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两部《脉灸经》为何是“十一脉”?(初定稿)

金东文化 2024-07-11 14:46:13

【医经钩考】两部《脉灸经》为何是“十一脉”?(初定稿)

金栋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校雠通义》),以知其所以然!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部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为何是“十一脉”、而独缺臂(手)少阴心脉?

鄙人曾经认为,乃“天六地五”附会推演之故。

人体五脏六腑十一经脉,由何而来——即脏五腑六、经脉十一之数,由何而来?先秦贤哲认为,十一乃天(地)之数,即“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国语·周语》)。汉儒尊奉之,如

班固《汉书·律历志》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于是人体必须有阳腑六、阳脉六,阴脏五、阴脉五以应之。否则,不得天地之中合,则民无以生,即人之生命无所从来(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

“人副天数”——天人相应之附会推演而来!天为阳,天数六为阳,故人体必有六阳脉(六阳腑)以应之;地为阴,地数五为阴,故人体必有五阴脉(五阴脏)以应之。实际上,“十一脉灸经”之数,实非如此!

因为手少阴心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故不能受邪气侵犯,而由“心主之官”、“心主之脉”——臂厥阴心主之脉——手厥阴心包脉——心包代心受邪。诚如《灵枢·邪客》所说:

“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

观《灵枢·本输》十二经脉五输穴流行之所终始,只有十一经脉,经文中的“心出于中冲”之“心”,杨上善《太素·卷十一·本输》作“心主”、《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心包”,正是“手厥阴心包经脉”之五输穴,而所缺者正是“手少阴心脉”。出土的《十一脉灸经》中手少阴心脉禁灸刺,所以才用“手(臂)厥阴(心主)心包脉”冒名顶替,故而隐去一脉而成。据相关学者考证,很难说明出土于文帝时期的两部《十一脉灸经》是由“十一脉”直接过渡到《灵枢·经脉》“十二经脉”,是有道理的。而出土于景武时期的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医简扁鹊学派之典籍《天回医简·十二脉》有“十二经脉”的完整循行路线和主病,当是今本《灵枢·经脉》之祖本。

海南省海口市88岁退休老中医陈业兴先生说:“其实按三阴三阳配对规律,两部《十一脉灸经》仍是十二气脉。只因臂少阴气脉禁忌,故只用十一条气脉来治疗,臂厥阴气脉走行线仍在原位置,只是张冠李戴、冠上了臂少阴气脉之名。……有手三阳,必有手三阴脉,不可能只有臂太阴气脉、臂少阴气脉,而无臂厥阴气脉。‘天六地五’思想套不到三阴三阳手足十二气脉,只能套到五脏六腑。”所言甚是,当从之。

至汉代,受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感应神学观”“人副天数”等思想体系之影响,才有编纂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中医经典《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说:“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及《灵枢·经别》所说:“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为了附会“天人感应神学观”“人副天数”等,因“天有宿度”十二月,故有中医经典“十二月,应十二脉”(《素问·阴阳别论》)、“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灵枢·阴阳系日月》)、“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灵枢·邪客》)等之说,亦即“天有十二月,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之附会推演!

要之,为何出土的《脉灸经》是“十一脉”而独缺手少阴心脉?究其因,乃因出土的《十一脉灸经》中手少阴心脉禁灸刺,所以才用“手厥阴心包脉”冒名顶替,故而隐去一脉之故,非“天六地五”之附会推演!参以《天回医简·十二脉》得知,先秦时期经脉之数仍为十二经脉。至汉代,受董仲舒“天人感应神学观”“人副天数”等思想体系之影响,此时之医家、或方士医编纂整理为“天有十二月,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附会推演之说!

附:部分参考书目及配图如下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