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乡村,去过许多庙宇,发现有些庙宇供奉的神很奇特。在三洲镇的小潭村,就有这样的一座庙,叫“藤母宫”,供奉的神竟然是一根藤,人们称之“藤母娘娘”。宫前立一副对联:抱环宇入我襟怀,度众生出乎己任。每月逢“九”日,许多善男信女都前往藤母宫朝拜,祈祷保佑健康平安。
一根藤怎么成了神呢?原来有个故事,传说从前小潭村有一位叫雷藤的女孩会给人治病,并且亲自上山采草药,什么鱼腥草、着风草、车前草、风藤子……采了不少。村里有人头痛脑热什么的,她就送上有关的草药,替人治病却不收钱。人们感谢她,她说不用谢,乡里乡亲,帮点忙应该的。因此,村里人都很喜欢她。
可是很不幸,有一天村里发生火烧山,雷藤在救火中被烈火烧死了。全村人都很难过,给予厚葬。过了不久,雷藤墓地旁边长出一根藤,顺着峭壁向上攀援,峭壁间渗出一股泉水,注成一个清澈的湖。那年夏天,天气炎热,一个小伙子在田里干活时中暑了,人们搀扶着他来到藤下的湖边休息,并且舀了一勺泉水给他喝。小伙子顿时头不疼,肚不痛,精神好多了,又回到田间干活。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知道了,有些久病不愈的人来这里喝了水,病也很快就好了。人们都感到很神奇。
一天晚上,土地公公托梦给大家说,雷藤惦记着乡亲们的键康,死后化成一根藤,赐给人们神水,有病治病,无病保健。村民都很感动,特地在村头立庙,命名“藤母宫”,拜藤为神。每月初九、十九、二十九这三天,村里人都来庙里祭拜。
几年前去四都镇,在渔溪村见有一小庙,庙名“镇溪庵”,供奉的神也让我大跌眼镜,居然是一块石头,称之“石圣祖师”,庵中长年香火旺盛,并且每年正月十四,还举行“打菩萨”庙会。
一块石头怎么也成了“神”?原来也有个故事,传说,明末年间渔溪村旱情严重,稻田龟裂,农夫心急如焚。有一天,村中一老者以石头堵田缺,稻田即水盈。一后生见之,窃其石至自家田堵缺。第二天,后生田亦水盈,而老者田旱。于是两人为抢石而大打出手,旁人皆指责后生,后生不得不说了实情,原来他曾在夜里作过一梦,有个白胡子仙人告诉他,此石用以堵田缺则田有水,否则田就旱,若以棍击之,水会更多。众人皆惊,称之神石也。有人说,你们两人都不能争抢,此神石应归全村人所有,我们选址供奉,以保佑全村吧!众人即附和,将石抱回村里。马上建起一庵,置石于神位,烧香照烛,跪拜求雨。倾刻间果然大雨滂沱,缓解了全村旱情,所有稻田都有了水。
为感恩于神石,渔溪村从此每年正月十四举行盛大祭祀,以打菩萨形式迎神接福。人们先在庙里烧香照烛,用果品供奉石圣祖师,然后把石圣祖师从庙里请出来,由八个年轻力壮的后生肩抬石圣祖师的轿子出游,众人见之蜂拥而上,以竿击之,求石圣祖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们人类有节日,谁知南山镇的桥下村还有个“耕牛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耕牛节”。全村每家每户都要选最好的糯米,碓一臼糍粑,用芥菜叶裹着糍粑喂耕牛。怎么要给牛过节呢?也是有来历的。据说,明朝永乐年间,十月初一这天,桥下村有个儿童谢景文在野外放牧的时候,突然一只老虎向他扑来。牛牯看见了,立刻冲过去救主人,它用自己的牛角,对准老虎的眼睛猛插过去,老虎的一只眼睛顿时被刺瞎了,落荒而逃。
谢景文被救了,回到家里把事情告诉了家人。父亲很感动,为了感谢牛牯,当天特地打糍粑犒劳牛牯。村里人知道了,也都认为牛牯很有人性,从此不仅爱护耕牛,还很敬重耕牛。几年后谢景文家的牛牯死了,全家人还为牛牯建坟,用糍粑祭祀牛牯。从此,人们就把每年十月初一定为耕牛节,家家户户都打糍粑喂耕牛。村中还建起一座庙,庙里供奉“大力菩萨”(牛神)。
以上乡村,人们或以藤为神,或以石为神,或以牛为神,顶礼膜拜。这些民俗像一朵朵奇葩,经久不衰,世代相传。可见无论谁只要是做了善事,立了功德,那怕是草木、石头或是牲畜,人们都永远不会忘记,永远感恩戴德。这些民俗实际上是倡导乐善好施、扶厄济困的精神,愿这种精神在新时代更加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廖金璋,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已在《福建文学》《小说月刊》《散文百家》《北方文学》《当代人》《厦门文学》《福建日报》等全国50多家杂志和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
微刊投稿邮箱:1505105907@qq.com
◆总编兼创作基地主任: 刘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