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读史”之:锦州,是蒋介石心中的一个节

二哥雨二 2024-08-23 15:16:51

抗战胜利后,锦州在蒋介石心中一直是个结。当时,陈诚的一个部下叫刘劲持的,是后起之秀,据说是明代高人刘伯温的后人,曾经代表陈诚到东北考察过,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把整个东北拱手让给共产党,而国民党以长城为界,和共产党划疆而治;二是让东北军万福麟部象征性地占领沈阳;三是任命林彪为整个东北的最高军事长官,东北战区的总司令。

对于这样一个报告,陈诚看后,一字未改,便上报给蒋介石。蒋介石看后,用红铅笔写了一个“阅”字,便没了下文。他心中到底是如何想的,杜聿明的回忆录里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原来蒋介石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灵机’一动,决定在东北的接收只到锦州为止,再不打算前进。我想起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日前后我到了锦州,蒋介石接连电令我‘非有命令再不准前进’,并指定东北行营也设在锦州。”

从杜聿明的回忆文章中不难看出,蒋介石对于陈诚和刘劲持的报告,是认真阅读了的,在未进东北之时,他或许已经看到了不堪的后果。然而,在美军顾问团以及他手下狂妄的将军们的叫嚣声中,他的部队还是打进了东北,然而很快便陷进了人民战争的泥潭。而对于锦州,他是情有独衷的。东北危局之时,他走了这样几步棋。

第一、1948年8月,在南京军事会议上,蒋介石曾对东北整个战略做出过这样的布局:“撤退东北,确保华中,坚持沈阳至十月底,以观时局发展,原则上不放弃沈阳,同时亦作撤退准备的作战指导计划。”从整个东北撤退,而把锦州作为东北的“门户”、“阶梯”、“桥头堡”,背靠华北,和林彪决战是老头子一贯的想法。但老头子却有一点毛病,碍面子,怕在国内、国际上引起了不良的反应。

第二、提前免了孙渡的职,为确保锦州,蒋介石免了孙渡东北保安副司令兼第6兵团司令的职,意思就是要把战略要地锦州,交给他的可靠的嫡系将领。而卫立煌到了东北之后,根本不听他那一套,采取了消极应对之策,不仅“见死不救”,而且拒不执行蒋介石的打通锦州、沈阳间交通并恢复、维持之命令。

第三、在对卫立煌失望的同时,他又通过一些手段拉拢廖耀湘,意思是只要瘳把沈阳的主力拉到锦州去,沈阳的东北“剿总”没了重兵,便被架空了,东北一切事宜,皆交给廖去管。然而,廖耀湘出于各种目的,没有接老头子的招。

第四、蒋介石提出华北、东北军政一体化,1948年初,陈诚离开东北前后,蒋介石即动员傅作义,把东北行辕和华北行辕合并,统一交由傅作义指挥。傅作义知道,自己一旦接手,蒋介石即有可能放弃东北,而把部队海运到华中、苏北战场,而把丢弃东北的责任甩给自己,这个“锅”,他是不会背的。

第五、蒋介石启用范汉杰,确保锦州,陈诚离开东北之时,蒋介石即发表范汉杰为冀热辽边区司令,指挥秦皇岛、葫芦岛、锦州、锦西等方面的作战。执行打通沈阳至锦州间道路的任务,只可惜,范汉杰手中没有兵,第6兵团当时只有一个军,正规部队还有一个两度重建的第184师和孙渡还没有建好的暂55师及其他一些交警部队、地方团队等,别说执行打通沈阳锦州交通线的任务,恐怕自保都不可能。为此,蒋介石同意了范汉杰的扩军方案,督饬他加快整训部队,构筑坚固的永久性工事等。同时,又为了防止范汉杰“一个媳妇两个婆婆(傅作义、卫立煌)”的窘境,又发表他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由国防部和东北“剿总”直接管理。

第六、危局之下,拉上杜聿明“御驾亲征”,先是不惜一切代价援锦作战,后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收复锦州作战。可以这样说,三大战役期间,蒋介石亲自指挥作战的,莫过于辽沈战役,而整个辽沈战役中,他最关心的两件事,一是援锦,二是收复锦州。

蒋介石的锦州之“结”,可谓是如鲠在喉,而他的部将们不去为他守“咽喉”、拔“肉刺”,而是坐视战略要地锦州失守,国民党不败,那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1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