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很多人穷得很稳定。
小时候,因为父母拮据挨饿吃苦,长大后有能力挣钱,还是在吃生活的苦,工资很少,物价很高,父母年迈生病要钱,结婚买房买车要钱,孩子奶粉尿不湿要钱,孩子生病要钱……
运气好的人,有父母帮忙带小孩,运气不好的,无依无靠,只能自己放弃工作来专职带孩子,这样,收入减半,经济压力又更大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即使工作中遇到很难相处的同事,和很事b儿的领导,也不敢轻言辞职,甚至不敢发火,因为全家的饭碗在自己手上,现实不允许你“做自己”。
可怕的是,小时候父母无法为他遮风挡雨,长大后,他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为孩子铺路。
相比之下,在经济宽裕的家庭中,孩子们从小在享福,他们从来不会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们可以请家教补课,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他们可以有梦想,并毫无羁绊地去实现。
小时候,父母为他们挡住了风雨,长大后,父母继续无条件的支持。
当穷人家孩子毕业被迫就业时,他们可以选择读研或者出国留学。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父母帮忙安排,或者花钱找别人安排。结婚没钱没房,父母出。小孩没人带,父母来带或者父母花钱请月嫂带。孩子要上幼儿园了,父母支付学费……
富人家的宝妈,生了小孩之后,依然精致漂亮,像恋爱时期一样。
穷人家的宝妈,生了小孩之后,突然变得憔悴,像老了10岁不止。
更心酸的是,很多人连病都生不起。有太多人,因为穷,被病魔拖死。
穷人家的孩子,骨子里透着悲哀
穷就像是毒性一样蔓延,代际遗传。
纪录片《人生七年》,选中了14位代表了不同社会背景阶层儿童,每隔7年就拍一次他们的现状,从7岁到63岁。
最终的结果是,14个孩子的大半生,几乎都无法摆脱其所在的阶层属性。
富人家的孩子后来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后来还是成了穷人。
普通阶层的孩子大多没有上大学,结婚很早,人生很早就固定在了普通阶层中,甚至他们的孩子也很少有上大学的,人生轨迹就像遗传的一样。
而精英阶层的孩子,从小的人生道路非常清晰。名校毕业,从事精英职业,他们的孩子也是名校。就算年轻的时候彷徨过,优越的背景也使他们在彷徨之后,依然有机会重新回归富裕的生活。
这14个鲜活的例子,不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的映射吗?
《人生七年》真实地呈现出阶级壁垒,是如何的坚固。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洛克菲勒家族,却已经富了100多年。
在《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是一座高山,当你的父母生活在山顶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从出生就会在山顶上。而如果你的父母生活在山脚,则注定你需要努力地攀爬才能够爬上山顶。
父母的位置,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起点。但最终决定人命运的,是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这本书中的思想,就是洛克菲勒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值得每一个人看一看。
真正让寒门子女难以摆脱的,是贫瘠的思想。
在《人生七年》中,当穷人家的孩子为“打架”而感到兴奋时,精英阶层的孩子就在读金融时报了。
正如《白房子红玫瑰》所说:
一个人贫瘠的思想土壤上是长不出成功的大树的。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公平,不是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而是认知层面的不公平。
当一个人足够了解自己的天赋和资源,有目标,有方法,并持之以恒的不断进步,终会实现阶层的跨越,即使不是一步登天,至少会比相同出身的人好很多吧!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遇到能提点你的贵人,但我们可以在书中吸收各个领域大佬的思想精髓。
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方式。从现在开始,先养成读书的习惯,提升认知,找到适合自己的的方法后,就埋头开干吧!
点个赞,相信你会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