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后防疫时代财报发布后,现原形了?

摩羯商业评论 2023-09-06 14:38:46

近段时间的“医疗反腐”让中国众多医药医疗企业如坐针毡,由于事关老百姓根本利益,“医疗反腐”比其他领域的风暴更受大众关注。

近期,在2023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夏季高峰会上,谈及当前的“医疗反腐”会不会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周期拐点时,华大集团CEO尹烨表示,长久来看,行业还是要回归医学的本质,让医学更加普惠可及。

大人物发言,听者往往要把其言与行分开考察,否则容易上当受骗。

实际上,如今的华大基因正面临着“业务难以普惠可及”的难题。这一困境充分体现在其糟糕透顶的业绩上。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

华大基因实现营业收入20.71亿元,同比下降34.49%;

归母净利润5174万元,同比下降91.46%;

整体毛利率也由上年同期的54%下降至46%;

其中,二季度归母净利润仅为1040万元,同比大跌96%,环比下降75%。单季度的净利率甚至不足1%,已经到了由盈转亏的边缘。

华大基因2023年半年报业绩

来源:华大基因2023年半年报

也太惨了。

事实上,华大基因早在2021年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差强人意的业绩将其打回原形,市场也“用脚投票”。华大基因的股价在2021年1月达到历史第二高点175.55元之后,一路下跌至目前53元左右,跌幅达70%。股票市值也从巅峰时期接近千亿跌到仅有200多亿,彻底跌落神坛。

2021年1月开始的华大基因股价走势,来源:Wind

搞笑的是,业绩如此糟糕透顶,在半年报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居然几乎没有一句对业绩暴跌的解释,反而用了1.5万字长篇累牍罗列其在产品、技术、专利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绝大多数内容都言之无物、略显空洞。华大基因管理层似乎想用这些概念性极强、噱头含量极高的内容掩饰公司业绩差劲、发展迟缓的尴尬处境。

关于华大基因,一直以来就争议不断,甚至坊间流传将其称为“深圳四大XX公司之首”。进入后防疫时代的第一份财报发布后,被质疑的那些问题,似乎华大基因再也掩饰不下去了。

具体业务的业绩表现,最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经营及发展情况。

对于上半年收入大幅下跌的原因,华大基因仅仅轻描淡写地说明了一下——“主要系公司非常规业务营业收入同比下降所致”。这里提到的非常规业务,根据公司年报的解释,主要指的是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公司为此开发的新冠检测产品投入抗疫。

但细拆分各个业务的收入来看,情况远比这个轻描淡写严重的多。

华大基因将公司业务分成四大板块,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这四大业务中仅有收入占比最小的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业务,实现了收入同比增长38%。其他三大业务中,收入占比最高、与新冠检测产品相关的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大幅下降48%,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的收入仅同比微增,收入增长瓶颈已初步显现。

华大基因2023年上半年分业务的收入及毛利率情况

来源:华大基因2023年半年报

要是看四大业务毛利率的变化,只会更惨。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华大基因四大业务中仅有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业务的毛利率同比上升7.33个百分点,其余三大业务的毛利率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且最主要的两大业务——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以及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毛利率降幅最大。也就是说,华大基因不仅收入增长遇到困境,盈利能力也明显减弱。

一直以来,市场对华大基因“高成长性”有一定的误解。从历年财报数据来看,2020年以前,华大基因收入年增长率基本在10%-30%的区间内浮动。直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华大基因迅速反应,第一时间研发出新冠检测产品投入抗疫,成为国内第一批推出新冠检测产品的公司;同时在近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80余座火眼实验室,最大日检测通量超过100万人份。

由于介入新冠核酸检测市场较早,掌握先发优势,华大基因充分享受到了“新冠红利”,2020年业绩爆发式增长,收入同比上涨2倍。此后,核酸检测市场的庞大需求吸引到了包括迈克生物、复星医药、达安基因、万孚生物在内的众多公司纷纷入局,行业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华大基因收入增长受到影响出现同比下滑。

2013年至2023年上半年华大基因营业收入及其增速

数据来源:华大基因财报

根据公司披露的年报信息可知,在华大基因几大业务中,与核酸检测密切相关的是“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和“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两大块业务,其中华大基因在2023年半年报中没有单独拆解感染防控业务。根据下表,这两大业务在2020-2022年三年间收入大幅提高。

2018-2022年华大基因各业务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华大基因年报

表面看上去,华大基因在近几年收入出现大幅增长,但实际上发的是却“新冠财”,掩盖了华大基因传统优势业务的增长停滞。

如果把华大基因近五年收入拆分成新冠检测相关收入与非新冠检测收入,可以发现华大基因与新冠检测无关的传统业务收入近几年几乎毫无增长。

2018-2022年华大基因新冠检测收入与非新冠检测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来源:根据公司年报数据计算

不考虑新冠红利带来的短暂性增长效应,华大基因的内生增长停滞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何二级市场投资者从2021年之后就愈发不“待见”华大基因了。丧失了成长性的企业难以成为资本市场“宠儿”。

业务增长受阻跟下游需求放缓也有关,从其募资项目进展缓慢也有所体现。2021年华大基因实施定增募资20.03亿元,但这笔募资的项目建设进度却远低于预期。

8月11日,华大基因披露的2023年半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显示,两个募投项目存在异常:上海医学检验解决方案平台建设项目,计划使用募资5868.54万元,累计投入1665.77万元,投资进度为28.38%;备受关注的青岛华大基因检测试剂生产及基因检测服务项目,计划使用募资6.68亿元,累计投入3274.05万元,投资进度仅约为4.90%,该项目原本计划于2022年完工,目前已更改为延期两年建成达产。

华大基金2023年半年度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对照表

来源:华大基因公告

此外,为了寻找新的增长极,华大基因似乎也急红了眼,开始对“兄弟单位”下手。

8月11日,华大基因发布公告称,将以70.52万收购控股股东——深圳华大基因医院管理控股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深圳华大特检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大特检”)100%股权。而收购前华大特检主要作为华大基因员工体检平台而存在,其大部分业务收入来源于华大基因及其关联企业的内部员工及员工亲属的体检业务。

华大基因收购华大特检100%股权公告

来源:华大基因公告

据『华大特检』公众号介绍,华大特检从基因、免疫组库、肠道微生物、代谢、新三高、精准营养、高端影像等入手,对体检人健康作出系统、全面、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健康评估。

从其业务来看,标榜高科技生物技术的华大基因,看来是打算进军技术含量Low得多也卷得多的体检市场了。这也可能实属无奈。

不过,目前民营体检几乎被爱康和美年垄断大部分市场份额,华大基因要想挤进去并不容易,不仅烧钱而且成效可能并不理想。但对于只有产品而缺乏场景的华大基因来说,要想实现基因检测在更大范围的“普惠可及”,拓展场景可能是必由之路。

不仅高成长性是个伪命题,其实华大基因的高科技含量,也一直被多方怀疑。

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是衡量一个公司高科技含量的重要指标。

自从2018年华大基因公布研发费用以来,公司研发费用/营业收入的比例在10%上下徘徊,2020-2022年三年间更是降到了7%的较低水平。可见,华大基因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并不算高。

有趣的是,华大基因的销售费用/营业收入的比例却可以达到20%,销售费用几乎每年都是研发费用的2倍。这很难让人判断是这是一家医疗科技公司还是一家医疗产品销售公司。

2018年至2023年上半年华大基因销售费用与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数据来源:华大基因财报

从其研发人员数量及构成也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一直以来,华大基因的研发人员的数量一直都显著低于销售人员。2022年,公司研发人员为799人,而销售人员则高达1008人。而且2022年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相比2021年还略有下降3%,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硕士学历研发人员,下降比例达10%,而本科则上升8%,研发实力呈现下滑趋势。

最令人诟病的是,华大基因的研发人员中居然难觅博士的踪影,这与其大力宣传的高科技形象明显不相符。

2022年华大基因研发人员构成情况

来源:华大基因2022年报

事实上,华大基因所在的基因检测行业,其高科技成分更多来自于上游的基因检测设备环节。

基因检测设备的核心技术主要还集中在Illumina、Thermo Fisher等少数几个国外公司手中,掌握着整个产业链的话语权,华大基因早前用于检测的仪器和试剂主要来自全球基因测序仪巨头Illumina。

而位居中游的基因检测服务商数量众多,基本上都是依靠通过Illumina等国外公司提供的基因检测设备和技术,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并不具备太多技术壁垒,行业竞争也非常激烈。

从这个角度来看,华大基因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高科技企业,而只是一个科学水平不高、依赖测序仪器和人海战术的“测序工厂”,且停留在粗糙加工信息的阶段,还被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称之为“连富士康都不如的血汗工厂”。

方舟子曾在参观华大基因后称,基因测定工作基本都是通过仪器进行,关键是要有钱买机器,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高,不宜夸大测序的学术成就。更有媒体戏称华大基因为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来源:雷声财讯

产品研发成果方面,近两年,除了曾经一度受追捧的产品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之外,并没有更多出圈爆款,让人不免怀疑其高科技的成色。

即使是公司的代表性产品NIPT,其产品壁垒也并没有市场宣传的那样难以挑战。

成立时间并不长的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实控人和核心高管,大多来自于华大基因,他们离职之后创立贝瑞和康,不仅推出了跟老东家对标NIPT产品,而且还比老东家还先一步上市。

有媒体统计,类似贝瑞和康这类公司还有20家,他们很多出自华大基因。有人对此戏称华大基因为基因检测界的“黄埔军校”。如此多华大基因前同事出走都能创业成功,层面反映出其产品可复制性、可模仿性非常高,似乎印证了华大基因并未构建强大的产品护城河。

有媒体提出对华大基因产品壁垒的质疑

没有坚实的技术和产品护城河,华大基因既要面对达安基因、迪安诊断等老牌基因企业的经营压力,又要面对诺禾致源、贝瑞基因等行业新秀的挑战,难怪内生发展遭遇瓶颈。

而且华大基因并没有老老实实搞科研,貌似还动过搞房地产的小心思,引发了备受关注的“圈地门”风波。

该事件源自2018年王德明《举报华大基因伪高科技忽悠欺诈涉嫌贿赂官员,大规模套骗国有资产》一文,文章直指华大基因联合碧桂园套骗国有资产,以各种名目“套骗土地资源和政府财政补贴”。

不过,华大基因立即作出回应,称华大控股及华大研究院并未在江苏参与任何房地产项目,也未曾获得土地资源。最终该风波以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法院判决王德明对华大基因构成名誉侵权收尾。

尽管此后华大基因承诺不做商业房地产,但挂有“华大基因”名头的产业园、健康小镇却在全国遍地开花。

这个仍在建设中的小镇在苏州高新的公告中,被暂命名为“华大生命健康小镇”。早在2018年,根据『棱镜』报道,华大基因已经在苏州、贵州、青岛等地区建设生命健康小镇、基因库、研究院以及医院等项目,还与地方政府或相关机构签约,计划在湖北武汉、云南保山、广东惠州、安徽阜阳、湖南长沙等多地建设超过10个产业园或健康小镇。

而且,让人“浮想联翩”的是,同时期,汪建的好友、地产大佬王石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将担任华大基因的联席董事长,这背后的原因似乎与华大基因的“圈地活动”有关。

图片来源:36氪

与华大基因同样饱受争议,还有其创始人汪建。

2017年《十三邀》采访了汪建,这一期节目把汪建的狂妄、粗俗和浮夸,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采访中,汪建最让人大跌眼镜的言论,就是认为价值观不重要。不仅如此,汪建还将用了“贪生怕死,自私自利,贪婪懒惰”三个略有贬义的形容词评价自己,而且还讲出“贪生怕死的跟我来,勤劳勇敢的一边去”这样惊世骇俗的言论。

来源:十三邀

来源:十三邀

在谈到人生意义、社会问题等一些话题时,汪建表现嗤之以鼻的状态,表示“活得长久高兴才是硬道理”,“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你不要去想那些社会问题”。

似乎,汪建是把“活得长”作为唯一的价值标准,这显然不是一个公司市值百亿的企业家、拥有高学历和留学经历的高级知识分子应该有的思想境界。

在许知远反问道,“那像鲁迅、莎士比亚、歌德这些人做的事也没有意义了吗?”结果汪建直接爆粗口,说:“他们东西我从来不看,谁是谁啊!他们有我活得潇洒吗?有我走的多吗?有我玩的狂吗?什么狗屁精神!还莎士比亚呢,谁啊,管他那些东西。”

来源:十三邀

汪建的狂妄自负还体现在其对同行的“低看”、对自身能力的盲目自信上。

当许知远问到华大基因是否有同行竞争对手,汪建的回答是“没有”。当谈到大数据,汪建说“跟我谈大数据,我是祖宗的祖宗辈”。当畅销公司未来时,汪建自信地说到“万物生长不靠太阳”、“我们可以造出任何生命的东西来”。

而汪建毫不掩饰自己的、狂妄、庸俗的言论引来了广泛的争议,时隔多年后,仍有媒体人翻出来嘲讽指责一番。近期,前《财经》记者、投资公司董秘仝麟阁再次发文炮轰汪建,认为他“展示出了令人大跌眼镜的狂妄,好像全世界他最牛逼一样”。仝麟阁还称,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汪建认知水平和谈吐风度居然和县城暴发户一样,让他诧异。”

来源:麟阁经略

很难想象,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创始人和掌舵者,这样的价值观和风格反映在企业文化上,会将华大基因塑造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由此,产品质量屡出问题也就不奇怪了。2018年7月虎嗅一篇名为《华大癌变》的文章曾曝出:华大基因由于商业利益因素过度营销,引导妇产科医生建议孕妇用“无创DNA检查”,替代传统检测胚胎发育的“唐筛”。

一名曾有不良孕产史的产妇的华大基因无创DNA检测做出低危判断,致使其放弃了做“高风险致死率和感染率的检查”,结果生出13体异常儿,酿成悲剧。该婴儿的父母在医院拉起横幅指责医院违规产检,而华大基因方面拒赔保险。

虎嗅APP发布《华大癌变》文章,来源:虎嗅

再比如处理合作方的问题。华大基因曾经合作方王德明曾在社交平台发文爆料:其亲手将华大基因核酸检测不准的举报信和万字论证报告,交给时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而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恼羞成怒雇佣8人对其毒打,七根骨头断裂,终生残疾。

华大基因对此否认,甚至将其告到法庭。虽然本次风波最后以华大基因胜诉的结果暂时平息,但对公司声誉的损害却是难以逆转的。

不过华大基因检测不准确的情况确实存在。2021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复检华大基因的16个阳性样本,结果都呈阴性。华大基因向全港市民道歉,并开展了内部调查将相关报告呈交至港府卫生署。

一家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上市公司,几年内出现如此多的负面事件,也是非常罕见,背后很难说与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毫无关系。

与汪建“特立独行、我行我素”风格完全相反的是,华大基因CEO尹烨则当起了“基因网红”,通过开设了“尹哥聊基因”“生命认知学”等视频号,一方面“科普”基因科学,更多的是对华大基因相关业务和技术等进行宣传。

来源:视频号“尹哥聊基因”

目前,健康营养和生命科学等日益成了老百姓们最关心、关注的领域。不得不说,尹烨的好口才加上热点话题,使得其视频号收获大量关注,也成为华大基因对消费者进行宣传和引导的重要渠道。

乍看之下,尹烨的节目中到处渗透着对华大基因科技含量高、核心技术优势大的宣传。

看来,华大基因的高科技“牌子”似乎并不是靠技术研发投入支持的,而是靠CEO这一张嘴支撑起来的。

不过,尹烨也有翻车的时候,饶毅曾公开炮轰尹烨“伪科普”、“水”博士、哗众取宠等。

“汪建+尹烨”分别在幕后和台前的“双簧表现”,侧面反映出了华大基因“大忽悠”风格的企业价值观。这也难怪为何半年报业绩如此之差,公司却只字不提原因,只是用了夸大其词、空洞乏味的上万字内容掩饰问题、同时标榜甚至“神化”自身,这便是华大基因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

不知道“汪建+尹烨”唱双簧撑起来的华大基因,市场和消费者还能买账多久。

不过肯定的是,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如果华大基因不回归高研发的正途,致力于提高产品和技术壁垒,将很难在基因检测行业越来越低的门槛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下重回昔日巅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