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应急管理部在北京就防汛防台风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应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司长李坤刚表示,台风防御过程还是存在难点和薄弱环节,比如台风移动路径、强度的精准预报;短历时、强降雨的定点预报等。而山洪、滑坡、泥石流的预警时间非常短,所以“最后一公里”的预警也是目前面临的难点和短板。
↑发布会现场
“我们国家的台风灾害还是非常多的,台风带来强风、暴雨、高潮,经常造成一些严重的损失,还容易发生山洪、内涝、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应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司长李坤刚介绍说,目前我国防台风主要是采取避让的措施,而不是采取硬抗的措施,“如果采取硬抗的措施,很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
“多年以来,台风登陆前我们主要转移海上和陆上危险区的人员,防台风工作成效显著。”但李坤刚也坦言,目前在台风防御过程当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难点和薄弱环节:在预测预报方面,台风的移动路径、强度的精准预报还是很大的难题;短历时、强降雨的定点预报难度也很大,防御上也很难;在排除隐患方面,滑坡、山洪、泥石流点多面广,隐蔽性很强,排查起来很难;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滑坡、泥石流的灾害点,有很多不在原来已经知道的监测范围当中,这反映出来排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除此之外,李坤刚还介绍说,在基层预警等方面,由于山洪区危险点面广点多,交通不便,通讯不好,但是山洪、滑坡、泥石流的预警时间非常短,所以“最后一公里”的预警也是目前面临的难点和短板。李坤刚表示,类似的问题也会出现在人员转移方面,因为危险点分散,人员也分散,“每年造成的伤亡人员,当中有的是来不及转移,很多是不愿意转移,或者转移出来之后又返回,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李坤刚表示,在防台风能力方面,避免山洪、滑坡、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主要依靠地方及时转移危险区群众。然而,基层人员或者相关部门人员较少,这些人员流动性也比较强,经验有时也不足,预警手段、通讯手段也较落后,这也意味着还需要加强群测群防方面的意识和当地群众自救互救的能力,“这些方面都需要下一步进一步加强。”
李坤刚指出,一方面要推进防御体系的建设,包括工程体系的建设,还有隐患、风险点排查;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基层灾害预警等信息系统的建设,要发挥好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的统筹协调和统一指挥作用,也要发挥好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和专业优势,形成防御合力。李坤刚还表示,需要完善防台风、防汛的预案,落实相关的责任,统筹协调好抢险救援力量,做好相关安排,努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的能力。
红星新闻记者 牛亚皓 严雨程 北京报道
编辑 杨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