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老农找济南军区首长被阻拦,司令员得知后惊呼:您还活着

幻露聊过 2024-09-25 06:02:45

1974年的一天,济南军区的大门口来了一位老农模样的人,他穿着破旧的棉衣,拄着一根竹竿拐杖,布鞋上沾满了尘土,像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的。

老农在军区门口张望了一会,随后步履蹒跚地走近大门,看样子是想要进去。军区乃军事禁地,任何无关人等不得进入,他的这一行为遭到了执勤哨兵的阻拦。

“老伯,您要进去找人吗?”看老农年纪大了,不像是坏人,哨兵很礼貌地问道。

“是啊,我要找你们军区首长杨司令员,我和他是老相识。”老农回答道。

听到此话,哨兵心里很是吃惊,老农所说的杨司令员,正是开国上将杨得志。一个老农怎么会和军区首长是老相识呢?哨兵有些将信将疑,就又问道:

“您和杨司令员是什么关系?我们这里有规定,外人进入军区需要介绍信,还要有人到门口来接应。”

然而,老农翻遍了衣服的口袋,也没有找到所谓的介绍信。他有些焦急,脸色也涨红了,大声地说道:

“同志,我叫侯礼祥,红军时期曾当过杨得志手下的团长,现在有重要的事情需要找他帮忙,麻烦你传一个话给他。”

哨兵感觉更加困惑了,因为按照常识来说的话,如果在红军时期就当上团长的话,解放后至少是少将级别了。可眼前这位老农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简直形同乞丐一般,无论如何也和将军联系不到一起去。

但看着老农真切的眼神,哨兵觉得他并不是个骗子,就连忙跑进传达室打电话给上级作了汇报。不巧的是,杨得志的秘书告知他,杨得志当时正在外地开会。

随后,哨兵将这一情况告诉了老农,老农的神情显得有些失望,但他的语气却很坚决:“那我就在这等他回来!”

哨兵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就回去继续站岗了,留下老农一个人在门口等待。到了当天傍晚,天已经快黑了,一辆军用吉普车驶入了军区大门,原来是杨得志开会结束后提前回来了。

他的秘书随即汇报了老农找他的情况,听到“侯礼祥”这个名字,杨得志先是感觉一愣,像是在努力回忆着什么,回过神来后,他立即问秘书:

“侯礼祥现在在哪里?”

杨得志上将

“好像还在大门口那等着。”秘书回答。

“那还不赶快去迎接!”还没等秘书反应过来,杨得志自己就已大步流星地向门外走去,他要亲自去迎接这位老农!

杨得志走出大门外,看见一位老农正蹲在墙角啃着干巴巴的馍片,虽然多年未见,但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老农,上前紧紧握住老农的双手,激动地说道:

“李祥,没想到你还活着!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找你啊!”

老农也认出了杨得志,他眼里闪着泪花,感慨地说道:“唉,一言难尽啊!”

那么,这位名叫侯礼祥的老农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经历?为何从红军团长变成了普通农民?杨得志又为何称呼他为李祥?这一切还得从很多年前说起……

1912年,侯礼祥出生于湖北江陵的一个贫苦家庭,当时民国虽已成立,但广大劳动农民仍然处在被压迫和被剥削的深渊中,侯礼祥一家也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虽然日子很艰难,但侯礼祥的父母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将他送进了私塾,他们希望儿子读书能改变这个家庭的命运。侯礼祥很聪明也很懂事,他在私塾里读了四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但天有不测风云,侯礼祥的父母先后得了重病,由于家里无钱医治,侯礼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撒手人寰。为了维持生计,侯礼祥只得给地主养猪放牛,受尽了冷眼和欺凌。悲惨的童年经历,让他痛恨世道的黑暗和不公,革命救国的种子也在他的心底生根发芽。

15岁的时候,侯礼祥决定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他辗转于荆州、武汉等地,以打零工为生。到了第二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马列主义思想,深刻明白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就毅然决定投身革命。

当时,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主要在江西一带活动,侯礼祥一路风餐露宿,经过长途跋涉后终于找到了红军部队,正式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在革命根据地的艰苦环境下,侯礼祥作战勇猛,很快就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红军扩编后,他被编入了红三军团五师十四团五连,并在连长彭绍辉的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部队里,因为他的名字比较拗口,所以大家称呼他时,都习惯省去他的姓,直接叫他为“礼祥”。久而久之,这也成了他最常用的名字,以致于在档案登记的时候他被人误写为“李祥”,此后他就一直用着这个新名字,这也是为什么开头杨得志称呼他为李祥的原因。

由于王明、博古等人的左倾冒险军事主义路线的错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中央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侯礼祥被编入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属于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序列,这也反映了上级对他的器重。

在长征的漫漫征程上,侯礼祥和广大红军指战员们一样,斗志顽强、奋勇冲杀,突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也在一次次战斗中逐步得到升迁,从班长、排长一直做到了连长。而杨得志当时任一团团长,与他是上下级关系,两人也因此产生了交集,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36年,中央红军顺利抵达陕北后,侯礼祥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学习期满以后,他出任中央红军和八路军总部警备第一团副团长。警备团的主要任务是保卫中央首长的安全,入选标准必须是政治上忠诚可靠,身体和心理素质俱佳。

而侯礼祥能出任警备团的副团长,充分说明了组织上对他的信任。当时他只有二十多岁,按照正常的发展轨迹,他作为年轻的后备干部,又处在这么重要的岗位上,前途应该是不可限量的。

然而,到了1939年初的时候,侯礼祥在一次作战中严重负伤,再加上以前的陈年伤病,他的身体已经难以承担如此重要的工作。这种情况下,侯礼祥被组织安排回到后方休养,后来又转到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在那里,叶剑英同志亲自接待了他,按照组织的要求,他被安排回江陵老家,具体工作等待分配。

回到老家后,江陵中心县委书记魏西接收了他的组织关系,并将他安排到监利一带从事地下工作,打入敌人的内部。对于侯礼祥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且危险性很大的工作,他更愿意在前线冲杀,但作为共产党员,必须服从组织上的安排。

此后,侯礼祥先后以国民党保长、地区联保主任等身份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然而不久后,由于叛徒的出卖,地下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侯礼祥也从此失去了和组织上的联系。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侯礼祥开了一家小牌铺勉强维持生活。新中国成立以后,侯礼祥的心情也是十分激动,因为自己终于等到了革命胜利的这一天。

但随着“镇反运动”的开展,由于历史问题无法澄清,特别是在地下工作的那段时期,没有第二个人能替他证明,侯礼祥也因此被列入“五类分子”名单,成为了被“专政”的对象。

这也意味着他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处处都受到别人的歧视。无奈之下,侯礼祥就给当年的老上级——杨得志和杨勇上将分别写信,陈述了自己的革命经历及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原因,希望他们能帮忙证明自己的身份。当时的通讯条件并不发达,且两位将军平时都非常繁忙,这些信最终都没有寄到他们的手里。

到了1974年的时候,侯礼祥通过报纸上的新闻得知,杨得志当时正在济南军区担任司令员,他就决定亲自前往济南找这位老师长,当面说清楚这些事。

侯礼祥当时在农村务农,身上也没有什么钱,好不容易凑够了盘缠,他就乘火车上路了,几经辗转后才来到了济南。

那时他身上的盘缠已经所剩无几,他舍不得住旅馆,饿了就啃干馍片,几天下来人就变得蓬头垢面,形同乞丐一般。

好在杨得志开会结束后提前返回了军区,并亲自出门迎接他,这才有了文中开头的一幕。得知侯礼祥这些年来的坎坷经历,杨得志感慨不已,当场决定为他出面证明身份,并亲笔写了一封证明信。

杨勇上将

之后,杨得志还给远在新疆军区任职的杨勇将军写了一封信,说明了侯礼祥的情况并希望杨勇也能出面证明。在陕北时期,杨勇也曾当过侯礼祥的师长,因此他也一口答应了这一请求。

与此同时,当年安排侯礼祥到地下工作的前江陵县委书记魏西,也出面为他的那一段特殊的工作经历作出证明。

最终,江陵县委经过审查后,决定恢复侯礼祥的身份和名誉,给予其老红军的优抚待遇,压在他心头多年的包袱终于被卸了下来。但由于脱离党组织的时间较长,他的党员身份已经无法恢复,这也成了侯礼祥生平最大的遗憾。

此后,侯礼祥一直在农村老家过着淡泊平静的生活。1991年,侯礼祥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侯礼祥少年投身革命,历经了“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地下斗争等一系列历史时期,在艰苦的环境下,他经受住了考验,在作战中多次负伤,就是他为革命作出贡献的最好证明。虽然由于特殊原因,他离开了革命队伍,但这并不能否定他曾经建立的功绩。

杨得志和杨勇将军亲自出面为老下属证明的事,也反映了他们对待革命同志的深厚情谊。正是由于他们的证明,侯礼祥拖了多年的历史问题才得以顺利解决。

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由无数烈士的鲜血浇筑而成的,牺牲和奉献是他们共同的精神象征。那些曾经为国家和民族负重前行的人,永远值得我们尊重和铭记,因为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和安宁的生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