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人类站在千禧年交界处,有人欢喜有人忧——冷战宣告结束,苏联集团土崩瓦解,一片萧条;西方正享受着巨大的红利,进入全盛时期。
在整个90年代,美国收起了冷战时期的笑容,又露出了獠牙。
对于以前接受美国“支持”的地区,美国希望获取更大的利益,不惜用人为制造金融危机的方式,收割自己的小弟,“亚太金融危机”就是典型例子。
在那时的美国眼里,中国这个世界增长最快的超级经济体,是一片待开发的金融狩猎场。
不过,中国是个强大的主权国家,美国无法像收割东南亚那样收割中国,于是美国国内开始出现抵制、遏制中国的声音。
这些声音背后,其实是美国内部矛盾:部分人要遏制中国,但还有不少人,主要是跨国企业和大投行,希望从中国攫取利益。
彼时美国转型为金融国家,华尔街的脸色,就是美国政府的态度。
由于华尔街想深度进入中国,控制更多的东方产业。所以克林顿政府支持中国入世,但开出的条件极为苛刻,中美谈判很不顺利。
就在这种焦灼的情形下,1999年4月6日,刚上任一年的朱镕基总理前往美国访问。
朱镕基总理的任务,是和克林顿政府深入交流,解决争议问题。此行要打消双方的顾虑,签一部分协议,加快中国进入WTO的速度。这次出访,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然而,朱镕基总理抵达美国后,却受到了美国媒体的数次刁难,甚至遇到了“传闻中国给克林顿选举‘政治献金’”的问题,不过这都被朱总理一一幽默应对,让美国人心生敬佩。
那么在1999年,美国流传着哪些关于中国的流言?朱镕基访美,是怎么回答这些问题的?他的访美之行有何收获呢?
【一】冷战后风云变幻,朱总理临危受命90年代后期,全球多地区发生金融危机,东欧、拉美、东南亚的经济危机重创了不少发展中国家,造成国际性萧条。
大多数人印象里,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一直高速发展。但鲜为人知的是,1997年后中国遭遇了三年的经济下行。
彼时我国刚刚大力治理了内部通胀,稳住了国内市场。可是因为经济危机,导致海外需求不振,1998年后我国出口额剧烈下跌,GDP增长率跌破8%。
此时内需不够、外需不振,中国工业要活下去,急需新的大市场。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敲开“关贸协定”,即WTO的大门。
WTO背后,是广袤的世界市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这里每年消耗巨量的廉价工业品,是“中国制造”登堂入室的垫脚石。
中国从80年代开始一直进行“恢复关贸协定谈判”,目的主要是打开西方国家大门。而卡在“复关”大门口的,就是仅存的超级大国——美国。
美国在80年代和中国有蜜月期,此时却变了脸,对中国处处刁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重新围堵中国,目的也很明确:深入控制中国的命脉产业和文化方向,让中国像其他亚洲国家一样,变成美国的奶牛。
中国政府发现了美国的企图,随后双方围绕贸易、军事等方面出现摩擦。1996年“台海危机”爆发,美国在朝鲜战争后第一次跟五常国家军事对峙,中美关系走到了分岔路口。
美国国内,一群媒体和政客宣传“中国是美国的威胁”。他们炮制诸如人权问题、间谍问题、外贸逆差问题,让美国掀起反华风。
国内也有声音表示,既然美国人还是敌视中国,中国应该还以颜色,甚至可以回到我们的原本道路上,和西方平行发展。
在这种争议中,为了保住沿海工业,中央还是坚持开放路线不动摇,并主动向美国示好。
1997年秋,中国高层访美。次年夏天,克林顿访华。同年,上海市长朱镕基调任北京,担任国务院总理。
上海作为中国开放的前沿,此时已经吸引了美国、日本、欧洲的大量投资,上海市政府的官员经常和外界接触。所以朱镕基当上总理,西方对此表示赞同。
次年初,朱镕基总理访问美国,推进加入WTO的进度,并争取打消美国舆论对中国的抹黑。
这次访问,是97年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又一次访问美国,克林顿政府对此极为重视。
但在听说中国领导人即将到来后,美国国内的舆论又开始炒作,诸如“中国赚走美国人的钱”“中国间谍窃走美国核武器技术”的新闻甚嚣尘上。
朱镕基总理出发前,很多人担忧他在美国会面临什么,其中包括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在朱总理出发前,尚慕杰回到美国,提前给中国政府打前站。
尚慕杰曾说:“我每次在媒体前介绍中国,都要准备被记者的问题打得鼻青脸肿。”
朱总理后来在美国,回忆自己出行前的担忧时说:“我其实不想来美国,因为尚慕杰都说,自己被媒体反复折腾,鼻青脸肿。我想我要是去了,可能更甚吧。”
虽然说自己不想去美国,但朱总理内心很淡定,他擅长和媒体打交道,也知道美国人反华是虚张声势。
因为美国真正的实力派是华尔街巨头,而他们都从中国获得了利益,并在期待获得更多的利益。
美国工业资本在中国投资,以极其廉价的成本生产产品,再卖到西方,赚取巨额利润。工业资本支持克林顿政府让中国入世,朱镕基对此心知肚明。而中国要做的,就是谈判争取更多权益。
【二】抵达美国,朱镕基笑对质疑1999年4月6日,朱镕基总理到达美国洛杉矶,在他来到美国之前,中国对外经贸谈判代表龙永图已经先到了美国,谈起了WTO问题。
西海岸的加州是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这里移民众多,高科技企业众多,也比东部更加开放。华人在这里生活有100多年的历史,当地华人组织300多名代表,冒着大雨迎接了朱镕基。
当日暴雨倾盆,朱镕基淋着雨参加了欢迎仪式,洛杉矶市政府在酒店准备了午宴和记者会。朱镕基总理幽默应对美国记者,而且犀利地评价了美国人关于“中国人赚走美国财富”的新闻。
“我认为,在市场经济里,本来就是多劳多得,努力赚钱是天经地义的。”
一开始,朱镕基就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美国这个无比强调市场经济的社会,他的这句话振聋发聩。
他接着说:“中美之间有贸易逆差,并不是中国占美国的便宜,而是中国在帮美国的忙。”
此言一出,现场的记者和华人代表们都窃窃私语,洛杉矶市长雷登、加州州长戴维斯都露出微笑。
朱镕基解释:“中美贸易为什么如此繁荣?这正是市场经济的选择。在中美贸易兴盛以前,美国的商品从日韩、东南亚、拉美进口,那里工资更贵,原材料更贵。我们计算过,美国从这些地区进口商品,每年起码要多花几百亿美金,比中美贸易逆差大得多。”
在场的记者对这个回答感到满意,因为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无法否认,以前美国的平均物价是比现在高。
但在场的美国记者依然咄咄逼人,有人提出了美国众议院议员考克斯提交的,关于中国以科技交流和技术引进为理由,窃取美国中子弹技术、微型核武器技术的所谓“调查报告”。
该问题已经在美国传得沸沸扬扬,甚至让一些华裔科学家卷入其中,不堪其扰,在学术界引起巨大争议。
面对记者的问题,朱镕基很淡定,他回答说:
“我从来不知道中国有什么窃密的行为,我身边的同事也不知道。我国一向没有这种传统,而且美国是个很发达的国家,安保水平世界一流,难道随便让别人窃密吗?你们美国人别低估了中国人的工业能力,也别低估了自己的安保能力。”
这个回答既让中国人昂起了头,也给足了美国人面子。
他接着说:“我们很快会举行建国五十周年的庆典,我可以保证,到时候的阅兵式上,所有的武器都会写上made in china。”
这个幽默的回答让会场响起了笑声,很多美国记者对眼前这个中国总理刮目相看,他的诙谐语言,是亚洲领导人中非常少见的。
在那之后,朱镕基在洛杉矶逗留1日,于7日下午坐飞机前往华盛顿。
4月8日,在华盛顿白宫草坪,克林顿为朱镕基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而华盛顿的美国媒体、各国记者也早早在白宫等候。
前一天朱镕基在洛杉矶的言论,已经通过美国媒体传开,华盛顿的记者早就想会会这位中国客人。
在中美领导人念完自己的开场白后,到了记者提问环节。美国记者撒出了辛辣的问题,包括环境问题、宗教问题、市场开放问题,以及人权问题。
早在90年代初,因为所谓的“人权争议”,美国老布什政府曾对中国进行过4年的制裁,宣告着中美蜜月期的结束。
之后的时间里,中美不断磋商,中方已经在很多方面进行了交流。
朱镕基说:“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可能会有美国人所谓的人权问题。但美国人也必须承认,中国现在的人权水平是历史上最好的,而且还在继续变好,中国政府有这个信心。”
【三】给克林顿解围,顺便推动入世谈判朱镕基的回答严丝合缝,没有给记者们留下话把。至于环保、市场问题,中国领导人此行就是来和美国签订合作协议的,朱总理知无不言。
在记者会进行得差不多的时候,有记者开始对克林顿开炮。
之所以对克林顿开火,是因为他当时人气不断走低——1998年1月的“拉链门事件”,让克林顿备受争议,虽然妻子希拉里力挺他,但美国人对这位年轻总统的支持荡然无存。
现场记者提出的问题,是传闻里,中国通过神秘人向克林顿送了政治献金,共30万美金,这事儿被美国人抓住不放。
一来,宪法规定总统竞选人不得接受海外金援;二来,克林顿支持中国加入WTO,美国人想当然认为,这是因为收了中国的钱。
现在当着朱镕基的面,媒体提出的“政治献金”问题让克林顿十分难堪。
朱镕基听到了问题,面上还是带着微笑:“关于这件事,很多媒体报道我也看了,我认为,你们小看了我这个总理,也小看了中国。”
他接着说:“目前我们有1400亿美金的外汇,也不算多,但也不少。如果我们给克林顿总统送钱,怎么会给区区30万美金?这么点钱,可能克林顿总统也看不上。”
这话让克林顿自己都笑了起来,朱镕基用玩笑给克林顿解了围,记者会的碰撞至此落下帷幕。
在告别记者们后,朱镕基和克林顿进行了午宴,随后在下午,朱镕基换上便装,在华盛顿和龙永图一道跟美国WTO谈判团进行会议。
按照朱镕基的回忆录记载,这次会议,才是美国之行的重中之重——因为美国人把谈判深入到了农业、传媒、金融领域,这是中国政府很重视的,决不能轻易让步。
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最好的情况,就是这次在美国把大多数争议定下来。
但朱镕基没想到的是,美国人在谈判中耍了花样:他们把双方未定的谈判内容,让媒体公布了出去。
美国人想借传媒施压,让中方接受条款,朱总理很生气。
随后两方多次磋商,都达不成协议。朱镕基在两天后前往丹佛、芝加哥、纽约等地,所到之处,都受到美国工商界的热烈欢迎。
当时,克林顿怕夜长梦多,多次打电话邀请朱镕基回华盛顿,继续谈判。但朱镕基知道,美国人心急,是急着要中国接受他们的不合理条款。
所以他拒绝去华盛顿,而是让美国人来北京谈。
朱镕基此次访美,他自己认为不成功,因为没有带走WTO协议。但他也已经探到了美国的底:美国希望中国加入WTO,比中国还着急。
美国着急的原因,还是自身的经济问题——彼时的美国完全金融化,美股长期牛市,美联储增发的货币都投入了投资市场。
到了90年代末,美国各方面预测,像1987年那样的大股灾可能快要到来。到时候会有大量美元逃出投资界,释放到实体经济,造成通胀。
所以美国需要一个帮手来压低通胀,主要依靠大量廉价工业品,稳住美国消费产品市场。
当时的世界,只有中国能扮演这个角色,所以美国资本巨头们已经在中国下注,接连督促克林顿尽快让中国入世。
就在朱镕基总理访美的1999年末,中国啃下了美国这块硬骨头,签署了“对美最惠国双边协定”。2年之后,中国加入WTO,经济开始飞速崛起,直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朱镕基的1999年之行,被后世视为不亚于小平同志1979年访美的重要外交事件。邓小平开启了中美亲密的10年,而朱镕基的访问,则是开始了中国经济飞跃的10年。
到2010年,中国经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切都要归功于90年代末艰辛、漫长的对美谈判。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朱镕基总理访美后的中美关系》碧峰
2.《朱镕基访美妙语报道》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