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家5代人住日军炮楼58年,因墙体太厚,耗费20年才通上暖气

史殇云霄 2024-11-19 12:07:58

1962年,在这个住房紧张的年代,山东一位大爷,带着一家12口人搬进了炮楼里居住!

这可震惊了不少人,要知道炮楼密不透风,没电没水的,完全不适合人类居住。

要说改造吧,这炮楼墙壁最厚实的地方足足有72厘米,连子弹都射不穿!根本无从下手。

可大爷不信邪,硬是带着家人在里面住了整整58年!

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家12口入住炮楼

1938年,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在山东青岛的李沧区,日军修建了一座炮楼。

这座炮楼是用大量的花岗岩建成的,墙体平均厚度达到了60厘米!

这在当时,可是一个让我军头疼的难题。

谁能想到,这么一个战争年代的产物,居然在新中国成立后幸存了下来,成了一个历史的遗留物。

在1962年的时候,孙从孝带着一家12口人,住进了这座废弃的炮楼。

你别说,这可不是他们一家的主动选择。

在此之前,他们一家可是蜗居在一间20多平米的小宿舍里,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捉襟见肘。

随着家里人口越来越多,这间小宿舍是越来越住不下了。

孙从孝的父亲一看这样下去不是个事儿,就去单位求助,看看能不能给分个新住处。

单位一听说他们家住了12口人,那可吓了一跳,这么大的家庭,住哪儿去呀?

领导们一合计,灵机一动,想起来那个废弃的炮楼,就决定把它分配给孙家了。

当时孙从孝的父亲听说分到了新房子,那个高兴啊,嘴都合不拢了。

可当他带着一家老小兴冲冲地来到炮楼跟前时,那笑容可就僵在了脸上。

眼前这座灰突突的炮楼,真的能住人吗?

但没办法,对于这个12口之家,能有个地方住进所有人,也是不容易。

就这样,孙从孝一家带着既惊喜又无奈的复杂心情,搬进了这个特殊的新家。

刚住进去的时候,一家人还真有点不适应。

炮楼里阴森森的,到处都是厚重的墙壁和狭小的窗户,一点也不像个家的样子。

孙从孝的母亲站在屋里四处打量,嘴里还嘟囔着:

就这样,在爷爷的乐观态度感染下,孙家人开始了在炮楼里的新生活。

改造炮楼

原本以为有了宽敞的住处就万事大吉,没成想,这炮楼根本就不是给人住的地方啊!

屋里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地面,走起路来磕磕绊绊的,更别提那些碍事的铁栅栏了,晚上上个厕所都得绕半天。

孙从孝的父亲看不下去了,干脆带着几个儿子,撸起袖子就开始填平地面,拆除栅栏。

忙活了好几天,总算把屋里收拾得像个样子了。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分配房间了,炮楼里面空间不小,但也不能浪费。

孙家人一合计,决定把一楼改成厨房,二楼三楼就作为卧室,这样一来,大家就都有地方睡觉了。

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新的问题又来了。

这炮楼的墙可是又厚又密,隔热效果特别好,夏天的时候屋里闷得跟蒸笼似的。

到了冬天,屋里又冷得跟冰窖一样,大家都冻得直哆嗦。

孙从孝的母亲一看,这样不行啊,年轻人就算了,哪儿能让老人和孩子跟着受罪。

她灵机一动,带着全家人把铺盖卷儿都搬到了三楼的瞭望台上。

白天,太阳晒得瞭望台暖洋洋的,晚上,大家就围在一起烧炭取暖,这下总算能抗住严寒了。

但新的隐患又出现了,由于炮楼里封闭性太好,烧炭产生的一氧化碳难以散出,屋里越来越闷。

有一次,孙从孝的奶奶差点被呛晕过去,把全家人都吓坏了,大家这才意识到,在封闭空间烧炭取暖是多么危险。

从那以后,孙家人想了各种办法来改善炮楼的通风状况。

他们发现,炮楼外墙上有不少射击用的小口子,如果把这些口子扩大一些,说不定就能透气了。

说干就干,孙从孝和弟弟们找来工具,开始在墙上凿洞。

渐渐的,墙上的射击口被改造成了小窗户,屋里的空气终于流通起来。

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他们还用水泥把其他多余的射击口堵上了,这下屋里更保暖了。

就这样,在孙家人的不懈努力下,原本不适宜居住的炮楼一点点变成了一个温馨的家。

政府助力

1975年,孙从孝迎娶了媳妇魏爱琴,小两口也住进了这个特别的新房,为了让媳妇住得舒服些,孙从孝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造。

他在三楼给隔出了一个房一个厅,还在楼下建了一个家用卫生间,这下再也不用去外面的公厕了。

随着家里人口越来越多,用水问题也凸显出来,孙从孝灵机一动,发现炮楼外墙上的弹孔,正好可以用来引水管,多年来的问题也一下子解决了。

眼瞅着家里条件一天天改善,孙从孝心里还是有一件事让他不得劲,那就是家里没暖气。

每到冬天,孙家人还是得围着炭火瑟瑟发抖,有时候,孙从孝会趁着出门串门的机会,去邻居家蹭一蹭暖气。

暖洋洋的屋子,让他羡慕不已,久而久之,邻居们也看出了端倪,就打趣他: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孙从孝的身体也大不如前了,每到冬天,他的关节就疼得厉害。

看着老伴儿魏爱琴冻得直哆嗦,孙从孝下定决心,一定要给家里装上暖气。

他东问西想,终于决定利用炮楼厚实的墙体,在里面打孔,穿暖气管道。

可施工队来看过之后,摇了摇头,表示墙体实在太厚,现有的工具根本就打不穿,孙从孝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

就在孙从孝一筹莫展的时候,好消息传来了,90年代,青岛政府决定在全市推行居民楼集中供暖。

孙从孝一听这个消息,高兴坏了,二话不说就去申请。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施工队来勘察之后,又一次摇了摇头,原来,炮楼的特殊结构,根本就不在供暖范围内。

孙从孝不死心,又去找街道办事处和供暖公司求助,他一遍遍地解释炮楼的情况,恳请他们想想办法。

在孙从孝的坚持下,有关部门终于派人来仔细勘察炮楼,研究供暖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街道和供暖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孙从孝耗费了20年的时间,终于给炮楼通上了暖气。

当暖气片第一次散发出热量的时候,已经70多岁的孙从孝激动得热泪盈眶。

守护炮楼,传承历史

2004年,青岛市开始实行房改政策,允许居民购买自己长期居住的公房。

孙从孝一听说这个消息,二话不说就去办手续,把自己住了大半辈子的炮楼给买了下来。

要知道,这栋炮楼可是承载了孙家几代人的记忆,是他们的根啊。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孙从孝的单位就分给他一套20多平米的房子。

按说,有了新房子,孙从孝一家就可以搬出炮楼,过上更舒适的生活了。

但孙从孝犹豫了,他舍不得离开这个特殊的家,再说,炮楼里还住着他年迈的父母,他不放心。

思来想去,孙从孝还是婉拒了单位的好意,决定继续住在炮楼里,照顾老人。

几年后,孙从孝单位分的那套房子,突然被列入了拆迁范围,按照拆迁政策,孙从孝也能分到一笔补偿款。

这对孙家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孙从孝还是有些犹豫,

他总觉得,这笔钱来得有些意外,自己好像没做什么就白白得了好处。

2015年,在儿女的帮助下,孙从孝在青岛市区买下了一套崭新的商品房。

搬家那天,已经住了大半辈子炮楼的孙从孝,站在炮楼门口,久久舍不得离开。

搬进新家后,孙从孝和魏爱琴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

宽敞明亮的房间,现代化的设施,让他们俩第一次感受到了现代生活的便利和舒适。

可渐渐地,孙从孝发现,自己的心,好像还留在那座古旧的炮楼里。

每天,孙从孝都会不自觉地走到窗前,眺望远处的炮楼。

有时,孙从孝会在炮楼里坐上一整天,和老街坊们聊聊天,回忆过去的岁月。

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回到这里,给街坊邻居们讲讲自己的故事,宣传宣传党的政策。

随着岁月的流逝,炮楼渐渐显露出岁月的痕迹,墙上出现了裂缝,屋顶也开始漏雨。

消息很快传开了,街坊邻居们听说后,都自主加入了炮楼维修活动。

在大家的努力下,炮楼重新焕发了青春,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结语

对孙从孝和魏爱琴来说,炮楼不仅仅是一个住所,更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记录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更承载了他们对往昔岁月的无限怀念。

对当地居民来说,这座炮楼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每当有人路过炮楼,总会驻足凝望,感慨今昔的变迁。

参考文献:

1.青岛新闻网-2017.10.14-《提起TA,老青岛没有不知道的……55年、3代人、一组照片见证老沧口的大变化》

2.青岛新闻网-2012.15.6-《74年历史鬼子炮楼现住5户人》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