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上岣嵝碑

是禅牛呀 2024-09-15 11:50:43

岳麓山,处处皆是幽美景色,所以也就漫无目的地漫步。先是慕名游览了爱晚亭,又去了麓山寺。然后,沿着山间曲径,北行不远,一座电视塔赫然出现。再沿着一条简易石阶小路前行,突然,发现路边就是铁栅石屋围护着的禹王碑。

岳麓山禹碑

透过铁栅的缝隙,迎面一片石壁上,镌嵌着一块高1.84米、宽1.4米的石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禹王碑。

岳麓山禹碑

石碑上方,镌刻着“禹碑”两个楷体大字,旁边竖刻着“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六月重建碑亭周翰勒石”小字。除此以外,碑面上镌刻着的碑文,我是一字不识。不过这也没啥可丢人的,因为旁边的介绍说,这方石碑上的文字,自古也没几人能看懂。至于石碑上到底写的是什么,历代多有文人曾尝试解析。有的说,这方石碑记录的是大禹治水的功业;还有的则认为是歌颂当朝的盛世升平;有的猜测是夏朝的蝌蚪文,也有的干脆说这是道士装神弄鬼编造出来的符录。明代正德年间,状元杨慎对这方石碑上的文字也有过一番研究,认为石碑上镌刻的内容是:“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 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杨慎由此认定碑文记叙的是远古大禹接受舜的命令,奔走于三山五岳之间,疏江导河、治平洪水的功绩。这一释文流传很广,但这一解释,并不令人信服。

明朝末年长沙学者吴道行则在他撰写的《禹碑辨》中一言而概之地说:“考吴越春秋, 载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 授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照此说法, 碑文应是一部“金简玉字”的“治水天书”,世人自然无从辨认。既然无从辨认,那就当做天书对待,只要对它恭敬就行。

  禹碑旁的介绍还说,这方碑刻,最初是一个叫何致的四川人呈给当时长沙的地方官曹彦约的。何致撰文说,他在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到南岳衡山游览时,听一位樵夫说,在衡山岣嵝峰的石壁上(今衡山县福田乡云峰村禹溪边王大成家后山) 看到了几十个像文字一样的摩崖石刻。

  何致好奇心大增,便请樵夫带路前去查勘。结果,还真就在一块石壁上看到七十多个似篆非篆、形如蝌蚪的文字。由于一时无从辩识,便拓摹下来,带到长沙,并献给地方官曹彦约。

  曹彦约看到拓片后,也十分好奇,便立即派人前去查找摩崖石刻。可派去的人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块摩崖石刻。

  找不到摩崖石刻,曹彦约就派人根据拓片,把这些文字镌刻在岳麓山峰顶上。由于这些文字发现于衡山的岣嵝峰,所以,人们便叫这方碑刻为“岣嵝碑”。明代以来,由于人们多认为此碑记载的是大禹治水的功业,为纪念大禹的功业,人们纷纷从这块摩崖石刻上拓印下文字,辗转流传到各地,如今,在西安碑林、绍兴禹陵、云南法华山、四川北川、南京栖霞山等处的禹王碑,皆是从这里拓刻而去的。

也有传说,说是四千多年前的洪荒时代,大禹曾到衡山一带带领大家治水,免除了洪涝灾害,人们无不感激万分,要为大禹立功德碑。大禹起初不同意,但在众人的一再恳求下,大禹只好应允,但提出一个条件:碑文要刻得奇古,如天文一般,让世人不能辨识。于是,人们便将大禹提供的77个字样,镌刻在山顶的石壁上。

还有传说,说是后来,有位云游的道士路经衡山岣嵝峰,发现了这方摩崖石刻。他在摩崖千停下脚步,一字一字地辨考起来。一连七七四十九天,他总算辨认出了76个字。正当道士全力考辨最后一个字时,忽然发现自己居然被山水淹没到腰,不远处,滔滔洪水还在向他涌来。惊慌之中,他一下子就忘记了之前所辨认的所有碑文。此时,那洪水也随着他的失忆又退了下去。道士知道,眼前这碑文是天书,天机不可泄。于是,他便下山通告全城:岣嵝碑文是天书,天书的内容不可得知,否则洪水齐天!

其实,大禹治水,是否到过衡山,无从考证,也无需考证,就当是个传说吧。

传说,往往是美好却又不太靠谱的,然而它却丝毫没有动摇文人学士考释碑文的信心,许多人甚至为其花费了毕生的心血。明代的杨慎、沈镒、杨时桥、郎瑛,清代的杜壹等学者,都曾先后写出过“岣嵝碑释文”。但这些考释,都没有突破“大禹治水”的窠臼。近年来,一些学者又突发奇想,认为这方“岣嵝碑”并非是为大禹歌功颂德的“禹碑”,而是战国时期越国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登南岳衡山祭山的颂词;还有人则认为这方“岣嵝碑”是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过程与功勋。

千古奇碑,至今说法不一。

我觉得,到了如今的时代,这方禹王碑上的文字到底是什么,已经变得不重要了。早在唐代之时,这方“岣嵝碑”之说就见于记载,韩愈海曾作诗:“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事严迹秘鬼莫窥,道人独上偶见之,我来咨嗟涕涟洏。千搜万索何处有,森森绿树猿猱悲。” 刘禹锡也写道:“常闻祝融峰,上有神禹碑;古石琅玩姿,秘文璃虎形”。

考究禹碑,从唐代直至现在,或许还会延续很久,有没有结果,很难说。但这也正如黄帝陵、炎帝陵、舜帝陵到底在何处一样,至今众说不一。其实,人们努力追寻历史的核心,是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信仰。

而且,这方禹碑立在岳麓山上已经八百多年了,算得上是岳麓山上最古老的文物。就凭这,也值得前去参拜一番。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