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很长达四五年的时间,我的脑海只有一个念头: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很好,只有我的孩子这么叛逆和不听话?
那几年过得很辛苦,起早贪黑的上班,下班后做完饭,还要满世界的找孩子回家。
我永远不知道昨天孩子在哪玩,今天会在哪,明天又会去哪?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各种好话说尽,道理也讲了几箩筐,可是孩子该四处跑还是跑。
有时候玩到晚上十一点,还不见踪迹。忙碌一天后的疲惫和找不到孩子的焦灼,快要压垮我的身体和精神。
那时候,我得到的所有结论只是:这是一个让我很棘手的娃,他很叛逆,我后悔生了他。
可我越是我这样打击孩子,孩子回家越来越晚了,一天到晚用冷漠的眼神看着我,一言不发,被我逼得紧了,会说一句让我气炸的话:谁让你生了我这个废物,你怎么不去死呢?
我无数次想的是:这孩子没得救了,真没救了!我的惩罚力度加大一点,不然这孩子真要完了。
现在才明白正是由于我的这个错误想法,才让孩子跟我越来越疏离,甚至憎恶我。
直到某一天我学习了心理学育儿后,我才终于明白: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这句话猛然的敲醒了我,让我有意识的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孩子才会这样对抗和叛逆,才会每天都回家很晚,才会不愿意写作业和学习?
哪有一个人生来就是草芥,哪有一个人生来就是废物的?父母有没有问题?
当我这么想时,我在想是不是我在甩锅自己的问题?将孩子的问题,都归结为他自己不听话,青春期叛逆?
心理学有这样一句话:愤怒是对自己无能的恐惧。
父母之所以会对叛逆的孩子愤怒,是因为孩子失去了父母的控制,而又毫无办法。而父母为了重新获得掌控感,就会把问题甩锅给孩子,认为都是孩子没做好,都是因为孩子叛逆,全部是孩子自身的问题。
我特别能理解父母为什么这样认为,就像当时的我一样,因为自己没有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因为没有能力引导孩子,就只能拿孩子叛逆来甩锅。
反正,只要为孩子的叛逆找一个借口,就没父母什么责任了,相当于找一个心理安慰。
剥离了父母的责任后,无论孩子怎么做得不对,都似乎跟父母无关了。
但我想说的是,孩子只是一张白纸,父母怎么教育,怎么引导,孩子就会怎么成长。
也就是说,父母要是用指责、谩骂、挑剔和负面评价一直对你的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朝着你否认和贬低的方向成长,会变成一个叛逆、任性、狂怒和对抗的孩子。
反过来,父母如果用商量、温和、尊重、理解、共情的方式去滋养和宽容孩子,让孩子在家中得到一些温暖和安全感,那么孩子即便跟父母有不同的意见,也能开诚布公地谈。
拿我那几年教育孩子的误区来说,首先我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塌糊涂,自己身上负情绪很多,各种琐事折磨得我毫无精神气。
回家一看到孩子没有乖乖写作业,或者根本不在家,我就会火冒三丈,无意识觉得孩子又再给我添麻烦,心想自己原本就够累了,这孩子怎么就不省心呢。
我渴望孩子的状态时:远离游戏,不看电视,一放学就在家好好学习,让干啥就干啥,不让累得吐血的我再费心。
当初对孩子设想的美梦有多甜美,梦想破灭的时候就有多稀碎,冲突就有多激烈,叛逆就有多疯狂。
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疼。再回看现在我跟娃的亲子关系,能谈学习,能聊学校,还能侃同学关系,互通我们各自的心声。
这一路走得特别艰难,逆袭得也特别魔幻,无怪乎不少网友说我编造一个学渣逆袭和亲子关系和谐的童话故事。
如果非要说是一个童话故事,那也是由无数次眼泪堆积而成,也是由数千个日日夜夜坚持改变自己:
每天坚持读心理学育儿,坚持写了几年反思复盘和情绪日记,为了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这几年累计跑了2000多公里。
如今,我再不也会因为孩子的问题而甩锅青春期叛逆,而是有意识觉察自己的言行举止,哪里伤害到了孩子,我要怎么做孩子才能感受到被理解和听进去?
所谓的青春期叛逆,不过是孩子到了青春期萌发的独立意识,他们想要属于自己的空间,想有自己的话语权,有了想要挣脱父母束缚的自主意识。
所以,从来没有孩子叛逆这一说,只有不被父母看见的情绪,不被父母理解的动机以及父母总是拿“为孩子好“而不停的控制和施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亲子关系亦是如此。
父母觉醒了,才会慢慢悟出来,孩子叛逆不过是向父母发生求救信号:你现在养育我的方式,让我觉得窒息,请换一换方式来爱我。
当孩子被父母看见情绪,理解需求,懂得感受时,亲子关系就有了质的飞跃,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你想多了,跟你境遇完全不同的家长也在和孩子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区别在于败得是否体面以及容错的能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