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知名作家琼瑶在享年86岁时辞世,她的最后一篇脸书贴文引发了公众对安乐死与生命自主权的广泛讨论。在这篇贴文中,琼瑶提到希望未来能有一种人道的方式,帮助长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快乐归去”,并特别强调了老年人选择死亡时的尊严与自主。
这引发了一个社会问题——当人们年老、体力逐渐衰退时,如何保证他们拥有真正的自主权,决定自己的生命走向?而在面对安乐死话题时,医学和心理学如何解读,如何平衡社会伦理与个体选择?
失志症候群:生活意义的丧失精神科医师方俊凯在谈到安乐死时,特别提到一个名为“失志症候群”的心理状态。这种症候群主要表现为个体长时间处于慢性压力状态,缺乏生活目标、意义和希望感。许多长者在经历身体老化、亲友离世、社会角色转换等一系列变化后,容易感到失落和孤独。他们的生活重心从往日的家庭、事业逐渐转移到健康和生存本身,导致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空虚,甚至丧失活下去的动力。
而这种心理状态,往往与传统的抑郁症有所不同。失志症候群的个体虽然没有明显的抑郁症状,但他们的情绪消沉、失去目标感和对未来的希望。方俊凯指出,这种情绪和心理上的困境,能通过合适的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得到有效缓解,甚至可以恢复其对生活的热情和期待。
安乐死的权利与病人自主琼瑶一直是安乐死的坚定支持者,她的离世和她关于“快快乐乐归去”的期望再次将这一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安乐死能否合法化?这是一个涉及伦理、法律和医学多方面的复杂问题。虽然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安乐死合法化,但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如何平衡个体的死亡选择权和社会的伦理责任,始终是人们不断探讨的问题。
在台湾,现行的《病人自主权利法》已经赋予了患者在病重时决定是否接受延续生命治疗的权利。此外,方俊凯提醒,长者在经历衰老后,特别容易感受到生活无望和情感上的孤独感。他建议,长者应当提前预立医嘱、遗嘱以及殯葬自主,确保自己能在老年时享有更大的自主权,避免未来因病重或衰老而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
怎样度过晚年:不只是抗拒死亡对于老年人来说,真正的挑战并不在于如何在最后一刻选择死亡,而是在于如何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方向。方俊凯提醒,我们常常忽视的是,即便在年老和身体衰退的阶段,依然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和价值——这或许正是面对死亡时最好的方式。
如何帮助长者走出失落感?心理支持:失志症候群并不等同于绝望,心理咨询和情感支持能够帮助长者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发现新的生活目标。建立社会联系:孤独感常常加剧长者的失望情绪,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建立亲友关系,能够缓解这种情绪。早期规划:方俊凯强调,长者在晚年要做三件事:预立医嘱、预立遗嘱和确保殡葬自主。这样能够减少对未来的不安,增加对老年生活的掌控感。关注健康管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注重老年人的身体保健,鼓励运动和健康饮食,不仅能延长生命,还能提高生活质量。结语琼瑶的辞世和她的最后心愿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生命的自主权和死亡的选择。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于老年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如何选择离开,而是如何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找到平静和尊严。生活的质量,不仅仅是避免痛苦,更是要学会与自己和解,拥抱每一个可以活得更加有意义的时刻。
如方俊凯所说,“婚姻不是寻找完美,而是学会包容不完美。”生活亦然,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不论是面对衰老,还是选择如何安享余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面临难以预测的挑战,但正如瓊瑤的最后话语所示:不管怎样,保持自主、找到自己的方式,是我们每个人最值得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