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抑郁症的8个经方运用经验

皇铭安康 2023-10-30 23:49:00
治疗郁证方药琐谈 作者/江克明 忧思郁结,心情不舒,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症,通常称之为郁证。患者常因多病之苦,更使精神抑郁加深;本是因郁致病,复又因病致郁,每多相互影响,易于反复缠绵。 一、治郁之法,历代医家积累了不少经验,传下来许多方剂,足可取法。 1.四逆散 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有四逆散一方,能治气郁、手足冷的证候,为疏肝理气的基础方,后世的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都是由它加减而成的。 2.旋覆代赭汤 又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有“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一条,原治伤寒病后,胃气不和之证,患郁证之人,每多噫气不除,此方亦可用之。 3.半夏厚朴汤 又《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妇人咽中如有灸脔”,即俗称之梅核气,用半夏厚朴汤治之。因它用四味药能治七情气郁之证,故又名四七汤。 4.苏合香丸 《外台秘要》有乞力伽丸一方,《和剂局方》改名为苏合香丸,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用此治气中昏厥,有开窍回苏急救之功。近年扩大应用于气郁心痛、胃痛,以及痛经等证,并有理气止痛的功效。 5.逍遥散 《和剂局方》有逍遥散一方,为疏肝解郁的代表剂。它是由四逆散和当归芍药散二方配合而成的,于疏肝解郁的同时,还有养血、健脾的作用,体现了仲景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精神,常用治肝郁血虚,或兼脾虚之证。 6.越鞠丸 朱丹溪认为:“凡郁皆在中焦”,于是拟订了越鞠丸一方,统治气、血、痰、食、湿、火“六郁”之证。“六郁”以气郁为主,方中香附一药与川芎相伍,一气一血,善于疏肝解郁,为临床所常用。此方治肝气郁而犯胃之证,最为合适。 7.一贯煎 魏柳洲认为:肝郁日久,易于化火伤阴,自拟了一贯煎为疏肝养阴之方,适用于肝郁阴虚之证。 8.滋水清肝饮 薛长春将逍遥散与地黄丸配合,为滋水清肝饮,用治肝肾两虚之证,都是独特的经验。 郁证的病机,以肝气郁结为主。它的病程进展,大多气郁在先,血郁在后。 气郁可以犯胃,或者上逆,或兼痰郁、湿郁、食郁等证;久则由腑及脏,导致脾虚。 血郁每多冲任失调,妇女易见乳胀、痛经等证,久之会出现肝肾同病。 总之,郁证有浅深、轻重、虚实之不同,治有缓急、补泻之区别。选方用药各有特点,当各随所宜而灵活运用。 二、本人治疗郁证,遵循前人之法,以疏肝解郁为总的原则 气机上逆者,降气镇逆;气滞胀满者,行气消胀;卒然暴厥者,芳香开窍以急救;胃气不和者,和中健胃助消化;夹痰、夹湿者,兼以燥湿、化痰之法。脾虚者,益气健脾。见血郁之证,以理血为重,养血且有助于疏肝。 临证之时,可随证遣药。 疏肝解郁的常用药物,我常以柴胡、郁金、蒺藜、香附、合欢皮等为主; 若欲疏肝理气,可配合香橼、佛手、橘叶、枳壳、青皮、陈皮等药; 若欲疏肝养血,可配合当归、芍药、川芎、丹参等药; 若欲疏肝和胃,常配合山楂、神曲、谷麦芽、鸡内金等药; 若兼湿郁,配砂仁、蔻仁、苍术、厚朴等药; 夹痰者,配半夏、茯苓、贝母等药; 气逆者,配旋复花、代赭石、沉香等药; 若欲疏肝止痛,常配合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等药; 若欲清其郁火,常配合黄芩、山栀、龙胆草等药; 若见脾虚证,配参、术、甘草以健脾益气; 若见阴虚证,配沙参、玉竹、天麦冬、生熟地以滋阴润燥; 若兼肾虚证,配菟丝子、甘杞子、续断、桑寄生等药。 三、下面介绍治验二则,以供参考 例一:丁××,女,48岁。初诊:1968年2月13日。 夫亡悲伤太过,郁结胸闷不舒,噫气数月不已,呕吐涎沫,不思饮食,形体日渐消瘦,月经两月不潮,小便灼热,大便干结,脉象弦细,舌苔白腻。证属肝气横逆,胃失和降,兼夹痰湿中阻,经血不调。拟予降逆止噫,化痰和中法。仿旋复代赭汤加减。 处方:旋复花9克,代赭石30克,姜半夏9克,炒苍术9克,广陈皮6克,红豆蔻5克,毕澄茄5克,当归9克,丹参9克,生姜3片,大枣5枚。四剂。 2月20日二诊:上逆之气已降,噫气、呕吐均止,痰湿渐化,舌苔已净,食欲已醒,二便如常。转以疏肝和胃,活血调经法治之。处方:潼白蒺藜各9克,全当归9克,川芎6克,合欢皮15克,姜半夏9克,红豆蔻5克,焦山楂9克,炒谷麦芽各9克。四剂。 3月20日三诊:精神振作,食欲倍增,形体渐丰,月经已潮,量少、色尚鲜。前方合拍,可以续服。守原方再服四剂,病愈身安。 按:肝气郁而上逆,胃气失于和降,郁闷噫气,故以旋复花、代赭石降气镇逆为主;呕吐涎沫,舌苔白腻,乃痰湿中阻之象,又以苍术、陈皮、半夏化痰湿、和胃气为辅;红豆蔻、毕澄茄俱辛温之品,能加强和中化湿之力;当归、丹参具养血之功,有助于疏肝,更能起调经之用。虽 然小便灼热,大便干结,结合舌诊脉象,未作热证处理。总以温降为主,着重于化痰和中。果然一诊即气机顺降,痰湿渐化,食欲振,二便如常。二诊转以疏肝和胃调经为主,三诊就食欲倍增,经脉亦通矣。 例二:吴××,女,50岁。初诊:1974年6月14日。 性急多郁,咽哽数载不已。近一年来,又加脘腹胀满,灼热疼痛,腰背部自觉有烘热感,两腿时常跳动,或觉沉重麻木。年已半百,经事尚属正常,脉象弦缓,舌苔腻而微黄。此乃肝经郁热犯胃,湿阻气滞使然。拟与解郁清肝,和胃化湿法治之。 处方:白蒺藜9克,龙胆草6克,黄芩3克,紫苏叶9克,广藿香9克,炒苍术9克,广陈皮5克,炒山楂9克,淮牛膝9克,姜汁炒竹茹9克。四剂。 6月20日二诊:药后咽哽较舒,脘腹胀痛减半,脘腹灼热与腰部烘热俱已消失,脉缓,舌苦薄腻。方证尚属相符,拟守原意出入,上方去黄芩,连服四剂。 按:肝火旺者,性多急郁,咽哽数载,脘腹灼热,腰部烘热,皆为肝经郁热所致;脘腹胀痛,舌苔腻而微黄,乃湿阻气滞之象。 宗丹溪治“湿郁”、“火郁”之法,方以黄芩、龙胆草泻肝火,白蒺藜、紫苏叶疏肝郁,藿香、苍术、陈皮化湿而行气滞,山楂、竹茹配合苏叶、藿香以和胃降逆,牛膝强腰腿,为佐使之品。 竟然二诊肝火先清,烘热消失,随之气行胀减,而湿邪亦化,堪称应手。 特别提醒:本文所涉及处方用药,仅供临床医生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擅自试方。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1 阅读:492
评论列表
  • 2023-11-04 20:40

    请问在医生怎样联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