时间待考⑥。据大田角一位年长村民介绍说:“这块碑当年原本打算抬到崇溪河(川黔边界)安放,但无奈石碑太重,只能放在这儿”…… 此说法仅为老人口述,无任何资料佐证,只是一个民间故事。就像綦江某文史爱好者听闻此说法后,直接反问:“如果真要在崇溪河放碑,为什么不去那边采石,反倒要舍近求远‘搬’过去呢”?这块碑还有一种说法是川军将领熊克武的剿匪纪念碑⑦。1924年熊克武在四川政局斗争中败退出川,经綦江、桐梓,前往贵州遵义,再经湖南、粤北,前往广州。而桐梓籍军事将领周西成也曾依附于熊克武(一度担任熊部‘四川讨贼军’第三师师长),那么熊氏在1924年由川入黔的过程中,是否在这一带与土匪(或其他武装)发生过战斗呢?还需要结合川黔近代历史,从多角度去查阅解析。

安稳镇与贵州交界处的羊角村,有一个叫四合头(应为‘大田角’)的地方,这里有一块高约4米的石碑。石碑立在路边的田地里,阳光下十分显眼。经历了上百年的风吹雨打后,石碑已变成深黑色,其表面也凹凸不平,碑文更是模糊不清了。石碑中央刻着“邻境蒙庥”四字。

邻境是指地域相接。但“蒙庥”二字记者不思其解。同行的文史工作者说,成语中有“被泽蒙庥”一词,意思是指受恩泽,蒙庇护。因此大家认为,“邻境蒙庥”应该是指渝黔交界处两地的村民和睦共处。

当地村民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邻境蒙庥”石刻碑被人推到,准备改造成条石建房,但村民们自发组起来保护了这块石碑,现在看到的这块石碑还是后来立起来的。

从“邻境蒙庥”碑到渝黔分界,现存还有百多米的川黔古盐道,其余的己被改造成村级公路。离石碑十几米处,有几座民房。——节选自《綦江日报.南州文化》专版:川黔盐马古道(十七) 记者 张学成 2023年6月29日

从羊角场(村)来到安稳镇崇河村,与G210国道相接。崇河村因崇溪河而得名,崇溪河是一条发源于大娄山北坡,最终流入綦江河(松坎河)的小支流。

崇溪河就在渝黔两省(市)交界处位置。G75兰海高速公路没有通车之前,往返于重庆主城、綦江、桐梓、遵义等地的客货车辆都会经过这里。边界点开设有多家饭馆、商店、旅社,为过往司机及旅客提供食宿,方便停歇,由此形成了热闹的街市。高速公路通车后,国道车辆大幅度减少,显得格外冷清。2018年重庆与贵州开展“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随后红色文化也更加得到重视。当地便依托红军长征途经地、战斗地等历史资源,对崇溪河国道段民居进行修复完善,打造了“1935红军街”。村民经营着特色餐饮,并结合尧龙山度假旅游,融入纳凉经济,使边界点重新换发生机。

G210国道崇溪河“1935红军街”风貌

这里还修建了一座“红军广场”,植入长征主题元素。

立春后,吹过山谷的风一天比一天暖,罗德开的笑容也一天比一天多。“天气暖和了,愿意上山的游客也就多了。”3月2日,安稳镇崇河村,罗德开告诉记者,上周末中午,他开在渝黔边界的餐馆“鸡鸣两省”,接待了三四十位客人。

更让罗德开高兴的是,村里开始挖掘红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当年,红军曾来到渝黔安稳镇一带。现在,这里留下不少红军遗迹。

“我们请来专家挖掘这一带的红色文化,把这条渝黔交界处的小街打造成红军街。”安稳镇党委书记刘剑说,红军街的餐馆、商店也积极融入红色文化,营造与普通餐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用文化打动人、吸引人。

近两年,这条沉寂已久的小街荒地上建起红军广场,广场正面写有与长征相关的诗词,旁边石碑上还刻有入党誓词。不少市、区相关单位过组织生活,都会到这里重走崎岖红军路,在红军歇脚的枫香树下缅怀先烈,到“红军亭”听革命故事……

罗德开的餐馆也大变样。最醒目的是大堂墙上用草鞋拼成中国地图,一旁还挂着斗笠。“经常有顾客问我为什么要摆这些。我告诉他们:红军就是穿着草鞋、戴着斗笠走完长征的。”罗德开自豪地说,“我们是用这种方式纪念当年的红军!”

“崇河不靠高速,没有工矿企业,好在还有绿色的山山水水,还有红色文化,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崇河村村支书周仁元说。

綦江这头红军街的兴旺,也带动了贵州那头的旅游。210国道渝黔交界处,有一块建于1946年的“贵州省北界”界碑。离此不远处,是桐梓县尧龙山镇大面坡村陈佑军、陈佑祥兄弟的家,门前挂着“渝黔饭庄”的招牌。

“虽然是跨了省,但我们有很多亲戚都是重庆人,大家血脉相连。”陈佑祥对未来充满憧憬,“重庆那头的旅游发展起来了,我们也可以借‘东风’,一起发展!”——节选自《重庆日报》2021年3月3日专题新闻:“挖掘红色文化打造“红军街” 渝黔小街复兴记” 记者 罗芸

G210国道2418公里标(从内蒙古北部的满都拉口岸起点),拐过此弯,就进入了贵州。弯道处有一座桥梁上跨崇溪河,小地名称“桥湾子”,今属崇河村4组。

崇溪河“贵州省北界”碑,右侧白色房屋在贵州桐梓,左侧红色房屋在重庆綦江。中间以崇溪河为天然分界。

綦江在渝黔边界点立有公路养护牌,上边信息明确:G210国道綦江段从北渡桥(交江津界)到崇溪河,全程96公里,途经綦江城区、桥河、三江、篆塘、盖石、镇紫、东溪、赶水、岔滩、安稳等街镇,还盘绕了大娄山北延另一段余脉——九盘子(号称‘綦南第一关’)。

个人曾在2014年9月、2022年1月两次来过崇溪河,距第一次前来正好十年,十年前边界点尚未打造红军街。而在北界碑处渝黔双方均各自立有两块横向欢迎框,分别写着“欢迎”、“平安”、“再会”等常态性口号词语,上挂于道路中间,以到达一种视觉宣传效应。第二次前来,欢迎框都已拆除,空间视野顿感清爽了不少。2014年那次探寻内容可参阅我在本公众号于2018年5月30日发表的一篇图文简要记录:《渝黔崇溪河,贵州北界碑》。

崇溪河渝黔边界点全貌

“贵州省北界”石碑立于1946年,由时任中华民国贵州省政府主席杨森所题写。碑通高8.75米,用青砖砌筑,由下往上徐徐内敛,呈塔状式。碑身南、西、北三面均竖向楷书阴刻“贵州省北界”五字,其东面竖向楷书阴刻“大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二月”字样,2003年被列入遵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⑧。

此碑不仅标识省域边界,更带有历史人文属性,2014年3月,文物保护碑立于旁侧(由桐梓县负责设立、管理)。

傍晚17:30分,几位年轻的摩托车爱好者途经北界碑,并在此休息。他们都是大排量车型,刚去重庆参加完“摩博会”(第22届中国摩托车博览会),分别来自贵阳和广西。展会结束后,他们又骑行返回家乡,贵阳摩友当天晚上就可以到家,广西摩友则需要在贵阳住宿一晚,次日再出发。

崇溪河渝黔边界点仅立有民国北界碑,未看到今官方设置的政区编号界桩(查询‘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界线界桩’信息,这里确实也没有立桩)。不过作为国道主干线,不知为何未在此设立。贵州一侧基层管理时属桐梓县尧龙山镇大面坡村尖山子组,没有采用编号,地名指向性明确。

2016年版《重庆市交通旅游地图集》对G210国道崇溪河渝黔边界点的标注,个人添加了紫色圆圈。

从“贵州省北界碑”南行5公里,到达酒店垭,这里所处山坡垭口,街市热闹,因酒类店铺多而得名,也是川黔古道进入贵州后的第一个场集型聚落(古道设置了铺递),今属尧龙山镇所辖社区(与安宁村、大面坡村同驻一场)。在对川黔古道的相关报道、记载中,酒店垭出境频率很高,作为古道必经之节点,几乎都会提及。而且古道与国道从酒店垭开始便一路下山经韩家店至黔北重镇——松坎。另外,民国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在1930年将该区域的页岩层命名为“酒店垭页岩”,永载地学史册。

酒店垭街市风貌

(清代)乾隆年间将康熙年间设置的34处铺递改为28处,渝黔大道遵义境内由北而南经虹关铺、酒店塘、松坎汛、捷阵塘、夜郎塘、楚米铺、桐梓汛、板桥铺、泗渡站铺、石子铺,过遵义府城后经忠庄铺、懒板凳铺、新站铺、乌江汛等进入今贵阳境。这些铺递均为古道连接点,后来均形成规模不等的集镇(市)。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清庭始办邮政,取代渝黔古道上的全部铺、塘、汛。但作为南北大通道,渝黔古道仍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军事、运输及流通的作用⑨。

酒店垭西北方向约6公里即到天坪场,原设天坪乡(1992年合并酒店、箭头两乡),2012年因尧龙山景区开发,撤乡升置尧龙山镇,小地名叫做水口坪。街市背靠尧龙山,图中商铺以“尧龙”取名者就有三家。

天平场(尧龙山镇)海拔1000米左右,距离桐梓县城63公里。每天都有班车定点往返县城。夏日避暑季(6-9月),还会开行直达重庆主城的客车,方便“候鸟”人群。

天坪场(尧龙山镇)聚落呈复合式块状,场内街道略有起伏坡度,周围这些年新建了很多避暑商业楼盘。

尧龙山在构造上属大娄山余脉——蒙山山系,为桐梓县境地貌中的“第一期剥夷面”,主峰海拔1795.9米,山顶建有明代古寺,也是川(渝)黔边界数县著名的宗教朝拜与避暑消夏胜地⑩。主峰顶端犹如一尊巨大的佛祖头像,雅称“佛陀”,周围丛峰形似几条神龙环绕“佛陀”,意境雄浑,故名“尧龙”⑪ 。古人曾赞曰:“斯尧龙山也,保障南黔、主镇西蜀。尧龙之盛衰,黔蜀之盛衰随之也;黔蜀之盛衰,尧龙之盛衰验之也”⑫。

站在崇溪河红军街一处观景平台端眺观尧龙山与山腰间的天坪场(西南方向),山顶最高位置即主峰。

来到距天坪场约2.5公里的避暑楼盘——尧龙云海,该楼盘地跨渝黔省界线,大部分辖境属尧龙山镇尧龙山社区梅子垭组,海拔约1200米左右。这里可南望尧龙山北坡(后山)。

探索尧龙山地质奥秘,领略其地质之神奇,近日(2020年6月),应尧龙山镇党委和相关部门之邀,贵州旅游地学研究院院长陈明华等一行地质专家,前往尧龙山进行地质科学调研考察。一行人从尧龙山“象鼻子”沿“九千天梯”一直攀登至尧龙山“瑞峰佛陀”顶峰,开始了一场跨越近两亿年时空的地质探寻之旅。经贵州旅游地学研究院一行地质人考察认为,尧龙山一带地层主要为志留系及二叠系地层,岩石为海相沉积岩组合系列。从山脚志留系地层(4.3亿年)至峰顶的二叠系地层(约2.7亿年),跨越了约1.6亿年。考察专家形象地说,沿尧龙山“九千天梯”拾阶而上,每上一步石梯,就跨越约5-10万年的地质时期。“走进尧龙山,可与数亿年前地球的古生物及岩石来一场古今对话。”地质专家无不惊叹。巍巍尧龙山,用数亿年的时光,跨越沧海桑田、海陆变迁,谁曾想现在的峰顶在数亿年前却是宽广无际的大海?如今一群地质人以科学的眼光来探寻尧龙山,从地学的角度来“翻阅”尧龙山的岩层,从岩石中一点一滴的信息,探寻出远古地球的奥秘。那尧龙山顶峰又是如何形成的?地质专家认为,由于地壳的抬升及水流侵蚀,溶蚀作用,形成了大的地貌样式,又因为尧龙山顶峰为二叠系栖霞组灰岩,近峰顶则为韩家店组碳质页岩,由于软硬岩石的风化差异,使得二叠系栖霞组灰岩象帽子一样保存于山顶,形成了现在奇特地貌景观。——节选自《贵州日报.天眼新闻》专题报道:“每一步石梯跨越10万年!遵义有座山,满山都是宝” 2020年6月3日 记者 贾华

尧龙云海楼盘处的一座休闲景观广场,位于贵州境内,拍摄地点则是重庆,省界在此呈上下落差对应。

清代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版《綦江县舆地全图》对酒店垭、尧龙山一带的要素标注。此图中的几个信息:(1)尧龙山古时又称“苗龍(巃)山”,进而联想到了是否也跟“苗族”有关呢?(2)酒店垭位于桐梓县境内,图上采用“邑”做标注,即古代对县的别称。(3)界牌应该就是羊角场的“綦江南界”处。

清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版《綦江县志.卷二.疆域.乡村》(宋灏 编撰)对羊角场(时称‘羊古脑’)、苗龍山的文字记载。苗龍山(尧龙山)还特别提到了山脚底的县境归属,方向为东/南面。而“脑”字在地名中通常泛指山体顶部或高点,结合羊角场所处的地形环境,正好契合了这个说法。

文尾备注——

① 1997年版《桐梓县志.自然环境.地貌特征》 94页

② 1986年版《四川省綦江县地名录.赶水区.羊角公社》109页

③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寻访红色印记|羊角场:红一军团一师二团驻地遗址” 2021年4月8日

④ 綦江区融媒体中心:红一军团二团指挥部旧址正式对外开放 2023年2月13日

⑤ “綦江南界”石碑基座图片详见“重现140年前的渝黔古道——庄延龄《North Kwei Chou》部分中文翻译” 一文,作者 张颖 辛岚 牛楠

⑥ 目前主流说法,“邻境蒙庥”的立碑时间在清代。但綦江文史爱好者及部分专家对此存疑,应另有说法。

⑦ 此说法由綦江文史爱好者杨友钱讲述,并提供了部分文献佐证。

⑧ “贵州省北界碑”数据信息来源于文保碑后面的一段介绍。

⑨ 节选自书籍《古道记忆——渝黔古道桐梓段文存》 申翔 杨利 编著

⑩ 1997年版《桐梓县志.自然环境.山脉》 102-103页

⑪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尧龙山 词条

⑫ 此说法提到“古珍州(治今贵州正安)痒生(秀才)赵师亮”所赞,但该人物基本信息,甚至所属朝代资料暂缺,只能统引为“古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