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20能不能当“航母”用?冷战时代的试验结果,还能继续延伸

老王的工匠铺聊武器 2024-05-14 00:16:30

没想到啊没想到,这一波“春季震撼”竟然还有续集,就是之前提到的那个香港商报的记者,这次她又找到了咱们人民空军的副司令员,问了一系列关于那款象征着自由民主与富强的新型战略轰炸机的问题,这家伙把俺给兴奋地差点大半夜在床上蹦迪。

怎么个事儿呢?咱还是简单归纳一下空军副司令员说的话:没啥瓶颈,值得骄傲,值得兴奋!还有那句“快了,你们等着吧!”反正看过原片的小伙伴们应该能明白是怎么个事儿了,你要说这是“奉旨泄密”那也没毛病。

说归说,但有一个事实是,关于新型战略轰炸机的资料跟第四艘航母差不多,虽然不至于一点没有,但也是寥寥无几,目前能知道的就是“可能”会采用类似B-2的飞翼式布局,中航工业在多部宣传片里也透露了一些支持这个论点的画面,但要是把这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宣传画面当做最终产品,那也有点不严谨,毕竟战忽局的同志们还在努力工作没解散呢。所以我今天并不打算聊我军下一代战略轰炸机的具体情况,而是想跟大家聊一聊,战略轰炸机在未来还能发挥出怎样的价值。

首先我们要在当代大环境下解析一波,战略轰炸机,无论是隐身的还是非隐身的,目前主要的打击方式,一是凌空轰炸,扔无动力航空炸弹,比如GBU-57,精确制导炸弹或者B-83和B-61这样的核炸弹;二是通过空射巡航导弹、高超音速武器等远程武器系统,实现防区外打击,部分空射巡航导弹也可以装载核战斗部,例如美军的AGM-129隐身巡航导弹,就有消息称它能装载当量为20万吨的核弹头。

相较于非隐身战略轰炸机,隐身战略轰炸机保留了它的长航程,两者都能携带防区外打击武器进行全球打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战略轰炸机至今都是空基核打击力量中的主要打击平台。至于载弹量,B-2的最大载弹量虽然较B-52来说有所缩水,但也有23吨左右,足够用了。

现在对于战略轰炸机来说,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它们的打击能力,而是在于它们的突防能力。我知道,即便是非隐身的战略轰炸机,也有低空突防的要求,并且这一能力会随着它们日后所经历的现代化升级而升级,有些轰炸机比如俄罗斯的图-160以及美国的B-1B,都能超音速突防。

隐身战略轰炸机就更不用说了,B-2虽然是亚音速,但优秀的隐身能力和飞控系统足以让它骗过传统的防空雷达网络,潜入敌军上空,或者发射防区外打击武器,直接打掉敌军的指挥通信中枢,瘫痪敌军的防御网,为进攻部队,尤其是空中攻击集群撕开一道口子。但问题就出现在这了,现如今反隐身雷达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玩意,在某东方大国的不懈努力之下,各种反隐身技术也是层出不穷。

我手上刚好有个例子,2022年3月,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与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共同发表了一篇名为《空中目标分布式ISAR成像仿真技术研究》的文章,这里面的ISAR就是逆合成孔径雷达,是合成孔径雷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能够全天候、全天时、远距离获得飞机、舰船、导弹等目标的高精度图像,它们的原理都是利用目标或者雷达本身的位移,导致电磁波反射频率的细微差异来进行成像的,并且我要特别说明逆合成孔径雷达需要假设运动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且数据更新率较低,因此只能用来探测和识别卫星以及轰炸机等机动能力较差的目标。

不过这篇文章里提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通过多角度分布式布置的ISAR,针对某种具有良好隐身能力的轰炸机进行融合成像,最终结果就是,实验团队得到了由此方法获得的该轰炸机的高精度雷达成像。

综上所述,拥有隐身战机的军队在拥有成熟反隐身能力的大国面前,要想发挥出这种飞机的全部战役战术能力,就得先想法子削弱对方的反隐身体系,但这么干那就肯定不是局部军事冲突就能结束的,全面战争可能会就此开打,即便是削弱了对方的反隐身能力,可面对数量与自己相差无几的隐身歼击机群,以及几乎没有代差的空中预警指挥体系,这支军队要想用隐身轰炸机完成轰炸任务,可能还是需要组织大批护航军机以及同种轰炸机强行“万岁冲锋”,这代价可就相当大了。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隐身轰炸机会被不断进步的反隐身能力挤下空战舞台,这个时候我们的思维就要跳跃一点,谁规定的轰炸机就只能用来扔炸弹射导弹呢?这种大型飞机本身就是一种空中的大型武器平台,现在也能看出来它们执行凌空轰炸的情况较少,可能最近这么年,这种情况都出现在了俄乌战场上,但俄军这么用的次数也是有限的,中美俄三国的空军目前都是把战略轰炸机当做防区外打击武器的发射平台在使用。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一方面增加了轰炸机的打击半径,强化了打击能力。我用实际例子来说明,俄军的图-95MS一次空中加油之后的作战半径约为8300公里,如果携带kh-101巡航导弹,或者kh-102核战斗部巡航导弹,作战半径可扩展至10000公里,打击范围达到了洲际弹道导弹这个级别,传说轰-6N的作战半径也达到了这个级别。

另一方面,这也是增大了作为发射平台的战略轰炸机的生存能力,不需要他们再顶着被击落的风险强行突破敌方防空网了,这个活就交给速度更快、突防能力更强的导弹以及高超音速武器去干,效果比直接让轰炸机顶上去好得多。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再往下思考,能发射远程巡航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系统,那能否发射无人机,成为一艘“飞行航母”呢?

为了方便描述我就用《皇牌空战》来当做引子,那里面有一种科幻武器,叫“军械巨鸟”,是一种翼展达到1100米,空重高达10万吨的大型无人空中母舰,主要进攻方式是释放翼下挂载的,数量多达80架的先进无人机,以及其他诸如大型激光武器系统和先进导弹等手段。我说这个,可能会让人以为我的这个想法是源自这款虚构的变态装备,但实际上不是的,由战略轰炸机挂载并发射无人机这种技术,在冷战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比如洛克希德公司在1962年开始研制的D-21远程超音速无人侦察机,这种侦察机在1969年开始在美军中服役,最终制造数量为38架,它的使用方式就是,装载侦察设备,先由大型飞机,例如B-52战略轰炸机作为“母机”携带飞行,飞到公海上空之后再释放,然后自身的冲压发动机启动,加速到3马赫,飞到目标上空展开侦察。顺带一提,这种无人机升限有30000米,结合3马赫的高速,在当时即便是美国自己的防空系统也难拦截下来。我国和前苏联都在1969年到1971年期间缴获过这款无人机,都是因为其自身故障导致侦察设备舱意外弹出,或者整机意外坠毁。

除了这个例子,B-52的NASA专属型号NB-52B,还进行过多款先进无人机的空中发射试验,比如X-43A无人机空中发射试验,从2001年6月2日的首次试飞,到2004年11月15日最后一次,试验总共进行了3次,最后一次试验中,X-43A的最高速度达到了6.8316马赫,并持续了11秒,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快的进气式飞机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目前来看,全世界似乎只有美国产的B-52系列战略轰炸机完成过空射无人机的试验以及实战任务,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他国家的战略轰炸机就没法完成这个任务,仅从挂载能力来讲,能挂远程巡航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的战略轰炸机,没道理挂不起无人机,而现在中美俄似乎都没再使用这种玩法,那有可能是侦察技术以及远程导弹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机载无人机暂时无用武之地了。

不过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无人机发射方式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人机与无人机之间的协同技术在战场上开始崭露头角,通常情况下我们说的这种协同技术,是指下一代隐身战斗机上的后座飞行员,即火控员作为无人机的控制员,以有人驾驶隐身战机为核心,控制一架或多架无人机展开协同行动。

如果我们把这项技术移植到战略轰炸机上面去呢?其实从上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美军就有过类似的设想,主要对象是波音-747大型客机、C-5“银河”战略运输机等大型飞机,利用它们较大的内部空间和运载能力,携带多架特殊设计的有人驾驶小型战机,变成AAC(Airborne Aircraft Carrier),即中文字面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同样的,战略轰炸机体型庞大,舱内容积可能比不上战略运输机或者大型客机,但装载能力较强,可外挂无人机,其弹舱在技术上也存在改造成为小型无人机投放舱的可能。

到了2015年,美军就利用C-130战术运输机结合无人机技术,试图将其变成AAC,这次C-130计划搭载的是X-61“小魔怪(Gremlins)”小型无人机,该无人机在2019年才正式亮相,不过目前有消息称数量仅有5架,且试验中问题较多,因此这项计划到目前为止并不具备实战价值。

可如果未来技术成熟的话,我认为战略轰炸机这种大型发射平台也有可能变成真正的AAC,将它自己作为空战指挥中枢,利用其高续航能力长时间在空中滞留,并且其内部容积肯定比歼击机要大,可安装较多功率大的无人机指挥控制系统,加之未来的无人机技术必然更加先进,且弹药小型化技术也会更加成熟,让战略轰炸机指挥一整个无人作战集群在技术上来说是有可能的。

本来还想说说让战略轰炸机学波音-747那样安装大功率激光器的,事实上就目前的技术而言,这种空基激光武器系统确实只能安装在大型飞机上,但我之所以又不说了,是因为大功率激光武器本身还属于新概念武器,目前各国仍在样机研制阶段,技术尚不成熟,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动能打击,激光在大气层内使用受气候限制更加明显,因此也就不做讨论了。

最后我想说,如果战略轰炸机真的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了,那么美军的B-52早就退休了,俄军也不会翻箱倒柜找前苏联留下的图-160图纸来恢复生产线,我军也就更不会让“六爷”衍生出这么多型号,字母表都快不够用了。总而言之,这些空中的巨无霸们,还远没有到退场的时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