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忏悔录》:生命是一场虚妄,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幻翠聊文化 2023-08-12 23:16:02

《战争与和平》出版后,托尔斯泰成了世人皆知的大文豪,作家屠格涅夫甚至说:

“除了托尔斯泰,没有人能创作出如此完美的作品。”

小说前所未有地成功,但托尔斯泰却没有继续创作,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改革之中,为此,托尔斯泰夫人烦透了,她不理解,丈夫为何不继续写作,获得更大的成功。

为了搞教育,托尔斯泰身体都累垮了,但还是失败了。

1873年,他开始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这让托尔斯泰夫人大为高兴,然而,《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行将结束时,托尔斯泰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他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了。

此时的托尔斯泰,饱受折磨,甚至想死,他不得不将所有绳子藏起来,因为怕自己突然上吊,不得不将打猎的猎枪锁起来,怕自己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回首前半生,他拥有大量的财富,拥有莫大的名声,拥有无数人羡慕的地位,可是这一切在死亡面前,是如此没有意义。

他不断探求,不断思索,最终写成了自传性作品《忏悔录》,这是他对生命的拷问所得出的答案,这本书和卢梭的《忏悔录》、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一起,成为最有魅力的三部忏悔之作。

尽管生命是一场虚空,死亡是唯一的结局,但唯有活着的时候问心无愧,死的时候才能心安理得。

怎么才能活得问心无愧?这就是托尔斯泰探索的问题!

01

托尔斯泰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里,父母都是虔诚的东正教教徒,托尔斯泰从小就被教育着去信仰上帝。

可教义和现实世界充满冲突,让托尔斯泰开始怀疑,上帝真的存在吗?

1838年,托尔斯泰十一岁,一个中学同学到他家一起过周末,郑重其事地向他宣布,其实根本就没有上帝,我们所学的有关上帝的一切,全部都是谎言。

这话石破天惊,但所有人对此都非常兴奋。

他读伏尔泰的作品,对伏尔泰犀利的言论虽然感到震惊,却并不愤怒,还隐隐有些兴奋,随着年龄渐渐长大,托尔斯泰身边的人,有些已经脱离了宗教,还有一些正在脱离。

十六岁时,托尔斯泰停止祷告,不再去教堂。

十八岁,从大学退学后,托尔斯泰就彻底不相信宗教了,因为他发现,大家的活法其实都一样,都是按照人生存的基本原则在生活,而这种原则与教义毫无共同之处,甚至与之背道而驰。

教义从不参与生活,人与人的交往大多数时候也不涉及教义,个人不是参照教义活着的,即使偶尔涉及,也只是一种表象。

托尔斯泰还发现,很多信任东正教的人,往往都愚昧、残酷、不道德,又自以为是。

既然如此,这有什么意义?

他大量读书和思考,他发现,他相信的乃是人的“自我完善”,可究竟什么才是“完善”?

他努力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知识,努力完善自己的意志,给自己制定生活的准则,并努力遵守,他参加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健。

因为他觉得,这就是完善自己。

然而,他又渐渐发现,这不是真正的“完善”,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目的还是为了出人头地,变得比别人更有钱、更有地位、更有名。

大多数人拼命追求的,也就是这些,可是托尔斯泰觉得,这一切毫无意义。

正如爱因斯坦说的:

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我就清楚地知道,大多数人一辈子拼命追求的东西,毫无意义。

02

在宗教里,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托尔斯泰打算做一个改革家,他回到自己家里,在自己家里做实验。

他觉得农奴们的生活太苦,希望他们能过得好一点,他设立学校,希望农奴们将自己的孩子送来上学,不收学费。

可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失败了。

他努力想成为一个好人,可是迎来的,却总是世人的讥笑,可是当他沉迷于可憎的情欲时,人们却觉得他很上进,送给他掌声和鼓励。

他的姑妈告诉他,最大的幸福就是娶一个富人家的姑娘做老婆,获得更多的农奴。

可这一切对托尔斯泰而言,毫无吸引力。

他离开了家,成了一名军人,在战场上,他英勇对敌,成了战争英雄,可最后他发现,战争不过是用正义的名义在杀戮,他所谓的保家卫国,只不过是残忍地杀害一些无辜的人。

他是这么形容自己的:

荒淫无度,谎话连篇,偷鸡摸狗,私通旁族,纵欲无度,凶残暴戾,戕害人命,没有一种罪行我没干过,人们却以此来夸奖我。

作家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是人类的精神导师,他们的作品,是人们的精神食粮。

托尔斯泰也试着去写作,这一写,就成了作家。

进了作家圈之后,托尔斯泰才发现,作家自以为是人类导师,教导人们生活,可实际上,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很多作家的处世之道就是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在生活变好的过程中,作家是主要的参与者。

有两年时间,托尔斯泰也相信诗歌的意义,相信生命在变好。

可是随后,他就开始怀疑这种生活,而发现了其中的真相:

尽可能多地获得金钱和赞扬,才是作家的目的。

在写作当中,托尔斯泰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尽管他已经成了最有名的作家之一。

03

托尔斯泰的生活,变得更加迷茫了。

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他活在一片虚空里,看不到人生的意义,也看不到生活的意义,他每天不断地问自己:

我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

他告诉自己,要进步地活着。

然而,他很快就意识到,这个回答等于什么也没说,他开始对很多东西感到愤怒,因为人们总是用迷信来隐藏自己对生活的不理解,他们狂热地追求着某些东西,好似那就是生命的意义。

当然,这也是一种天赋,一种不加怀疑的天赋,可明显不是托尔斯泰想要的。

他就这样一直迷茫着,一直想要找到生命的意义,在别人看来,托尔斯泰声名显赫,家财万贯,有幸福美满的家庭,简直就是人生赢家。

可这样一个人,却时时刻刻都感到自己病了,他的身体很好,但心却生病了。

很多年来,他一直带着这种疾病生活,虽然觉得写作没用,却还是笔耕不辍,把自己认为是真理的东西传递给他人,教他们怎样生活。

讽刺的是,他一直不知道该怎样活着。

《安娜·卡列尼娜》行将完成的时候,这种疾病彻底爆发了,托尔斯泰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他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在自己拥有的所有东西中,没有任何一种可以对抗死亡。

他拥有大量的财富,可是死亡一旦到来,一切都会变得虚无。

他拥有超过果戈里的名声,但在死亡面前,毫无意义。

生活是一场幻想,死亡是唯一的真相。

04

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托尔斯泰找不到任何想要满足又合理的欲望,无论他想做什么,无论能否做到,他心里都有一个声音说,最终的结果就是虚妄。

在他眼前,摆着一个明显的真相,生命是彻底的虚无。

在人生的前方,除了真正的苦难和死亡,什么都没有。

他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幸好,他从小接受的教育使得他不敢做出自杀的举动,而是去寻找答案。

在科学里,他看到科学家以自以为严肃的姿态宣布研究结论,可是这些结论却与人类生活中的真正的问题毫无关系。

他发现,科学总结了世界的某些现象,却无法回答人生真正重要的问题,科学回答不了人生的意义问题。

在哲学里,他发现,哲学虽然从终极问题出发去研究人类,可是哲学思辨中的那些本质为何要存在?哲学家也没法回答,甚至于,哲学家还说,生命就是悲观的,凡事都是虚空。

恰如所罗门说:

世间一切,无论是智慧还是愚钝,是贫穷还是富裕,是悲是喜,都是虚空,人死之后,会带走一切,因此是荒唐。

托尔斯泰发现,哲学虽然引人思考,却也回答不了人生意义的问题。

人生的意义问题,看似是最简单的,可真要回答起来,却是最难的。

05

在知识中找不到答案,托尔斯泰又开始在生活中探索。

他开始观察他人怎样活着,企图从他们身上学到怎样处理人生问题。

最后他发现,大多数人处理这类问题,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无知。

无知则无畏。

这类人对生命的荒谬和罪恶一无所知,因此,他们快快乐乐地活着,从来不会为此感到烦恼。

在现实生活里,这类人很多,他们的无知造就了他们的幸福。

第二种,享乐。

这类人知道生命是痛苦和绝望的,所以他们决定享受现在,既不理会前方的虚空,也不在意身边给自己带来不幸的根源。

他们心安理得地用最舒服的方式活着,因为他们知道,死亡一旦到来,就会带走一切。

这世间有一大部分人,就是这样活着的,他们沉迷于物质、感官的享受,却因此而活得幸福。

第三种,借助力量和能量,毁掉生命。

很多人在明白了生命的罪恶和荒谬之后,就很难继续活着,因此采取行动,毁掉自己的生命。

因为这些人觉得,活着是生命开的一个愚蠢的玩笑,反正最终也要死,死亡能解决所有的烦恼和痛苦,因此主动结束这个愚蠢的玩笑。

托尔斯泰觉得,这是最值得采用的办法,他也希望自己能这样做。

但他不敢。

第四种,懦弱。

即便意识到生命的罪恶和荒谬,知道未来什么也不会得到,仍然继续苟活,因为没有勇气和能力解决自己,结束这场欺骗。

托尔斯泰觉得,自己就是这样,因为懦弱,不敢采取行动了解自己。

在托尔斯泰看来,像他这样的人,就是一群蠢货,而且是一群自以为是的蠢货,因为他们坚信必须自杀又下不了决心。

06

经过不断的探索,托尔斯泰发现,我们的智慧无论怎样无懈可击,都不能给与我们生命的意义。

整个人类,无数人仍在忙于生计,却不曾怀疑过生命的意义。

通过知识推理,托尔斯泰得出了一个结论,生命全无意义,但渐渐的,他发现了问题,他推理出来的,只能代表自己,而无法代表整个人类。

他突然明白了,他之前的探索,围绕的只是他身边的人,这些人大多跟他一样,有钱,有名,有知识,他们是社会的精英,可是这世间,大部分人,都不是这样的。

托尔斯泰觉得,他的目光,不应该如此局限,他要将目光投到普通人身上,在他们身上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和我们这些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相比,每日勤勤恳恳劳动着的广大人民,体会到了更多生命带来的幸福快乐。”

那些人无言受苦,他们坦然面对死亡,更多的时候带着幸福。

托尔斯泰决定,要跟那些最平凡的人一样,投入到劳动当中,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活得光明磊落,活得踏踏实实。

“我明白了,如果我想认知生命,参透生命的意义,我就不应该像寄生虫一样生活,而应该过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真正人类赋予生命的意义,和生活融合,从而来阐述和验证生命。”

从那以后,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亲自下地干活,他自己耕地,自己锯木头,像普通人一样参加劳动。

托尔斯泰告别了贵族的生活,在劳动之中,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信仰,那就是“道德自我完善”,他的身上再次燃起熊熊的生命之火。

人活着,总要信点什么,才能对抗人生的虚无。

07

每个人都可以毁灭自己的灵魂,也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

人活着的目的,就是灵魂的救赎,是道德自我完善。

托尔斯泰因此而痛苦,最终也因此得到平静,他因为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而去探索,去寻求。

事实上,寻求意义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追求高尚本身就是一种高尚,人不一定能活得伟大,但一定能活得崇高。

在书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托尔斯泰提到的,道德自我完善,因为在我们今天,这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东西。

正是因为如此,道德绑架很多,但道德自我完善很少。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寻求生命的意义,一生都在进行自我完善,他遇到过痛苦,感到过绝望,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寻找意义。

意义是什么?

或许就是让我们感觉自己的生命不曾虚度的东西,就是让我们不断完善自我的东西。

文|不有趣灵魂

1 阅读: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