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面对东西两面的军事威胁,斯大林是如何破解困局的

王哥说过去 2024-03-18 18:28:38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缔造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于1924年1月因病逝世后,斯大林逐步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人。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日益复杂化,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的斯大林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运作上。

工作中的斯大林(图像)

当时的苏联的东、西两面都受到了不可预测的军事威胁。东面主要是日本;西面既有一直反共产主义的西方国家,更有“异军突起”的希特勒德国。

面对如此的局面,斯大林在1930年召开的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说,“我们的政策就是和平的政策”。同时,他强调指出:“别人的土地我们一寸也不要,自己的土地一寸也不给任何人。”

这一时期,在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时局的过程中,斯大林表现了极为谨慎、克制和现实的态度,力图扭转或者至少推迟必将爆发的战争。因为,他的国家需要加强工业和军事力量的时间。

那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斯大林和他的国家面临的不利局势到底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去破解的?下面,就为大家叙说一二。

一、东面:忍让克制,避免战争。

1931年9月,曾在1904至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的日本侵占了中国的东北地区后,苏联的远东地区受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严重威胁。

耀武扬威的日军(图像)

与之相较,更令斯大林担心的是,日本人还接连侵扰中国的“外蒙”(即现在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因为,“外蒙”对苏联来讲,起着缓冲的作用,担当着“卫士”的角色。一旦日本人侵占了“外蒙”,苏、日之间的战争则无法避免。

虽说姑息日本侵略者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但斯大林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尽力避免战争。

在制定计划,努力发展远东地区的工业,以保障当地驻军所需的同时,苏联政府积极主动地联系日本政府,与之谈判,目的是签订一个“互不侵犯条约”。

但是,接受了苏联政府的谈判“请求”的日本政府,不假思索地否定了苏联人的“想法”。

在与日本人的多次谈判中,斯大林和苏联的外交官员们都表现了极大的克制和耐心。尽管日本人一再挑衅,但他们安之若素,不动声色。

此种情势之下,为了缓和东部边境上的紧张态势,苏联把它在中国东北的铁路卖给了日本。而且,拒绝同英国、美国合作反对日本,甚至不参加“国际联盟”的一个考察中国东北局势的委员会。

坚毅冷静的斯大林(图像)

总之,斯大林不想做任何有可能被日本人用作发动战争的借口的事。

到了1939年,通过断断续续、磕磕绊绊的系列谈判活动,苏、日双方终于结束了在中国“外蒙”、东北边境的军事摩擦,并一致同意设立一个委员会,商谈、确定双方的“边界”。

至此,苏联的东部边境总算是“安定”了下来。

二、西面:主动出击,谋求联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苏联与自己的西部邻国波兰、芬兰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接着,苏联政府于1934年夏,分别和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签订了相关“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其西南边界的安全。

之后,为了在西部边境建立一个“缓冲地带”,苏联政府与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缔结了“军事同盟”。

在此基础上,斯大林努力谋求与东欧国家的“牢固联盟”。但是,由于德国和波兰的反对,斯大林的这一设想最终没能变成现实。

1933年,希特勒跃升为德国元首。随之,整个欧洲的政治力量对比在发生变化,战争的阴云开始在欧洲上空集结。

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图像)

掌控德国伊始,希特勒就一再地敌视苏联政权。为了满足德国扩张的需要,希特勒向苏联宣布德国对乌克兰和苏联其它领土的无理要求。

对希特勒的种种疯狂言论,斯大林不予公开谈论,只是密切地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当然,希特勒也没有轻举妄动。他们都在自己一方持续地采取“平行行动”,并不断企图给对方制造“异常复杂的局势”。

在小心翼翼地安抚或至少避免惹怒纳粹德国的同时,斯大林对希特勒的咄咄逼人的“外交行动”越来越感到不安。

1934年1月,对苏联有着几百年夙愿的波兰屈从于希特勒,与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如此一来,德国人从波罗的海沿岸进入苏联的道路就“畅通无阻”了。

这对苏联来说,形势大为不妙!

于是,1935年,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斯大林开始寻求与美国结盟。但是,一直顽固地拒绝承认苏联政府的、对自己的财富和力量充满信心的美国人觉得,他们没有必要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吃了美国人的“闭门羹”后,斯大林转而设法加大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合作力度。

1938年3月,希特勒占领了奥地利时,斯大林积极倡导英、法、苏三国建立一个反德联合阵线。

倡导建立反徳联合阵线的斯大林(图像)

不料,英、法两国不但对苏联人的建议置之不理,还于1938年9月28日至30日,与德、意两国会聚在德国的慕尼黑,形成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次年3月,德国悍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斯大林再次建议英国、法国、波兰、罗马尼亚与苏联建立“五国同盟”,共同防御纳粹德国。

英国政府率先拒绝了斯大林的这一建议,但主张五国都发表一项宣言:一旦侵略来临时,将进行相关磋商。

斯大林对英国的这一表态,看作是“软弱的反应”。即便如此,当苏联表示同意英国人的“倡议”时,波兰人仍表示不能接受。

战争日益迫近,德国军队时刻准备越过波兰边境。不过,希特勒也还有些举棋不定。因为,他还不知道苏、英、法三国的真实态度,他害怕苏联会和英国、法国一起保卫波兰。

1939年5月30日,德国人向苏联人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建议——回顾苏、德两国的历史关系。

对此,苏联政府没有予以积极回应,因为他们正与来访的英、法军事代表进行着所谓的“军事公约”谈判。

谈判场景(图像)

在这一谈判中,斯大林坚持,“三国的军事公约”必须包括“苏联军队在与德国作战时可以通过波兰”的条款。波兰人不同意,英、法政府也拒绝了这一条款。

这样,苏英法三国的谈判陷入了僵局,最终宣告失败。

无奈之下,为了确保苏联领土不受侵犯,斯大林只得考虑同希特勒签订有关协定的可能性。

1939年8月15日,德国递交给苏联一份照会。不久,苏联政府回应道,“欢迎德国认真改善双方关系的愿望”。

8月20,希特勒通过电报建议斯大林,在8月22日或最晚在23日,接见德国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斯大林同意了,因为他已有了与德国签订条约的最后决定。

8月23日,斯大林接见了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随之,苏、德两国签订了有效期为十年的《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场景(图像)

这一“条约”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希特勒可以放手入侵波兰,斯大林则拥有了更多的“准备”战争的时间。

当时,即将荣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对苏、德的这一做法的评价是:“他们的政策固然是冷酷无情的,但在当时却是极其具有现实意义的。”

近两年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失效了。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了。

虽然没能让苏联避免战争,但是,斯大林的系列外交政策,为他的国家赢得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和平发展的时间!

主要参考文献:《斯大林传》、《二战秘史》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