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民挖出殓骨大缸,一度被“嫌弃”,奖励5双线手套,今成国宝级文物

恒进观点 2024-11-14 17:25:46

1979年正月初八,河南临汝县的李建安做了一件让周围人都感到意外的事情。

那天,他原本是受妻子之托去集市购买一些日常所需的菜肉,却空手而归,反而带回了几车看似普通的“大缸”。

这些大缸实际上是他在公社苹果园里发现的。

当时果园正在翻地作业,李建安听闻地下有红陶片露出来,出于对文物的兴趣,他立刻赶往现场。

李建安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他曾当过兵,学过画,做过民办教师,更因为一次地震救援中的英勇表现受到表彰,被调至纸坊公社担任文化干事。

在这期间,他还学习了文物保护知识,参与过文物挖掘工作。

因此,当他在苹果园中发现这些陶片时,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重要的发现。

在寒冷的天气下,李建安不顾地面的冰冻,用工具小心翼翼地挖掘。

最终,他成功地从土中挖掘出了13个大罐子。

这些罐子外表不起眼,甚至还有些破损,里面竟然还有白森森的骨骸。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建安并没有退缩,而是将这些罐子带回家中保存。

然而,他的这一举动在家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毕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并不强,许多人认为这些东西既不吉利又没有实际用途。

尽管如此,李建安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对其中一只罐子上的图案特别感兴趣,那上面描绘了仙鹤和斧头,他认为这是一幅具有极高价值的作品。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罐子,李建安不得不将它们转移到公社大院的一个闲置房间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罐子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直到1980年春节前夕,李建安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他带着这些罐子来到了原临汝县文化馆,受到了馆长张久益的热情接待。

虽然当时的奖励机制还不完善,但张久益还是给予了李建安适当的肯定,于是,张久益拿出了5双线手套……

之后,这些罐子被送入了文化馆,但并未立即获得应有的重视,它们被随意地堆放在一起。

转机出现在不久之后,一位名叫张绍文的画家回到故乡汝州时偶然发现了这些陶罐。

他被罐子上的图案深深吸引,并向相关部门报告了这一发现。

经过专家的进一步研究,确认了这些罐子的珍贵之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鹳鱼石斧图陶缸”被认定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稀有杰作,展现了早期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包括“没骨”、“勾线”和“填色”等画法。

鹳鱼石斧图陶缸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资料。

它属于仰韶文化的瓮棺葬具,通常用于安葬重要人物。

罐上的图案可能记录了一个关于战争胜利的历史事件,白鹳代表了胜利方的图腾,而鱼则代表了失败方的图腾。

此外,罐子上的石斧图案象征着权力和权威,暗示了罐主人生前的地位。

省里派专项调查组前往临汝进行考古调查,并撰写了《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

报告中指出:“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大一幅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画……在我国绘画史上也是一件罕见的珍品。”

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鹳鱼石斧图陶缸被紧急调往河南省博物馆,随后又被国家历史博物馆珍藏。

鹳鱼石斧图陶缸在被发现后的40余年里,引来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这类彩绘陶缸属于仰韶文化瓮棺葬具,因在河南伊川附近出土较多,故又被称为“伊川缸”。

普通伊川缸大多造型简单,素朴无彩,而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不仅施彩,而且构图复杂。

结合史料可以发现,驩头族的居民以鹳鸟作为本氏族的图腾进行仪式和崇拜活动。

因此,人们大胆推测,此陶缸很可能是氏族首领的葬具。

白鹳应是首领本人所属氏族的图腾,鱼则是敌对氏族的图腾。

石斧是权力的标志,是首领所用实物的写真。

首领生前曾经率领白鹳氏族同鱼氏族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人们将这些事迹寓于图画当中,记录在首领本人的瓮棺上,通过图腾形象与御用武器的顶级组合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以纪念首领的英雄业绩。

除了鹳鱼石斧图陶缸,中国还有一件非常著名的国宝级文物——人面鱼纹盆。

这件文物同样是一件葬具,出土于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以及半坡遗址。

这些盆通常用于夭折的儿童,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部落附近。

盆上的“神秘图案”象征着古代先民对幼小逝去生命的爱护和对未来的祈盼。

经过多年的考证研究,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成了国宝中的国宝,在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单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它。

李建安的精神令人敬佩,他用一己之力保护了这些尚未确定价值的“文物”,几经波折,几经坎坷,最终让“鹳鱼石斧图彩陶缸”重见天日。

用国宝换线手套,如今看来似乎“很不值”,但李建安的护宝行动熠熠闪光,成为文物保护史上的一段佳话。

每一次看到这段传奇,都会被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执着所感动,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着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

0 阅读:20