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是道?参学者无休止的问,从老师那得到的回答却总是各不相同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6-27 13:56:34

上接《禅宗人物志:径山道钦(一)直承当下》

上回说到道钦在径山开创的法坛声名远播,来径山参学的僧俗大众络绎不绝。在传法过程中,有很多著名的公案也流传了下来。

特别是道钦开示崔涣的那句“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不知为多少后来人指引了修行的方向。

本文就继续来说说关于道钦的那些禅门公案。

1、如何是道

僧问:“如何是道?”师曰:“山上有鲤鱼,海底有蓬尘。”

有僧人问道钦:“什么是道?”

道钦回答说:“山上有鲤鱼,海底有灰尘。”

不是说修行人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吗?那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道”,僧人如此问并无什么突兀的地方。

道钦没有直接回答“道”是什么,而是“以景喻理”,“以实说虚”。但难以理解的地方在于道钦的回答完全与平常的逻辑背道而驰。

“山上有尘土,水里有鲤鱼”,这才是合理的呀,为什么道钦要反着说呢?

当正这样想的时候,道钦的目的就达到了:“是的。道不是学问、不是知识或技能,不是任何人的知见。”

“道就在人的知见的对立面,只要是知见就不是道,只要是符合逻辑的,都是人的认知。你要问道是什么,我也不知怎么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是常理。”

“常理”是什么?是人在认识世界、感受世界时得到的有限认知,并不是真相。

“道”是什么?一切存在的真相。真相是什么?不在学问中、逻辑里,不是一切人的认知。

只知道“不是什么”,但无法说“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对于人而言,世界的真相是不可知的,当然无法说是什么。

在人与自身以外的世界互动中,人总是观察者的身份出现,其他的“非我”则是被观察者。人的所有认知,皆是从观察者角度进行观察所得到的结果。

因为每个人的差别存在,这种认知方式就注定了,在认知过程所得到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真相。也可以这么说,对于人而言,永远只能得到自己的主观世界。

不是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真相是存在的,但只存在于“非我”之中。因为一旦人参与进来之后,就只能得到个人的认知了。可是人如果不参与其中,又无法感知世界。所以,真相对人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人认知世界的过程就好比照镜子:要认识外界,必须用“识”这面镜子来照上一照。那么注定得到的都是“镜像”,当然不是真相。

道钦这种完全违背逻辑的回答至少有三个作用:

一是让提问者起疑,为什么真相与当前存在的逻辑相反?疑情,是悟的基础。

二是以此矛盾来截断提问者对知识的向往、理性的分析、逻辑的推理,颠覆他的认知系统。

最后,也间接的把不可言说真相展示给提问者了:真相不是认知,至于是什么,就在当下现象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说即不中。

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也不外乎这个意思了。

反之,只要是现当下展现,哪一个又不是真相呢?既然真相不可知,你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是真相?

因此,知道“一说即不中”还不够,还应该知道“说什么都是”,这才是随说随扫,不执于一物。

再来看看其他禅师是怎么说的,或许有更深的体悟。

问:“如何是道?”元丰清满禅师曰:“不道。”问:“为什么不道?”师曰:“道是闲名字。”

问:“如何是道?”仙岩怀义禅师曰:“你道了。”

问:“如何是道?”开先行瑛禅师曰:“良田万顷。”曰:“学人不会。”师曰:“春不耕,秋无望。”

问:“如何是道?”本觉若珠禅师举起拳,僧曰:“学人不会。”师曰:“拳头也不识?”

2、死后跟你说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汝问不当。”曰:“如何得当?”师曰:“待吾灭后,即向汝说。”

有僧人问:“达摩祖师传了来什么佛法?”

道钦回答:“你这样问不妥当。”

僧人追问:“那怎样问才算妥当?”

道钦说:“等我死后就跟你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对于学人的问题,知道的就说,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怎么能去否定问题本身呢?

或许有人会这么来质疑禅师的行为,这也不能怪他。禅,不是知识、学问。当然参禅也就和做学问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线了。

其实在这段对话中,道钦已经把问题回答得很清楚了,只不过没有正面回答,因为没法正面回答,只能从字里行间中自悟。

问:“什么是佛法?”

答:“你问得不对”。

意思就是说:没有什么是所谓的佛法,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存在,你问了一个不存在的问题叫我如何回答你呢?

在这个时候,僧人还是没有明白道钦的话里有话,于是继续问:“那怎样问才妥当?”

这样纠缠下去是没有答案的,对于任何人都没有好处,道钦只好结束这段对话:“等我死后再告诉你!”

死后还怎么回答你呢?就好比说:等太阳从西边升起的时候再告诉你!其实就是永远也不可能对你说,永远也无法告诉你真相。那真相在哪里呢?其实就在这句话中。

不要认为真相不可说,其实师父已经说了。“真相不可说”就是真相,只是这样的回答太超出常规了。

源头就在于僧人把佛法当成学问了。如果是学问,那就有对错、高低、好坏、先进与落后。可以问、可以学、可以从前辈中继承。

佛法是什么呢?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但知道不是什么。正如前面一则公案中所说:真相是什么?不是个人的认知。

佛法是什么?就是证悟真相的方法,既然真相都不可得,这个方法又如何说得清楚是什么呢?

换一个话题,或许能更好的体悟这则公案。比如:

问:“你现在幸福吗?”

答:“你问得不妥当!”

问:“那要怎样问才妥当?”

答:“你首先要告诉我关于幸福的标准,知道什么叫做幸福,我才能回答你我现在幸不幸福。”

小时候,得到老师的表扬就无比幸福;长大后,能找到知心的另一半,也是幸福......幸福没有固定的标准,只有感受到幸福的一刹那,才会知道那就是幸福。只能体会,无法言说。

佛法也如此,只能内在体悟,而不是从外界获得。不需要学、不需要问、不需要教,只要能从自身以外得到,那必然不是。

禅宗人物志:径山道钦(二)如何是道

未完待续......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2 阅读:17
评论列表
  • 2024-08-08 21:56

    一老外在中国吃咸鸭蛋,很是奇怪:这鸭蛋怎么是咸的呢?百思不得其解。某日,吃咸鸭子,恍然大悟:咸鸭蛋一定是这咸鸭子下的[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