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一回导读:两个读书人,一个糟蹋了书,一个被书糟蹋

浮生漫读人生长 2024-09-27 21:48:34

再读第一回,又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对于第一回,读者的关注点要么在绛珠还泪的神话传说,要么是甄士隐的小枯荣。

我也不例外,很长一段时间,反反复复地读,我都把重点放在了甄士隐从假神仙到真神仙的历程。因为甄士隐的人生历程,映照的正是贾宝玉的人生历程。

我以为,这是作者在第一回想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然而,这一次再读,我发现我还是格局小了,作者的意图远不止于此,他还有更宏大的目标。

我们知道,红楼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是贾府,而作者给贾府的设定是“诗礼之家”,当家人贾政“酷爱读书”。另外,林家被定位为“书香之家”,林如海还是探花出身,林黛玉更是不世出的才女。还有,无论是贾府的姑娘,还是从各处进入贾府的姑娘,一个个都深受诗书的熏陶,出口便成成章。

所以,红楼其实写的是读书人的故事。

再看第一回的回目名,“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主角既不是绛珠,也不是神瑛和顽石,而是甄士隐和贾雨村。

一部小说的开篇,都是极为重要的,要么开宗明义,要么以强烈的戏剧冲突吸引眼球。

很显然,红楼的开篇是开宗明义,突出主旨。

那么问题来了,甄士隐和贾雨村都不是书中的主要人物,凭什么通过他们来开宗明义呢?

答案就在他们的共同点:读书人!

说到读书,就不能不提第四十二回中薛宝钗的一段读书论: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这段话是薛宝钗对林黛玉说的,说得黛玉心服口服,从此转变了对宝钗的态度,变情敌为知己,成为了宝玉眼中梁鸿和孟光一样的存在,关系好得像夫妻。

其实,这段话也是作者曹雪芹先生借宝钗之口说给读者听的,希望读者能用这段话去鉴别书里书外所有的读书人。

回头再看第一回,就能明了作者的用意: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读书人,特别符合宝钗这段话,一个糟蹋了书,一个被书糟蹋了。

先来看甄士隐,他是典型的被书糟蹋了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看他的为人,也就是他的本性,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

“本性恬淡”,就是性情平和,脾气也很好,属于很温厚的人,谦谦君子。

“不以功名为念”是指没有功利心,没有对权力的欲望,没有掌控欲,不喜欢发号施令。

“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兴趣爱好很高雅却也不是很费钱,不像一些有钱人喜欢玩收藏或者养戏子、眠花宿柳、聚赌嫖娼等。

综合起来,甄士隐就是一个特别优质的男人,加上处在那样一个社会,他也不重男轻女,并没有因为只有一个女儿就拼命想办法生儿子。

所以,作者说他是“神仙一流人品”,是一个看上去没有缺点无可诟病的人。

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却也被书糟蹋了,落得个家破人亡的凄惨下场。

书是怎么糟蹋他的呢?其实就是和林黛玉一样,读杂书“移了性情”,忘了本。

什么是甄士隐的本?

书中有交代,甄家虽然是当地的望族,但他家的主业却是耕种,主要经济来源是农庄。

虽说士隐不必亲自耕种,但作为管理者,至少要懂得耕种的相关常识,时不时地去察看,和农民打交道,聊一聊农时、病虫害等。

管理管理,既要管也要理,不能当甩手掌柜。

所以,耕种才是士隐该要守住的本。

但他完全忘了本,忘了自己只是一个农庄主,却把自己当成读书人,每天沉湎于读书人的风雅之中,只务虚不务实。

当天灾人祸接连而来,把他打回原形,成为了一个需要自己耕种的农民,他却因“不惯生理稼穑”而三餐不继,活不下去了。

这不正是宝钗所说的“书误了他”,被书糟蹋了吗?

再说贾雨村,和甄士隐一样,也是读书人,但他读书却是糟蹋了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他一出场,和甄士隐的“不以功名为念”正好相反,他是在去赶考的路上,只因囊中羞涩,不得不滞留在葫芦庙里。

当然,赶考本身不是糟蹋书的行为,按照儒家的说法,读书的目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要治国平天下,必然要进入官场才行。

但是,很显然,雨村赶考,不是想要去治国平天下,而是要“重整基业”。

也就是说,雨村家里原本就是官宦之家,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败落了,所以他希望通过进入仕途,重新振兴家业。

抱着这种想法参加科举,当然不可能做清官,他是冲着名利去的,说白了就是想敛财,所以他把读书当成“时尚之学”,也就是晋身的工具。

他还有一个和贾宝玉一样的特点,特别自负。这份自负也是读书带来的。自认饱读诗书,聪明过人,所以他对考科举非常自信,一考即中,故而在被娇杏看了两眼后,自信地认为是对方看上了自己,把自己当成了落魄的英雄,而娇杏则是巨眼识英雄的美人。

可见雨村也和黛玉一样,读过不少才子佳人的杂书,并深受其影响。

很多人说雨村是在被免官之后才开始黑化的,其实从第一回的诸多细节完全可以看出来,他一出场就是黑的。

比如他“重整基业”的初心,注定他进入仕途的目的非常不纯粹,就是冲着高官厚禄去的,也就是宝玉嘴里的“禄蠹”,所以他会抓住一切机会往上爬。

比如他得到士隐的资助,马上就离开了,显得迫不及待,完全不是寄居时那种悠闲的状态。说明他表里不一,表面的悠闲是装出来的,内心其实相当焦灼。

也就是说,他是个隐藏很深的人,所以后来的林如海和贾政都没有看清他的真面目,被他蒙蔽和利用。

这正是宝钗所说的“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一切的好书,都是他的工具,都成为了他谋利的助力。

这样的人,书读得越多,破坏力越大,所以宝钗说“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如果雨村没有得到士隐的资助,无力赴考,没能进入官场,无法拥有权力,那么像石呆子这样的人就不会受到迫害,香菱的命运也许也会改写。

这便是作者通过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个读书人带给我们的教训: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对于读书,一定要善读,不能盲目地读。善读才能明理长智,盲目地读则会像士隐和雨村这样,要么糟蹋了书,要么被书糟蹋了,要么害己,要么害人。

不难看出,甄士隐身上有贾宝玉的影子,贾雨村身上则有林黛玉的影子,他们都是即误了书,又被书糟蹋了的读书人。

所以,这一回的主要人物是甄士隐和贾雨村,却又通过他们,引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前世今生的纠葛。重点并不是他们的纠葛,而是他们都属于不善读书的人,自误一生,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是为世之读书者戒!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