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女士,72岁,20年前因体检发现血糖异常,后经检查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平素口服二甲双胍等药物治疗,但是血糖一直控制不佳,2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四肢末梢麻木、冰冷和针尖样刺痛,尤其是在夜间更为明显,但无关节疼痛、活动障碍,所以当时江女士并未予以重视,以为是年纪大了的原因。
1周前,江女士发现肢体麻木症状持续加重,并且影响到日常生活,这时候才引起重视,前往医院就诊。
就诊时,江女士自述除上述症状外,饮食尚可,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无腹痛、腹胀,但夜间睡眠欠佳,精神倦怠,偶有心慌不适,有糖尿病家族史。
在了解到江女士的病情后,医生为其进行检查提示,空腹血糖13.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3%,餐后血糖9.6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建议入院治疗,江女士及家属表示同意。
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江女士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四肢末梢麻木、冰冷等症状得到缓解,复查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医生提醒,2型糖尿病是指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抵抗导致的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或体重减轻等,一旦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37亿糖尿病患者,而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已超过1.4亿,即每4例成人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例来自中国。
更糟的是,这个数据还在高速增长,且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趋于年轻化。
肥胖,熬夜,爱吃油腻、高糖的食物,水果当饭吃,饮料当水喝……这些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均会导致血糖升高,增加糖尿病风险。
当体内血糖不断升高时,会引起我们身体内的“血糖仪”——腿脚发出预警信号,如果这个部位出现变化,可能是在提醒你,血糖失控了。
01血糖高,腿脚容易释放信号
腿脚是糖尿病的靶器官,当血管没有在高血糖环境中受到损伤,自然可以让血液正常流动提供给身体需要的部位,保持腿脚的轻松。
但是,一旦身体内的血糖不断升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血液循环,而腿脚位于身体的远端,对血液循环的变化更为敏感。
另外,在高血糖环境中会加速血管损伤,尤其是腿部和脚部的小血管,这些血管的损伤会导致周围病变和局部组织缺血,容易引起末梢神经炎症,导致脚部出现异常症状。
025个症状提示血糖失控
01皮肤瘙痒
皮肤痒不一定是血糖高,但是血糖高可以引起皮肤瘙痒。
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高于周围组织,引起皮肤微循环障碍以及周围神经损伤,导致患者早期脚部皮肤瘙痒,干燥,蜡样改变,弹性差等症状。
另外,对于血糖高的患者,其皮肤上容易滋生细菌或真菌感染,皮肤感染以后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瘙痒症状。
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瘙痒,通常表现为持续性的瘙痒,没有皮疹,只是由于皮肤干燥以及糖尿病周围病变,造成患者皮肤瘙痒,患者皮肤看起来比较光滑,而且没有明显的色素沉着或者斑疹、丘疹等皮肤病特有的改变。
02腿脚麻木
当血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出现血糖高的症状时,可能会导致血管中血糖出现堆积,导致末端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进而影响到脚部的健康状况,导致腿脚麻木。
如果长期处于血糖高的状态时,可导致糖尿病周围病变,最常见的表现是四肢末端起始对称性出现麻木、疼痛、针刺感、蚁走感或是痛温觉异常等,一般是从双足或双手的手指开始,由远端向近端逐渐蔓延。
03伤口不易愈合
血糖升高时伤口通常不容易愈合,因为血糖升高时体内的细菌容易过度增长,炎症不容易恢复。
而且,血糖高的人群微循环较差,尤其是皮肤微循环,毛细血管栓塞减少了局部血流量,细胞运输营养到组织的能力降低,从而使营养物质难以到达伤口,使得伤口难以愈合。
04出现“糖斑”
糖斑即胫前色素斑,是常见的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病变之一。
糖尿病患者由于持续高血糖,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及毛细血管高压,加上蛋白质代谢紊乱,使皮肤血流量不足、营养不良,稍有轻微外伤刺激双下肢胫前时,就可发生糖斑。
糖斑多见于男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在小腿前侧,开始时可发生皮肤红斑、水疱、紫癜、糜烂或溃疡等,以后逐渐形成数目不定、形状不一的褐色斑,不痛不痒,是糖尿病比较特异的皮肤病变。
糖斑尚无特效治疗,关键是严格控制血糖,全面治疗糖尿病。
05皮肤皴裂
如果患者存在严重高血糖,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可能使皮肤表层组织液处于高渗状态,表皮细胞水分向组织液及血浆扩散,使表皮细胞脱水,进而造成皮肤干燥、脱皮。
另外,糖尿病患者一般末梢循环不好,神经、血管的营养比较差,皮肤会出现干燥、皲裂等症状。
03
不用挨饿!教你科学控制血糖
1严格控制饮食
控制每日总热量的摄入,每日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要固定,每餐主食总量不宜超过100g,每日食油量不宜超过25g,每日摄入食盐量控制在6g以内。
避免吃高糖、高脂肪、高淀粉的食物,如蛋糕、巧克力、汉堡、油条、炸鸡、薯条等食物,每餐进食7~8分饱即可。
适当增加蛋白类及蔬菜类食物的摄入量,可以多吃一些粗粮及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可延缓食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高峰,有利于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并增加饱腹感,建议成人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为25~30g/d。
用餐时,先吃菜后吃饭,延缓淀粉消化,减缓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更有利于血糖稳定。
建议“高血糖患者”可以这样吃:
2加强体育锻炼
积极开展有规律的、适当的体育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久坐时应每隔30分钟进行一次短暂的身体活动,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散步、游泳、体操等。
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运动量大或剧烈运动时应建议调整食物及药物,以免发生低血糖。
但血糖>14~16mmol/L、近期频繁发作低血糖或者血糖波动较大、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严重心、脑、眼、肾等慢性并发症者,则暂不适宜运动。
3药物降糖
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遵医嘱应用降糖药物治疗。
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格列本脲、格列毗嗪、格列喹酮、二甲双胍、吡格列酮、阿卡波糖、阿格列汀等,注射药物主要为胰岛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