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字士元,东汉末年荆州襄阳人。时人将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诸葛亮称为卧龙,庞统则称为凤雏。诸葛亮一生功业评价,后世赞之不绝,然而对与之齐名的庞统却相对缺乏了。这固然与庞统年仅三十六便英年早逝有直接关系,但也和他在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形象息息相关。
那么我们便来看看,这位刘备集团的次席谋士,收西川的主要策划者,他是否当得起“南州冠冕”的赞誉,是否真如演义中描写的那样?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认识:演义本身不等于正史,小说中有许多部分其实是罗贯中“编”出来的。在此一基本认识下,我们可以说,演义中描写的庞统也是烘托诸葛亮的一颗“棋子”。
然而庞统的烘托与他人不太一样,别人是烘托诸葛亮的“智谋”为主,“品德”为副,庞统却恰好相反。从庞统正式出现,欲大展身手开始,先是表现出过高的自信致使孙权不用,后又尽废县事不管,每每都让人有“狂士”的印象,恰与孔明的谦虚形成鲜明的反比。
之后攻蜀之时也曾对刘备说出“讨伐别人的国家却把这当成乐事,这不是仁者之兵啊。”而在酒席中被刘备逐出,隔日刘备道歉时又说“君臣俱失,何独主公?”的话来。这在尊重君臣伦理道德的诸葛亮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最后更以“凤死落坡东”作为凤雏短暂一生的余光,让庞统这位与孔明并称的名士因个人的争功、猜忌心理害死自己。
这就更可突显出诸葛亮品德上的可贵之处:收川是《隆中对》里早定下的方略,诸葛亮却让庞统去策划执行,不去争功;
孔明担心西征军因大意遭挫折而写信提醒之,却遭庞统猜忌。做为烘托,庞统真可谓“尽忠职守”了,这情形正如同东吴的周瑜、鲁肃一般,虽然非常生动地让诸葛亮的形象“完美化”了,却糟蹋了这些历史上的英豪们。
演义中庞统初展才华是在赤壁之战中,他提出了著名的“连环计”,并且亲至曹营中为说客,让曹操毫不怀疑地将船连结起来,还沾沾自喜。庞统初现的光彩,已经将他的智勇表现出来了。只不过演义里的这段只是罗贯中过人的才华,他将史上记载并不详细的一场重要大战,以生花妙笔写活了,并以其艺术加工将一场大战中的智斗、武斗写得活龙活现,让人相信那就是真实的。可惜史上的记载中庞统并没在赤壁战中出现,战船更是曹操自作聪明连结起来的。连环计只是罗贯中惊人的创造罢了。
庞统开始正式踏上仕途是在刘备手下。一开始庞统只当了一个小小的县官,这与诸葛亮一出山就被刘备托以大任大不相同,这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庞统原先是有意在东吴发展,只是庞统本身放荡不羁、过于自信,且又其貌不扬,不为孙权所接受,原本对庞统之才极为重视的鲁肃只好介绍他到盟友刘备集团去求发展。
没想到刘备对这位与卧龙齐名的凤雏也因“貌丑”而不太能接受。为了顾及介绍人鲁肃的面子,便安排庞统县官的职务。演义中因此有刘备派张飞、孙乾向不理县政的庞统问罪一段,由此引出庞统半日办妥百余日公事,张飞敬服并向刘备推荐一事。
只是正史上仅记载庞统因此被罢官,是鲁肃知悉后再作书推荐,诸葛亮按察四郡后回来听闻,也力荐之。刘备与庞统一谈,也了解了庞统果真具备惊人才华,立即任用为治中从事,不久更升为军师中郎将,在参谋部中,仅次于诸葛亮。
倘若庞统为东吴所用,那么三分天下的形式也许就会改变,刘备的收川之事更不可能如此顺利。当孙权知道刘备入川的主要策划者为庞统时,心中不知有无悔恨之意?不用庞统,肯定是东吴的重大损失。由此可知,不可以貌取人真是千古明训,而领导者更不可一时意气,错失人才,否则损失只怕难以估计。
庞统一生的功业,可说是都集中在取西蜀之上。是庞统在刘备见过法后正犹豫不决时以“宜从权变、逆取顺守”的道理来坚定刘备的决心;
也是庞统,在刘璋开始对始终没有攻打张鲁的刘备起怀疑时,及时献策以解危机;
最后更是在攻打雒城时为了计诱雒城守将张任不惜以己为饵,成功地捉到张任,但庞统也因此身中流矢,竟然就此结束了他仅仅三十六岁的短暂生命。
我们就依上述三件庞统最值得一提的事件,来谈一谈庞统的才干。
在法正劝刘备取西川前,取西川一事早已成为刘备集团的国策,对刘备来说,这是必要的而且毋庸置疑,那刘备还为何会犹豫不决呢?在此之前,孙权也曾对西川发生兴趣,但最后却因刘备的“求情”使得孙权不得不取消计划。倘若刘备取川,势必难以对孙权解释,此是其一,但东吴此时仍处于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刘联盟仍是必要的,孙权纵然心有不满,也还不至于太表面化,只要留守荆州之人能多加疏通,此事虽难却还可解。
真正让刘备为难的事,却是这样做会危及他多年辛苦建立的“仁义”名声,仁义就是他的招牌、他的基础,若为了收川而使仁义之名受损,值得吗?
庞统就是在了解了刘备的难处之后,特地以“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来坚定刘备的决心。
这番话不但解释了刘璋有可取之道,将乱世宜从权变之义解说得极正确,同时又举出古代名君相似的例子,说服力极高,并且将负信损义的解决方法也一并提出,使得刘备大是恍然地说“金石之言,当铭肺腑”,下定决心要取益州了。
事实上以诸葛亮之智一样也想得出这套道理,但为何会由庞统提出?小岩以为这是两人个性思想上造成的。诸葛亮素以谨慎小心出名,而其儒家传统的忠君报国、忠孝仁义思想更是显著,使得诸葛亮以兴汉为志向,而选择了刘备。
庞统则不同,其性不羁,并且观其原本欲投东吴一事,便可知庞统的“正统”观念并不重。两人智力在伯仲之间,自然就由庞统先提出此论了。
由此论便可看出庞统在洞察力及组织力上的与众不同,他能在难题上以另一种角度切入观察,总结历史上的例子,提出因应解决之道,的确有他的一套。
提到庞统洞察力与组织力的高超,还可以拿庞统献三计一事来说明。当刘备一行至葭萌关后,就不再北上攻打张鲁,反而驻守不进。在此期间,刘备“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始终抓紧民心不放,这对日后攻刘璋甚至治蜀均有其影响。此时孙权感到受骗,派人将嫁给刘备的妹子接回去,差点连当时尚年幼的刘备长子阿斗也被带回东吴当人质了。幸赖赵云护幼主在前,张飞接应在后,阿斗还是夺回了。刘备便以此为借口,暂缓攻张鲁。
后来大概刘备收买人心奏效了,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发觉情况不对,向刘璋告了状。刘璋一时难以决定,只下书要杨、高二人监住刘备,却没想到消息让已投靠刘备的法正知道了。
法正立即通知庞统此事,而庞统也真不愧是庞统,能立即规划出上中下三条计策:“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乡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同时还提醒刘备“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要刘备尽快下决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刘备则认为“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
我们想讨论的不是中计的实行结果如何,而是要讨论庞统的上计与刘备的上计(即庞统提出的中计)到底孰优孰劣?就政治上来考虑,刘备入蜀时间毕竟不长,纵有恩惠于民也限于驻地,以刘备处处抓紧民心的做法来说,当然希望先花点时间做做“安民工作”,况且刘备此举背负着遭人以“背信忘义”谴责的危险,自然更希望民心的支持了。尤其他更希望利用双方对峙的时候,做做“策反归正”的工作。这一方法收到了相当成效,吴懿、李严等蜀中重要军团领袖或直接投诚,或战败归降。此事除了敌我力量的消长外,更影响到双方部队的士气。但是此计是否有其不足之处呢?
就军事观点来看,庞统的上计则确实是上计,日后不是有孟达归魏后又谋反叛变,却因司马懿部队猛然兵临城下,使得军心溃散,不出几日就兵败城破而被擒斩首一事吗?若刘备能采用上计,在刘璋还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秘密行军至成都,在出其不意的情形下,刘璋几乎只能不战而降而已。
纵然刘璋不降,然而军心已溃,只要配合法正、孟达的政治攻势,争取原本就对刘璋没什么支持度的文臣武将加入,再配合荆州后方的接应,刘璋再倔也不得不降。
庞统此计绝对有资格称为上计,只不过刘备个性上较近于诸葛亮的谨慎,加上以民心为先,自然就会选择中计了,若换做曹操或孙权,那就该是选择上计以收奇功了。
但不论是哪一计,其实都展现出庞统多方面观察、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最后庞统提醒争取时间这件事,确实显现了他判断力的高超,在谋蜀事迹未败露,刘璋举止未定,而仅止于怀疑时,立即攻击或退走,均可收奇效。所以,我们可以说庞统在运筹帷幄方面并不在三国其他将帅之下,比之张良、陈平也不见得逊色。
最后,就该提到攻雒城之役了。在演义中,雒城是由诸葛亮主导所攻下的,庞统早在前往雒城时在落凤坡遇张任埋伏遭乱箭射死了。后来张任被诸葛亮设计活捉后不降被杀,雒城另一位守将刘贵则被张翼所杀,雒城便落入刘备手中了。第一流的人物竟死于二流人物张任的埋伏,实在令人遗憾不已;
而庞统死于落凤坡前的种种征兆,让人感到演义中显而易见的“天命”太泛滥了。把书中描写的庞统在传统道德要求上的缺失引起的悲剧归于天,未免太偷懒了,同时这样的描写也只是罗贯中的艺术写作,离史实有段差距。
刘备在攻向雒城前,已经吸收了几个蜀地部队,一路上顺利地打到了雒城。没想到在此战略要地上遭遇了攻蜀以来最强烈的反击,那就是张任为主的部队,纵然黄忠、魏延英勇难敌,庞统、法正智计过人,却也一直摆不平雒城的张任。这时的刘备为了增加己方的实力,同时巩固荆蜀之间的地区,下令要留守荆州的预备军入川接应,并分路合击,以瓦解刘璋欲合围断刘备集团后路的企图。庞统在这时也策划了诱张任之计,亲自做饵。张任果然上当,然而张任也非等闲之辈,他下令以箭雨还击,虽然最后仍是被擒,却将刘备攻蜀的首席参谋庞统给射死了。这位年仅三十六岁的青年俊秀,还未能充分发挥其才干,就赍志以终了。
历史上的庞统非但没中张任埋伏,反倒是计擒张任的策划者,攻下雒城,该记庞统首功。他的身死,不只可惜、可怜,还间接造成失荆州、刘备匡复大业不成等后果。他如果没有意外身亡,蜀汉集团恐怕会永远地占据荆州,日后问鼎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相信诸葛亮日后独自支撑蜀国大事时,一定会怀念这位与他并称的老朋友庞士元吧?!
(完)
推荐阅读:三国里五大不可思议的单挑:厚颜无耻王司徒,居然战平过太史慈!
赵云的美男子形象究竟是从何而来的?赵云的形象变迁
诸葛亮以严刑峻法治国,为何百姓毫无怨言?
诸葛亮对马谡有不能描述感情,所以才那么宠幸他?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功究竟属周瑜,还是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