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升级“科技小院”模式,引100多位高材生下乡!

王匡面向长三角 2024-08-01 23:35:52

今年是科技小院“诞生”的第15个年头。

位于风景如画的苍山洱海旁的古生村,以其独特的科技小院模式,成为了转型过程的一个缩影,也是科技小院3.0模式的代表。

01 百万人围观“研究生种地”

一场真人秀,在B站上播放量超百万,他们不是明星,更不是名人,而是在一个村里,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100多名研究生、博士生乃至博导扎根在这里,他们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田野里种玉米、种莴笋,走街串巷收垃圾,探索着一个个农业研究课题,这些朴实无华的日常被记录在《出道吧!科技小院》节目里。

这个村,目前也是中国高学历人群密度最高的村子——云南大理古生村。

而位于风景如画的苍山洱海旁的古生村,以其独特的科技小院模式,成为了转型过程的一个缩影。

今年是科技小院“诞生”的第15个年头。目前,全国科技小院数量达到1048个,覆盖31个省区市。今年7月底,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印发《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确定对68个单位的780个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设,推动科技力量支撑农业生产,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科技服务。

02 科技小院的诞生

(1)什么是科技小院?

一个农家小院、一名或多名研究生、一批科技农民、一些基本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设施、科技试验田和技术示范方,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的由来可以追溯到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带着团队师生走出校园,把课堂和实验室搬到河北曲周的田间地头,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地解决生产实践问题。

张福锁(中)在古生村的田间,为学生和农户们上田间课。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

“科技小院”的名字,并非中国农大的师生所取,而是由曲周当地农民取的。2009年,初到曲周的农大师生们住在白寨乡一个闲置的农家小院里,向农民推广农业技术,农民有问题也来找他们。慢慢地,小院成了村里的活动中心,师生们也得到了农民的认可。有一次,一位农民说:“你们把科技带到我们农家小院,不如就把这里叫作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的名号就这样诞生了。

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参与科技小院建设的前两批研究生与导师合影。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

(2)古生村科技小院模式

而在我们开篇提到的古生村科技小院模式,是国内首个进入3.0+阶段的科技小院,与其他版本的服务模式相比,3.0+阶段强调与企业、政府、小农户以及合作社多主体合作。

负责古生村科技小院的金可默教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说,他们来到古生村,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老师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金可默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第一,面源污染的精准防控,称为水质保卫战。

第二,要在当地构建起一种绿色高值的种植模式。

第三,就是探讨农民增收路径,构建乡村振兴的阵地。

接地气的科技小院,让田野成为授业的课堂、作物成为生动的教材,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就这样被“种”进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田野。

03 15年努力,中央一号文件背后的故事

(1)科技小院1.0到3.0模式

农业是一个长期主义的事情,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成果。以科技小院为例,这件事已经坚持了15年。从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和团队首创河北曲周科技小院至今,科技小院服务模式已从最初科技帮扶一家一户的1.0模式、产业兴农的2.0模式,发展到如今多学科交叉、多主体协同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3.0模式。通过团队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去全面改变乡村,不仅改变乡村的生产,也改变乡村的生活,改变乡村的人。

(2)田间地头培养人才,不耽误学业

在科技小院,一名刚刚录取的研究生,入学前的第一件事,是进入小院,和农民、老师、师兄师姐们一起下地。正式入学后,学完一学期理论课之后,此后的实验,也都在科技小院中、在农田里完成。张福锁介绍,曾有刚入学的学生担心,过多地帮助农民劳动,是否会耽误自身的研究,会不会没有时间写论文,写不了论文又该如何毕业?后来,这位学生把科技小院的模式、研究成果、服务故事写成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还有学生硕士期间发表了10篇论文,写了一本书。数据显示,2009年-2021年,科技小院累计培养研究生680余人,670人次获得国家、地方、企业和学校颁发的奖励、荣誉,其中20人次获国家奖学金、2人获国际奖励、7人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5人获学校“五四青年标兵”称号。这些成绩,说明科技小院的教育模式是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的,也不会耽误学生的科研。

科技小院已拓展至全国31省千余个村庄,期间也得到越来越多社会力量的支持。

在2024年一号文件也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

2024全国科技小院大会现场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04 小院门敞开,年轻人正在“爆改”农村

6月24日、25日,首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拼多多支持的农业真人秀《出道吧!科技小院》上映。

正好恰逢毕业季,《出道吧!科技小院》节目希望通过展现青年学生扎根农村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点滴细节,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科技小院、关注乡村发展,积极投入到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农潮”中来,为中国三农事业注入更多新生力量。

在大多数人眼里,学农意味着吃苦,少不了冬天凿冰、夏天抗暑,面朝黄土背朝天。但在科技小院学生眼里,“灰头土脸”是一种独属于农学生的浪漫。

当《出道吧!科技小院》将三农问题带到公众视野时,它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仅提升了公众对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现状的认知,还激发了社会对这一议题的讨论和思考。

这种重视能够促进政策制定者、企业家、科研人员以及普通民众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从而带来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就像古生村科技小院中的青年农学生们一样,他们带着新知识、新技术,深入农村,与土地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联系。

研学团和古生村科技小院学生在田头闲聊。 来源(《出道吧!科技小院》)

而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正在转化为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着传统农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的方向迈进。

拼多多还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推出了“科技小院强农兴农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共同探索“学-研-商”公益性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农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

该计划将从科研经费、技术支持、资源对接、线下活动等方面为全国科技小院提供支持,助力各地科技小院因地制宜地形成覆盖农业全产业链、全流程的系统解决方案。

05 科技小院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在田间地头读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最近,科技小院频频成为热点,走进越来越多的人的视野。

科技小院是一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研究生培养单位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017年,科技小院以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为依托,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同时推动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相互依托,协同发展。

(1)科技小院模式-产业振兴

西槐庄科技小院是产业振兴的范例之一。通州区永乐店镇位于北京远郊,其中的西槐庄村算是一个相对偏远的村庄,因位置偏僻、信息闭塞而长期错失产业发展的方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是一片空白。村里多年来产业单一,只种植萝卜一种传统作物,还面临人口老龄化严重、集体经济薄弱等一系列挑战。针对这些问题,科技小院开始为西槐庄村引进多种作物,实施轮种,同时对种植端进行现代化改造,实现第一轮增值。

在此基础上,科技小院为西槐庄村的特色农产品设计专属品牌,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客户群体、提高产品销量、延长产业链。“西槐庄园”标识和朗朗上口的宣传语“田园山水美如画,西槐美丽传天下”逐渐传开,极大提高了西槐庄农产品的标志性和商品性。科技小院通过线下团购、线上直播带货、开设网店等多渠道销售村域特色农产品,创新了销售渠道,壮大了顾客群体,从而实现了第二轮增值。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西槐庄村走上了品质农业的转型之路,其自主打造的“西槐庄园”精品蔬菜初步打开了销路,村集体收入增长了230%。

(2)科技小院模式-人才振兴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科技小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汇聚高校、企业、乡村以及政府力量,实施乡村人力资本开发,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不仅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面向广大农民培养出大批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业企业人才和生产经营人才,有效助力了乡村人才振兴。

张福锁院士团队师生在云南大理古生村了解水稻种植情况。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

(3)科技小院模式-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科技小院研究生在驻村期间,联合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建形式,举办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增强了基层党组织作为“火车头”的带动效应,为实现乡村组织振兴汇聚精神力量。

(4)科技小院模式-文化振兴

科技小院还将发展农村文化融入研究和示范工作之中,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师生们结合农技推广开展农民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幸福指数,促进了邻里和睦、乡村和谐,进而实现了农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的“双赢”。

“小院”虽小,却大有作为。2020年以来,科技小院模式7次写入中办、国办与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的重要文件。

如今,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县已经培养研究生500余名,科技小院也从白寨乡出发,遍布华北,辐射全国。目前,全国已有30余所涉农高校陆续建立了300多个科技小院。其中,仅中国农业大学就在全国24个省区市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

小结

接力五十载,受益的不仅仅是农民。科技小院作为一种人才培育新模式,也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科技小院,研究生们通过亲身感受、自我感悟,深刻体会“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涵,激发了内生动力和自我成长能力,从而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未来,科技小院将做大文章,科技小院将有大作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