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越来越淡,再没有以前过春节的感觉了。
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什么原因呢?是春晚的节目不好看、年夜饭不好吃,又或者是放假的时间太短了呢?其实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请看到最后,你看看我说的对不对。
春节的来历春节来源于古老时期的“腊祭”,我们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在取得粮食的丰收后,感谢祖先和神明的庇佑,并祈求来年降福,有更好的收成。在古代,我们的祖先不知道季节的变化规律,坚信万物有灵,将祈福丰收、感恩大自然,寄托在腊祭仪式上面。
一年之计在于春,年总是在四季循环,春节是新年与旧年的交替点,是人们由紧张到喜悦的过程,是农耕社会时间节奏上的产物。随着我们从农业社会,逐渐过渡到工业社会,这是年味儿变淡的根本原因。
祭天祭祖在古代,祖先们不知道事物变化的规律,只有通过祭祀慰藉天地、祖先、神灵,以保证来年的丰收和平安。春节的祭祀仪式也非常隆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信仰都逐渐崩塌消逝,相应的仪式也都被取消。
过年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消耗殆尽,也使得年味儿变得淡薄!
祭灶迎神古代生火不易,也是人们生存的首要问题,相传灶王爷掌管民间的烟火,常住人间,每年的年底上天做汇报。大家怕灶王爷打小报告,就在腊月二十三祭拜他,最常用的是我们常吃的“灶糖”。以此希望:好事天上传,坏事丢一边。
在我国很多地方也有迎喜神、财神的说法,在大年初一推算喜神的方位,打开大门对着所在方位叩拜,以求吉利。南方的初五迎财神,保佑大家新的一年发财。
春节文化的消解传统春节文化诞生于农耕文明,是几千年农业社会中最盛大的节日,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春节文化已经失去了传承的根基,逐渐瓦解。
加上全球化的影响,很多外国的节日也传进来,像我们经常听说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等,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也让春节占的分量越来越小,甚至有些人觉得春节也类似于洋节,只是其中的一个节日而已。
放假时间短传统的春节是从腊八开始算起,大年三十的“除夕夜”和初一的“迎喜神”是春节的高潮,正月十五的“闹元宵”结束,甚至可以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结束。在这期间的每一天,几乎都有相应的主题,有民谣唱道: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像我们今年除夕夜才放假,从腊月二十三这些传统的民俗都没有,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像我小时候确实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准备过年,杀猪、煮肉、蒸菜等等,现在没有这些环节。
生活形式的改变年味儿越来越淡了,直接表现就是我们春节做的事情不一样了,以前的春节走亲访友,饮酒言欢,现在的春节主要是以下几点:
1、网络媒体的影响。没有网络的时代,我们需要跑到面前拜年、收压岁钱,如今我们可以微信发红包,语音和视频拜年。也不再参加仪式,在家看电视或者综艺,避免了交流的尴尬。
2、饭店的年夜饭。以前我们为了过一个好年,从腊月中旬就开始准备食物,如今很多家庭没时间、没精力、没心思准备年夜饭,为了方便,干脆去饭店订年夜饭。这种方式简单,也有面子,但没有了过程中的年味儿。
3、放鞭炮。我们为了环保,不允许燃放鞭炮,这个在古代为了吓跑“年兽”的仪式就此中断,取而代之的是大喇叭“善意”的提醒,没有了鞭炮,也少了劈里啪啦的响声,只有静悄悄的空气。
4、快节奏生活。我们的生活节奏很快,每年放假七天,已经忘了传统习俗,开车回家赶紧串串亲戚,甚至忙的坐不下来吃顿饭。着急忙慌走完亲戚,基本上初四、初五就要返程,在家的时间只有三两天,还不知道什么是过年,就已经结束了。
5、外出旅游。在很多人看来,春节是一个假期,失去了以前走亲访友的意义,不如趁放假出去旅游,让自己休息一下。
年味儿的消逝,并不是某一个因素单独引起,但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社会的发展,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进而带来的全球化、生活节奏加快等等,或许多年以后,春节会像中秋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节日罢了。
以上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若有不妥之处,欢迎留言指正。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